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
危機一年全球金融機構減記、虧損達5000億
截至8月18日,全球累計發生的資產減記和信貸損失已達5036億美元;而目前仍有約1500億美元的缺口。
從去年8月爆發到今年形勢惡化,次貸危機這一年來無疑是最吸引人的字眼之一。伴隨著金融市場這一年來的發展變化,全球各大金融機構已經歷了連續幾個季度的利潤下滑和滾雪球般越來越大的資產減記和信貸損失。
據彭博統計,截至8月18日,全球累計發生的資產減記和信貸損失已經達到5036億美元,其中,次貸危機發生地美國占2528億美元,此外,受波及影響大的歐洲占2281億美元,而相對損失較小的亞洲為227億美元。這意味著,各大金融機構需要籌集相應大小規模的資本才能填充這個窟窿,而目前的現實是這5036億美元的損失只有其中的3527億美元得到了彌補,還有約1500億美元的缺口。
據悉,美國最大的兩家按揭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在次貸發生的這一年來也經歷了連續4個季度的虧損,其中房利美累計虧損為94.44億美元,而房地美發生的損失達54.53億美元。
雖然每個人都希望這場金融災難早點過去,但就目前形勢來看還遠遠不是結束的時候,各大機構的資金還略顯匱乏,金融市場尚未穩定,房屋價格還在下降,而貸款違約和“抵押品贖回權喪失”卻在上升,這將在未來1個或者幾個季度繼續給全球的各大銀行帶來挑戰。
《紐約時報》
中國的崛起超出金牌領域
中國正在取代美國成為今年獲得奧運會金牌數量最多的贏家。習慣這種局面吧!今天,是體育競技的成就讓我們眼花繚亂,然而,中國還將在藝術、商業、科學和教育領域留下相似的大號腳印。
我們所熟悉的由美歐統治的世界是歷史形成的反常。15世紀以前,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是中國和印度。當時的預言家認為,它們將會殖民美洲。這意味著,不管怎樣,刊載這篇文章的報紙都應該用中文或者印地語印刷。
然而,當歐洲開始崛起時,中印卻開始走向失敗。事實上,如果撇開通貨膨脹因素,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人均收入要低于13世紀宋朝末期的水平。
現在,世界正在恢復正常狀態——一個強大的亞洲,我們將不得不為之做出調整。在西方崛起的過程中,中國文化不得不一直調整著去適應?,F在,輪到歐美倉促與崛起中的亞洲競爭了。
對于整個國際體系而言,向中國統治地位的轉變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北京商報》
中國經濟不會遭遇“奧運后蕭條”
“中國經濟不會遭遇‘奧運后蕭條’?!敝袊鐣茖W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張曉晶撰文指出,只要保持宏觀政策的一致性與經濟基本面的活力,防止形成奧運后蕭條的預期,中國就不會遭遇“奧運后蕭條”。
中國會遭遇奧運后蕭條嗎?今年會不會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拐點?對此,張曉晶給出了否定的回答,他的理由有三:
首先,北京的經濟規模只占全國GDP的3.6%,北京奧運對全國經濟的影響并不很大。
其次,過去5年,中國本身處于經濟周期的高漲階段,平均10.8%的經濟增長率主要是勞動力生產率提高所致,不能完全歸功于奧運因素。
此外,中國仍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期,未來還有約3億多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經濟增長的潛力依然巨大。
事實上,今年中國宏觀經濟增速已經處于向下調整的態勢,三大產業GDP出現整體同步回落的趨勢,預計今年全年經濟增長速度將為10.4%,比去年回落1.5個百分點。
對此,張曉晶認為,雖然美國次貸危機的蔓延及對全球經濟的負面沖擊導致外部需求減弱,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增長,但“在強調經濟發展‘好字優先’的大背景下,今年中國經濟在去年11.9%的基礎上實現軟著陸,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主動減速的結果”。
《新京報》
“樓市暴利終結”言之過早
樓市的確在進行深度調整、向理性回歸,但“暴利時代已經終結”卻言之過早。只要沒有徹底回歸到理性之前,只要利潤率沒有穩定在合理水平之前,樓市依然存在暴利,只是沒有以前那么“暴”而已。如果決策部門草率作出暴利終結的判斷,就極有可能影響政府的宏觀調控。
就目前而言,樓市依然維持著暴利。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10.2%,漲幅比上年同期高4.2個百分點。
從宏觀經濟形勢、政策層面和需求層面來看,還不足以支撐“暴利終結”的判斷。促使目前房價回歸理性的力量主要是貨幣緊縮政策,但貨幣緊縮政策不大可能長期維持。
從需求角度來看,貨幣緊縮政策只是抑制了恐慌性的購房需求,但樓市仍存在剛性需求。如果貨幣緊縮政策松懈、觀望期已過,購房需求很可能回潮;如果商品房依然供應不足,而保障房對需求又分流不及時的話,甚至不排除房價反彈的可能。
《中國證券報》
警惕經濟重現宏觀熱微觀冷
7月經濟運行數據令人喜憂參半:消費、投資和外貿增長好于預期,工業增加值增幅放緩以及PPI高企的狀況比預期差。此間觀察家認為,三大需求保持較快增長昭示短期內宏觀經濟過快減速的可能性不大,但須警惕因工業生產減速而出現的“宏觀熱微觀冷”現象。
在宏觀層面,災后重建等因素將使未來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在一定水平;消費增長一向穩定,并且月消費增幅已站穩20%以上,出現急降的可能性較?。皇芡庑栌绊懘蟮某隹冢傮w表現也比年初的預期好。綜合來看,今明兩年我國GDP仍將保持9%以上的增速。
但微觀層面面臨的困難可能會大一些。當前,我國企業承受著經濟轉型和周期性調整的雙重壓力,兩者交織在一起顯示的突出矛盾在于成本上升,這也說明我國經濟逐步告別“低價時代”。由于資源、勞動力、環境以及資金運用的壓力,今年上半年不少行業成本明顯增加,而在多數產品市場供大于求以及價格管制存在的情況下,企業成本轉嫁機制運行不暢,盈利水平難免會下滑。為此,應堅定對經濟的信心,主動采取措施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首先,宏觀調控政策應保持連續性,增強靈活性。財政政策可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適當減稅,加強對弱勢群體的轉移支付,鼓勵企業技術更新,支持現代服務業的升級。
其次,深化改革激發企業活力。繼續推進資源產品價格改革,雖然在短期內可能釋放潛在通脹壓力,但長期能增加有效供給和遏制過度需求,有利于經濟結構轉型和企業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