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管理作為工程技術與社會科學緊密交融的應用領域,盡管其理論體系在客觀需求的推動下不斷完善,但實踐中的很多問題還要依靠管理者的經驗或智慧去解決。項目管理中因人而異的普遍現象,嚴重制約著項目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進而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理論課題之一。
隨著投資規模的快速增長,在大型、復雜的工程項目中,因人為差異產生的問題日益突出。于是,一個新的課題應運而生。
我們能否通過適用的方法理論,把業界精英的經驗與智慧進行收集和傳導,形成可以反復使用、有活力的技術規范呢?進而在這樣的方法生成環境下,使用系列的模板、工具,不斷生成有效的控制方法,達到預想的項目建設目標。
時至今日,這一管理理念已在項目管理的部分領域得以實現,研究者的努力與研究成果已通過方法體系的形式,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和廣泛使用。其中標志性的實踐范例以由國際信息系統審計與控制協會(ISACA)頒布的《信息系統管理的開放性規范》第三版(COBIT,2000年)的廣泛應用和因美國薩班斯法案的強制要求,眾多上市公司已實施的“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測試與年度報送過程為范例,其中也包括了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如中石油、中海油、東方航空、中國人壽、中國移動等。
針對項目管理領域中方法理論研究的突破性狀況,還有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是這一特定方法理論的定義及其在理論體系中的定位與作用,其次是推動這一方法理論在項目管理其它領域的應用、檢驗與完善。而這種方法理論,我們將其稱為方法體系。
項目管理的方法體系與項目管理的知識體系的有機組合,將可能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架構,推動項目管理理論與應用的逐步均衡、成熟,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項目管理方法體系的主要推廣方向,應選擇工程項目的管理領域,它巨大的實際需求有利于方法體系的完善、發展。推廣的重點應是項目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分別建立小結構、輕型化的方法體系,例如招標方法體系、評估方法體系、造價方法體系等。方法體系的核心價值是貼近實踐,基本特征是對實踐的分類指導作用。
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宏觀背景下,投資建設項目的數量、規模、構成與形式都在不斷變化,為之服務的項目管理理論也將在環境變革的推動下有所創新。
循著項目管理理論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發現,理論發展的每一個標志性階段,都與經濟建設的特定時期相關。人類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在持續建設和環境、資源壓力兩種主要因素的驅動下,項目管理的創新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今后我們面臨的將是如何選擇創新的切入點,使創新的理念在實踐中理論化、制度化。
鑒于方法體系在近年來才得到廣泛的重視,若要詳細剖析方法體系,還需從其作用、定義與構成、形成與現狀加以剖析和說明。
一、方法體系的作用
方法體系,實際上是在項目管理的特定領域,將方法論的規律轉化為易操作、評價和可重復使用的指導性方案,其主要作用是把眾多管理人員或“精英”的智慧、經驗升華為可普遍應用的方法、措施,降低人為差異造成的系統風險和制度風險,實現知識與信息的規范傳導與積累。
二、方法體系的定義與構成
項目管理的方法體系的定義,可以概括為“在項目管理領域內,指導具體的項目管理方案和產生控制方法、實施措施的通用語言,包括應用的原則和展開的步驟、產生、分析、測試的指標集和規范和評價的標準。隨著方法體系在各類項目中的具體應用和實踐中的積累,它的存在形式將表現為系列的規范性文件、反復使用的工作模板(底稿)、各種工具以及相應的軟件系統和具有不同命名的實現方案。
各類方法體系的形態、結構會有所不同,但從理論高度分析,不同的方法體系中,都具有一些基本的構成要素,且形成基本的結構關系。這些基本的構成應包括適宜的思維模式和分析的步驟與方法、輔助分析的工具、過程判斷、評價的指標、手段、實踐與優化的標準與程序、建立、應用與維護的機構、人員與工作模式等,而具體的評價標準則包括構成要素、關鍵目標指標、性能指標和成熟度模型。
三、方法體系的形成與現狀
在當今的建設環境下,建設項目數量的與日俱增,復雜程度的日益提高,相關技術的更新速度的逐步加快,使原有的項目管理方法與模式已很難適應實踐的要求。同時項目外部的環境影響也在不斷變化,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們開始重視方法理論的研究、應用,逐漸形成了方法體系的概念,并在探索與實踐中不斷完善。
時至今日,不僅方法體系的理論研究正在深入發展,方法體系的實際應用更是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并在部分領域成為既定的標準。人們希望在這樣一個規范的方法生成環境內,借助于系列的工具、程序和可重用的方法、規程,進而高效持續地產生不同的方法序列,以應對項目多變與獨特性的要求,降低人為的風險,逐步提高項目管理的效率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