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磨一劍,從1996年至今的10年時間里,程衛國帶領著科聯人經歷了兩次轉制,從集體企業到國營企業,再由國營企業到私營企業。在這十年中,程衛國充分發揮本土企業的地利、人和優勢,成功地把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運用到企業的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中。
蘇州科聯精密機械有限公司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常熟市,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是一家在國內具有較大規模,致力于電力機械和各類精密機械制造的專業企業,通過ISO9000—2000質量體系認證,成功躋身常熟市百強企業。公司現有員工340余名,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0名,高級技術職稱3名,中級職稱16名。
蘇州科聯的前身是常熟市電力機械廠,始建于1985年,是由一個僅靠十多萬元資產、15名員工起家的小車間發展起來的。1996年,程衛國升任廠長。當時,他及時認清形勢,找準定位,和國營大中型企業橫向聯營,先后為上海電力修造廠配套生產給水泵芯苞部件,為上海第一水泵廠配套生產IS系列水泵,為常紡集團配套生產劍桿織機的主關零件,找準定位后的企業產值、利潤連年翻番,企業發展有了轉機。
1998-2000年間,由集體企業向國營企業轉制的契機,給蘇州科聯增添了新的活力。這期間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躋身常熟市百強企業的行列。
此時,精明的程衛國在追求效益最大化時候,不忘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先后投入5000萬元的資金從國外購進加工中心10臺,3座標測量儀一臺,購進國產數控機床10臺,擴建廠房10000平方米,使機械制造、機械加工的能力如虎添翼,一個集普通機械、自動化機床、結構件焊接一體化的企業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在常熟脫穎而出。
對事業有著執著追求的程衛國并不滿足所取得的成績,而是把目光瞄向了更高的起點。2003年開始,他又著手籌建蘇州科聯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組織和全力拼博,2005年8月,一個占地面積11平方米,建筑面積6萬平方的現代化工廠在常熟市通港經濟開發區落成。同時,程衛國將原電力機械廠整體遷入蘇州科聯,組成了一個設備精良,技術雄厚的蘇州科聯,奏響了新的創業之歌。
科聯以轉制為契機,3年來,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值由原來的8000多萬元上升到1.6億元,3年共上繳利稅5000余萬元。程衛國并沒有貪圖眼前的利益,他用今年的1000萬元退稅款先后購置了2臺進口設備。
談到這十余年中、兩次成功轉制的體會,身為常熟市人大代表的程衛國言語間透出自信:“我就是看準了大企業發展的間隙,多年來為大企業提供配套設備,使我們與大企業結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而我們企業‘船小好調頭’的特點,又能讓我隨時根據國家政策調整企業的產品,尋找更適合企業持續發展的合作伙伴。”
經過程衛國帶領科聯員工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科聯已經推出了一系列的各行業用傳動聯軸器、萬向軸承等行業專用的雙端面磨床,冶金、港口、重型設備制造業用的系列電動平車,成為一個多行業需求的制造業公司。另外,科聯利用自己先進設備及技術等優勢,現已為冶金、電力、起重、船舶、醫療等多行業提供主關件的加工配套服務、形成了內外貿并舉經營格局。產品成功地為德國SMS-DEMAG、芬蘭科尼起重機、瑞典ALFA-LAVAL、日本住友重機械減速機、德國DEMAG等客戶提供配套出口任務。并與蘇州必佳樂(比利時)紡織機械有限公司、上海科尼起重機械有限公司、上海住友減速器有限公司、摩根油膜軸承(上海)有限公司、約科布繆勒機械制造(中國)有限公司、通力電梯有限公司等企業結為長期戰略合作伙伴。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通常企業的老板只看報表、把握大的方向,可程衛國卻“倒過頭來”,專門抓細節。自己親自對公司的干部進行培訓,他用了3年的時間來提高干部的素質和管理水平。談到轉制3年來的感受,程衛國不無遺憾地說:“我們是農民,由于缺少‘規范’的理念和規范的管理,所以找不到好的大學生。一旦沖破了這個束縛,夯實了企業管理的基礎,企業的發展還會上一個大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