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謠言與翼相并存,信息傳播高度透明和迅捷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政治”正在考驗每一個官員的行政智慧。
案例回放
一位市長的“互聯網政治”答卷
不久前,網民sNa在常州知名“化龍巷論壇”上發帖,公開指責常州市市長王偉成把常州當成“以權謀私的大金礦”,在建BET工程中為家人、親朋“撈了很多好處”,行文語氣非常強烈。貼子發表后,即在當地引起了巨大反響。
但是,更讓網民驚訝的并不是這個貼子本身,而是市長王偉成對此事的反應。貼子不但未刪,而且發貼人也未遇到麻煩。更具有戲劇性的是,王偉成也在論壇里發貼回應網友的批評。在標題為《我對BET工程為什么這么熱心和積極?》的帖子中,王偉成對網民slala的責難一一予以反駁、澄清,表示沒有讓自己任何一名家屬、親戚參與到常州的BET項目中。王偉成還說:對政府工作和市長有意見可以發表,語言偏激一些也可以理解和諒解,但不能造謠誹謗人。因為“市長也是人,他的人格尊嚴也要依法得到保護”。
一時間,市長王偉成與網民的網上辯論引起了更大的轟動。作為一個地級市的政府長官,選擇在論壇上發帖回應對他的指責,王偉成的做法在全國開了先河。
面對謠言與真相并存,信息傳播高度透明和迅捷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政治”正在考驗每一個官員的行政智慧。試卷的題目并不復雜,但對于擁有傳統政治思維和習慣傳統行政運作模式的官員來說,能讓這份試卷及格卻相當困難。
觀點交鋒
不應隨意將質疑當誹謗
鄧清波(特約評論員)
王偉成市長沒有動用權力報復網民質疑的權力,就是這樣一種“底線”上的作為,卻讓大多數網民紛紛表示贊揚。這正說明,權力是否受到有效監督和約束這一點仍然令人擔憂,權力仍然很容易被濫用。這究竟是值得人們欣慰還是悲哀?
誠然,官員能夠自覺守住權力運用的底線,比起那些濫用職權的做法來說確實是一種進步。然而,作為市長,王偉成恐怕應該也有可以深思的地方:既然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網民為何還會質疑自己的廉潔?這究竟是因為網民刻意“造謠誹謗”,還是因為自己的公信力不夠、相關行政過程不足夠透明?王偉成更應該做的,是如何進一步反思自己施政過程中的不足,以實際行動、確鑿證據來回應網民質疑,以更加自我謙卑、尊重公民的心態來對待質疑。
實際上,隨意說別人“造謠誹謗”本身也可能是一種“造謠誹謗”。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市長,雖然沒有動用警察等公權力去打擊報復發貼質疑自己的網民,但公開指責對方“造謠誹謗”,卻足以起到威懾效果,讓網民因擔心遭到市長的進一步報復而選擇禁聲。
在網絡時代,在民主法治時代,官員們應該學會的不僅僅是不任意動用警察去對付批評、質疑自己的公民包括網民,更應學會處處尊重公民,以更加謙卑的心態面對公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取信于公民,以更多的努力來服務公民。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公信力。
市長發帖辟謠與公權歸位
馬滌明(特約評論員)
由于行政不透明以及權錢交易現象的存在,現實中就難免有“領導要撈錢”的質疑。這種質疑究竟該看作公民權利還是“造謠誹謗”,放在法律層面與正確對待輿論監督兩個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的結論。
然而,作為手中握有公權的市長,一方面“憤怒”指責網友“造謠誹謗”,一方面卻能夠理智采取了網上辯論的方式為自己辯解,這在現實情形下實屬難能可貴。市長發帖辯解在當地論壇上獲得89%的支持率,肯定不全是對建設BRT項目的支持,而是對市長以普通網民身份平等辯論的歡呼。
現實體制下,公民私權利面對官員或政府公權力往往是“秀才遇見兵”,二者難以搭建平等交鋒的平臺。而屬于官員個人的私權利卻總是很容易通過公權力得到維護。比如大量網上“誹謗”領導事件,公權力總是第一時間介入、立案抓人,甚至網上通緝。公民因言獲罪是私權利難敵公權力的結果。常州網友“slala”一次比較幸運,他對市長的“造謠誹謗”沒有遭到公權力的打壓,而是意外出現了一次與“公權力”平等辯論的機會,這時,公權力與私權利處在了一個平等交鋒的平臺,最突出的意義就在于公權力放下了高貴與特權的架子,扮演了一次普通“人”的角色,回歸到權利平等的位置。
市長發帖回應網友所帶來的公權力歸位,不管是網絡民意這種民主形式的日益成熟,還是公權力讓權于民的結果,這件事的意義都將遠遠超出辯論的本身。盡管有許多網民對他的回答與辯解并不贊同,但他敢于將曾經并不透明的權力運作置于陽光之下,這一舉動本身就是一種政治進步。
深度解讀
“以理服人”還是“以權壓人”
盛大林(《大河報》首席評論員)
網友slala的原貼是否“造謠誹謗”?市長王偉成的回帖內容是否就是事實?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有關部門或第三方的調查,人們當然也不知道孰是孰非。不過,這起事件本身的是非與別人并沒有多大關系。人們更感興趣的是王偉成市長對待“造謠誹謗”的方式。
當面對“造謠誹謗”時,領導干部應該怎么辦?從理論上講,有三種路徑可供選擇:一,公開辟謠,以正視聽,“筆墨官司筆墨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二,提起訴訟,維護權益。根據情節,可以侵害人格權為由提起民事訴訟,也可以涉嫌誹謗為由提起刑事自訴;三,動用公權,提起公訴。不過,誹謗一般屬于告訴才處理的自訴案件,只有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的才可以進入公訴程序。
三條道路,選擇哪一條呢?王偉成市長選擇的是第一條路。幾乎沒有人選擇第二條路。而選擇第三條路的官員卻很多,甚至呈現出群起仿效之勢。從“彭水詩案”到“稷山文案”,再到“西豐誹謗案”、“潁泉白宮書記報復舉報人案”……一個又一個手握重權的官員運用公權力對“誹謗”者發起了猛烈的反擊,但也屢屢遭到輿論的強烈質疑。顯而易見,公開辟謠需要的是“以理服人”,司法介入涉嫌“以權壓人”。
當自認為遭到了“造謠誹謗”時,官員首選的路徑應該是公開辟謠,萬不得已才應該提起民事訴訟;而是否進入公訴程序,根本就不應該成為官員的選項,因為它應該由司法機關來決定。王偉成市長選擇了一條“陽光”的路徑,也為其他官員作出了一個“示范”。
領導工作一個重要核心就是與人打交道,就是溝通人的思想,善于溝通,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是領導者的一大基本職能。所以,善于溝通,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是一個領導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夫。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運用,網絡溝通則顯得越來越重要,并必將越來越正常化,經常化。
其實,網絡溝通往往有著傳統溝通方式很多不及的地方,在這個虛擬世界里,人們的溝通由于省去了傳統溝通的諸多不便,往往可以更從容,更完整,更廣泛,更深刻,因而也更趨真實。所以,在這個網絡時代,作為一個與時俱進的領導干部,運用好網絡溝通,其實應該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基本功。
路徑剖析
如何打好“互聯網政治牌”
王來華(天津市牡科院輿情研究所所托)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不斷發展,互聯網不僅成為了作為民眾社會政治態度的輿情的發生和發展平臺,也成為了社會輿論生成和形成巨大社會影響力的平臺。在現實生活里幾乎所有的重大政府決策都要“裸露”在大眾面前,所有政府官員的執政行為都不得不接受網絡輿情和輿論的監督。因此,互聯網上的輿情和輿論給政府決策者帶來了日益增大的壓力。
在此情況下,如何深入認識互聯網上輿情的發生規律,全面了解輿情與輿論之間的相互轉換及其影響,努力做到因勢利導,讓互聯網為良好的決策設計和實施所用,就對政府的決策者們提出了重要的工作課題。
在某種程度上,“互聯網政治”考驗官員行政智慧。不夠智慧或者說不夠了解互聯網本質的官員很可能打出的總是不漂亮的牌。而在本案例中,市長王偉成為“互聯網政治牌”的打法提供了生動的案例。
王偉成市長以其主動坦誠的態度和大膽有力的方式,與網民之間開展直截了當的認識互動,詮釋了現代政府決策者如何運用互聯網這種現代人際交往和信息交流手段,適應尊重民意和傾聽民聲的新形勢要求,大力推動政府決策的過程,努力提高依法執政、科學執政和民主執政的水平。在這個意義上,王偉成的行為是帶了一個好頭,而其行為的重要內涵則是把決策過程與互聯網密切結合起來,在互聯網上講政治,利用互聯網講好政治。
王偉成在帖子中關于“溝通人、團結人、凝聚人”的話說得很在理。那么,除了講事實和道理之外,還要依靠什么實現這樣的想法呢?
在王偉成的回帖中,網民也能看出那么一點情緒,即他在帖子里說過,“你對政府工作和市長有意見可以發表,語言偏激一些也可以理解和諒解,但不能造謠誹謗人。因為市長也是人,他的人格尊嚴也要依法得到保護。”這個議論的角度很生活化。王市長既是政府官員,也是一位常人,有他自己作為常人的想法,也有他對他人語言偏激或對個人尊嚴不尊重的反感。 其實,王偉成的這些看法,既能表明他的個人看法,也能顯示他作為常人的正常情感。這讓市長與普通網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不少,能夠促進溝通、團結和凝聚等等。這樣的態度提示我們,政府官員在與民眾進行“網聊”或“網絡互動”時,還要多注意說話的角度。面對民眾,官員的態度更親切、更平實、更講究相互尊重則會有更好的效果。
放低身段,以公民、網友的身份參與、平等對話,是互聯網政治牌的第一打法,否則,網上負面輿論的傳染速度將遠遠超過現實世界,控制起來會相當不易。因此可以說,利用互聯網講政治,還有一個講究態度和語言的問題。這需要許多政府官員仔細琢磨。
官員首先是有對話意識;其次是知道對話者是網友,變身網友與之對話;再次是要學習互聯網對話的結構與模式。比如說,以貼子回應貼子,就比以大文章或新聞或公告回應貼子要好;用網絡語言就比用官樣語言要好;用手寫簽名就比匿名或電子簽名要好等等。
不可否認,網絡江湖,魚龍混雜,確有一些惡意中傷者和心揣歹念的生事者,但更多的是不明真相的群眾。因此,對待網絡流言,大可不必如臨大敵,更不能以暴制“爆”。對待這樣的傳言,要能夠心平氣和,同時也應理直氣壯地回應。在這樣的質疑和回應中,產生共識,消除歧見,從而達到官民和諧。如果真有惡意造謠者,傷害了自己的人格和尊嚴,不妨以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切不可沖動失控,以公權尋私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為一個城市的市長,他與民眾的網絡溝通,只是做好他的本職工作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對于王市長來說,這個城市的BRT(快速公交系統)不僅要“廉潔”地建好,而且,還要公開相關信息。
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一些信息畸變,產生一些傳言。所謂謠言止于智者、傳言止于公開。關鍵的是,在一些老百姓關心的事情上,相關信息并沒有完全公開,才導致了傳言四起,這正需要我們的有關官員,在敢于并善于與公眾打交道,對自己的身份去神秘化,變得透明,這樣就不會給傳言提供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