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能耗驚人
建筑物運行能耗是建筑物的主要耗能項,而公共建筑的運行能耗尤其驚人。以北京市為例,據該市有關部門對54家市、區政府機關2004年的能源消費調查表明,政府機關單位建筑面積年耗電量約為80千瓦時至180千瓦時,是居民住宅的3至6倍,人均年耗電量是居民的7倍;行政機關年人均用能1.8噸標準煤,是全市人均生活用能0.47噸標準煤的4倍,怎樣堵住公建耗能“黑洞”?
在建筑節能領域,以“打造超低能耗綠色示范樓”為目標的一些節能實驗樓盡管節能效果很好,但整個示范樓造價不菲。這種改造方式顯然不符合當前我國目前在節能改造方面待改造數量大、資金又較緊張的現實。被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負責人羅伯特?沃森稱為中國“綠色建筑的旗艦”的科技部玉淵潭南路建筑環保辦公樓也許稱得上是這方面的一個成功案例。德國《世界報》對該樓的節能方式作了詳細報道。
經濟適用的公建節能典范
“我們的新建筑沒有采用任何新發明或價格高昂的技術。”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國雄介紹說,在經過兩年的測試之后,現在他可以告訴公眾這樣一個結果,與同類建筑相比該建筑可節省能源72.3%%。此外,為節能技術額外花費的400萬元人民幣在7年后就可收回成本。
這個示范樓究竟是如何在經濟適用的基礎上實現節能的呢?在國家科技部辦公樓屋頂花園下面的9層會議室內,參觀者找不到一個電燈開關。看到客人們無計可施,楊國雄笑了。事實上,電燈開關位于該樓一樓的電腦控制中心。從那里對頂層的電燈進行控制,一旦光線變暗,它就會自動打開。“窗外飄過一片云就足夠了,只要它遮擋了光線,燈就會開啟”,傳感器會向控制室報告當前各個房間的明亮度,由控制室掌控著整幢樓的供暖、采光和供水。
這幢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的智能大樓可供500名辦公人員使用。它位于北京市區玉淵潭南路,在兩座高樓之間。從外觀上看,這幢由中美合作建于2002年、已進行了兩年測試的試點建筑似乎就是一幢毫不起眼的辦公大樓。但在其內部,參觀者卻處處都能看到考慮周全、整齊劃一的節能技術。中國希望未來能夠將其在整個中國推廣。
亟需更多公建走上經濟適用節能路

北京急需此類嘗試,各地亦是如此,因此組織各省的建筑工程師來參觀這一“綠色建筑”。沒有一個國家的城市增長像中國這樣迅速,中國大都市的數量每年都會增加。目前這些大城市消耗的電、水以及取暖和制冷所需的能源是歐洲城市的好幾倍。眼下北京要求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降低20%。
該樓節能的成功是以十幾種得到驗證的中外環保建筑方法為基礎的。該建筑屋頂覆蓋有810平方米的綠化,并配有太陽能集熱器和可用于水循環的雨水接納設備。利用空調設備排出的熱量大樓可在一小時內完成換氣。地下室的水池可在夜間制冰并用于空調設備。電梯則會根據乘梯者的數量調節能耗,并與電腦控制中心聯網,由兩個“大樓管理員”監控。室內溫度長年保持在24攝氏度。由于采用了良好的隔熱建筑方式,即便是為了測試而在冬季休假期間有8天沒有供熱,在室外溫度只有零下10攝氏度的情況下室內溫度也只下降了幾度。另外大樓每年可節水1萬立方米,而其他辦公大樓的用水量是其7倍。
這一節能建筑由中國人建設完成,也是十幾所美國大學和研究所與中國眾多著名科研機構在兩國官員倡導下合作的成果。在完成電腦模擬后,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參與了建設。例如,大樓的窗框就是由德國人提供的。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負責人羅伯特?沃森稱其為中國“綠色建筑的旗艦”。業內人士指出,在能源緊張、公共建筑能耗驚人的中國,亟需更多公共建筑走上經濟適用的節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