縱觀石獅20年實踐和探索的這場“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并理性審視其中得失,有助于推動當前我國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進行。
20年前,石獅是全國縣級政治體制改革的試點,實行小黨委、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實際上就是探索大部制的服務型政府的試驗,引起海內外的關注,取得重大的成果,盡管由于種種原因,小政府坐大,但其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樣本價值,功不可沒,其對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服務型政府有重要的啟不。
石獅政改的背景
石獅是著名僑鄉。70年代初,海外華僑經濟恢復和發展,石獅僑鄉購買力和消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文革”期間,國營商業和供銷社無法滿足僑鄉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于是,一方面海外華僑每年寄回大量的物資,形成僑眷自用有余的“僑物”,另一方面,為了滿足僑眷的購買力提高的需要,一些閑散的居民自籌資金,從外地采購副產品和緊俏的國產日用工業品。石獅商品市場從賣小洋貨,發展到仿造小洋貨出售,到“三來一補”加工洋貨出口,發展到三資企業,規模生產名牌小商品,成為東南沿海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
1983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關于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提出:要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方針。這給石獅市場經濟發展正名、撐腰。石獅市場經濟在經歷了“文革”的挫痛之后又有長足的發展,到1982年形成以服裝為主的多樣化的小商品市場,尤其是成為全國聞名的服裝集散地和批發市場,呈現有街無處不經商,鋪天蓋地萬式裝的繁榮的市場經濟景象,僅2萬人的市區,就有一萬個個體商店。每天有3萬人進入石獅來購物,形成全國跑石獅的態勢,成為國人服裝消費的向往之地。商品市場逐漸形成,石獅名聲大振。
正確處理小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石獅市經濟發展一開始就是發展商品生產,走資本原始積累道路,逐漸走上市場經濟的軌道,雖然石獅人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認定發展市場經濟,對提高生活水平是有好處的,但因為沒有“紅頭文件”,思想疑慮總是沒有消除。石獅市工商局從石獅的實際出發,因勢利導,充分利用石獅市作為福建省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優勢,發揮敢闖、敢冒、敢試的精神,用足用活政策,努力培育商品市場及要素市場。在思想觀念上,由過去“除了允許的,都是禁止的”轉變到“除了禁止的,都是允許的”上來,為市場的發育提供一個相對自由的軟環境。在管理方式上,采取“三先三后”的做法,即先放開后管理,先繁榮后疏導,先發展后規范,為市場的繁榮創造寬松的條件。在具體措施上,變“管、卡、壓”為“放、幫、促”,為市場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同時做好5個“放開”:市場主體放開、上市商品放開、經營方式放開、運銷渠道放開、商品價格放開。
“民選”市長,副市長
1988年7月,泉州市委經福建省委批準,頒布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后干部管理體制的第一個創舉(《關于推薦選拔石獅市市長的公告》,就參加競選的報名條件、錄用名額、選拔程序、有關待遇作了決定:為了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實行機會均等,進一步把競爭機制引入干部管理體制,搞好石獅市政治改革的綜合試驗,決定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進行民主推薦選拔石獅市人民政府市長和三名副市長,其中有一名女副市長。
那時的選舉,才叫“真刀真槍”。1988年的石獅,不僅做到了票選市長,還開展了由代表真正的票決。盡管20年前的石獅市長競選“動作超前”,但我們應該相信選民的選擇和覺悟,執政黨對政改的群眾基礎要有足夠的信心,面對選舉,絕大多數的民眾都會表現出應有的良知和責任。
實行“民選”有三方面的優點:一是機會均等,人選方面,改變了以往單純由組織部門提名的做法,實行公開推薦,組織上可以推薦,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優秀的企業家和有影響的歸僑都可以,拓寬了知人用人的渠道。二是透明度高,參選者公開演講和答辯,臺上見高低,誰行誰不行看得很清楚。按這個辦法可以選出群眾滿意的領導人。三是充分發揚了民主。在選擇評議中,150名民意代表充分行使民主權利,氣氛十分熱烈。市長候選人7名,按抽簽確定順序,每人發表30分鐘競選演說,由民意代表爭先提問,難題紛呈,當場投票決出前3名。第一輪三名初選人票數相當接近,分別為39、37、34票。過2天,他們三人參加第二輪競爭,首先是候選人隨機抽取問題,按題回答,并由民意代表自由提問,在完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第二輪答辯,劉成業的能力和才干充分顯現,他的答辯,多次獲得熱烈的掌聲,得票數89,遙遙領先。接著,泉州市政府領導在150位民意代表見證下把市長任命書當場頒發給得票最高者劉成業,開創中國民選市長的歷史。
此外,女副市長報名者59人,經資格審查,有21人參加競選,經過激烈的演講和答辯之后,選出3名候選人進入第二輪競選。最終,經包括民意代表在內的165名“評議代表”現場評議投票后,年僅28歲的廈大經濟系講師、博士生周真平力挫群芳,成為這次競選的獲勝者。
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嘗試
1988年建市之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按照黨的十三大關于機構改革的設想,把石獅市定為綜合改革試驗區,明確規定石獅市實行“小政府、大社會”的格局,力求做到“在體制上更活一點,機構更小一點,經濟管理權限更大一點,干部素質更強一點”,明確規定市政府的職能是規劃、監督、協調、服務,進行大步伐的“小黨委、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力求建立決策民主體制良好、勤政廉政、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石獅市從鎮升格為省轄縣級市,政府機構設置,市領導的產生,公務人員的來源,恰好成為進行縣級政治體制改革的制度設計的最佳試點,作為綜合改革試驗區,上級決定進行全面的試驗。
小政府、大社會行政運行機制的第一個特征就是機構精簡。石獅市按小黨委、小政府、大社會原則設置機構。建市初期,根據省編委的要求,中共石獅市委設市委辦公室和黨務工作部2個部門,政法口只設檢察院和法院,市政府設11個部門。這種小政府改革的特點是“艱苦、廉潔、務實、高效”,為石獅市市場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力的“規劃、協調、服務、監督”保證。
第二個特征是壓縮編制。按規定,石獅可配備780人,省編委只給320人(不含政法編制),現在實際到位276人,組成一支精干的、素質高的干部隊伍。1988年9月建市以來,石獅市政府率先在全國推行了公務員制度的單項試驗,實行“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共招收四批公務員374人,是普通縣公務人員的1/3。從四批公務員來看:政治素質好,黨團員占84%;文化程度高,大專以上的學歷占48%,中專占52%;年齡結構理想,全市機關干部平均年齡為31.9歲,其中從事行政管理的人員占47%,地域結構做到五湖四海,多數干部來自外籍8個省25個縣(市)。更主要的是從制度上克服不正之風,保證干部隊伍年輕化、革命化、知識化和專業化。
第三個特征是精簡領導職數。1990年石獅市五套干部共配14職,而一般縣要配25到30職。14人中,市委常委7人,書記兼市長,二位副書記分別兼人大主任和政協主席,其他四位常委分別兼組織部長、紀委書記、人武部政委和石獅辦事處主任。政府設一正三副,為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分管經濟的副市長兼市委常委。人大、政協各設一正二副,各部委辦局原則上也只設一正二副,一些小的局只設一正一副。轉變機關作風方面,一是在工作中抓中心、抓重點,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一個時期只突出一、二項重點工作,而不面面俱到。二是壓縮“文山會海”,明令取消一批簡報和文件,規定會議審批制度,少開會、開短會,市委正、副書記,正、副市長均不設專職秘書。三是建立領導干部下基層制度,強調干部到基層、到實踐中去調查研究,提倡“艱苦、廉潔、務實,高效”的機關作風。
小政府需要大社會
小政府并不是機構越少越好,而是要按職能設置,精簡合并重疊的機構,沒有職能的轉變,小政府就無法正常運轉。石獅市政府的職能轉變后,其主要職能可簡單概括為:貫徹執行黨和上級政府的方針政策。保證這些方針在本地區的落實和實行;做好“規劃、協調、監督、服務”,其核心是服務。
石獅在轉變職能方面的經驗有:一是實行黨政分開,二是實行政企分開,三是實行簡政放權。堅決將不該管、管不好和管不了的事通過簡政放權下放和轉移出去,政府只做那些社會做不了,企業做不了,群眾做不了而應該由政府來做的事。比如將部分管理權限下放給鎮(辦事處)、村(街);讓社會團體分擔政府部分職能;將部分職能交給中介組織。四是突出服務職能,轉變職能的核心是服務。主要有政策服務、基礎設施服務、軟環境服務。在對企業的服務上,著重于產前和產后的服務。產前服務主要是作為產業引導,搞好企業發展的軟硬環境。產后服務主要是把企業推向市場,引導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石獅以政府的名義組織企業到上海、進北京,上大連、赴重慶,南征北戰,在全國的10多個大中城市舉辦18場商品展銷活動,使企業的產品大踏步地進入了國營商業的主渠道,開拓了廣闊的國內市場。這種服務,受到企業的贊揚,他們說,過去政府管企業,現在政府抓市場,和我們企業想到一起,走到一塊了!這樣,大力密切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過去一些企業有偷漏稅行為,現在主動納稅,感謝政府對他們的幫助。
政改必須上下聯動
石獅機構改革是自下而上進行的,缺乏一個有利于這種機制生存的大環境。石獅市的改革歷程證明,機構改革關系整個社會大的體制環境,是政府職能轉變、資源整合、產權制度、經營體制、財政供養體制、用人和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深層次的綜合性改革,而不是機構設置的簡單的加減,某個地區的單兵突進的確困難重重。
一些上級職能部門為了自己的利益和管理上的方便,總是希望自己的“腿”能夠貫穿各個層級政府,于是往往利用掌握的資金、項目、達標評比等資源,直接干預下級政府的機構改革,要求設置與自己對口的機構,并且保持級別和編制不變,否則就要取消對下級政府的經費和技術等方面的援助。因而,縱向政府間的“職責同構”關系模式,成為了政府機構改革困境的另一主要癥結所在。
一個突出的例子是,2002年評選全國科技先進縣(市)時,石獅各項指標均達標,但福建省科技廳以該市沒有科技局、不重視科技發展為由不予申報,于是石獅市即向福建省編制委打報告,掛牌成立科技局,這才如愿以償拿到科技先進市的稱號。
不過,石獅“改革超前”的同時,卻有一點遺憾。“小政府、大社會”被當作石獅改革的范例被人們反復提及和討論,固然是因為這項改革在當初產生的巨大影響,但在20年后的今天,人們仍然將建市初期的一些“超前動作”作為石獅改革的亮點津津樂道,這似乎亦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我們現在政府改革方面的大手筆少了,得意之作不多。
應該說,石獅改革初期,在普遍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情況下,比較容易找準改革的突破口,從而在建立新體制上先行一步。而在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并逐步趨于完善的時候,我們要形成自己的體制特色,難度明顯增加,這就更加需要各級的決策者拿出應有的膽略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