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企業高位接盤了巨量大豆之際,益海嘉里投資有限公司發動了新一輪的豆油價格戰,近日,益海嘉里旗下金龍魚降幅超過10%,并引發連鎖反應。中糧集團旗下福臨門也下調價格10%。九三油脂的豆油價格也在大環境驅動之下選擇降價。國內油脂企業似乎已經進入一個尷尬境地。]
食用油進入熊市
2008年8月17日,北京最大專業糧油批發市場發布的監測報告顯示,小包裝食用油自今年3月份創新高后,到目前已下跌百元左右,跌幅高達30%。市場認為出廠價再降20%應該沒有問題。
自8月初至今,在原油期貨明顯下跌的打壓下,短短半個月內大部分品牌小包裝食用油每箱就降低了10至20元。從該市場信息部監測數據來看,大豆調和油和純大豆油價格降幅最大,目前散裝一級大豆油的批發報價每噸為9400元左右,較月初降低了2000元,跌幅達到17.54%。從全國均價看,花生調和油、大豆調和油、純花生油、純大豆油、純葵花子油的價格下降;菜子調和油和純菜子油價格微漲。
從去年8月份開始,在堅挺的外盤期貨市場助推下,食用油市場開始了長達7個多月的超級大“牛市”,從今年3月中旬開始“牛市”身影漸行漸遠。進入7月以后,美國等3個大豆主產區天氣趨好,對處于生長期的大豆來說是一重要的利好因素,由于大豆預期供應量增加,期貨市場價格開始回落。
此外,作為世界大豆主產國之一的阿根廷,今年初出臺了新的大豆出口關稅政策,引發該國農民大規模的游行示威。在農民抗議之下,7月份阿根廷政府取消了具有爭議的大豆出口關稅方案,這加大了阿根廷大豆出口數量,導致國際大豆價格應聲回落。另一方面,隨著國際原油價格回落,原本用玉米、大豆生產生物能源已經“不劃算”,直接導致了這部分大豆、玉米轉為出口,也增加了國際市場的大豆供應量。
目前,豆油、棕櫚油、原油期貨,以及國內各種油脂的批發價均出現了下跌,國內食用油現貨價格回落。這種情況并不是第一次遇到。目前,嘉吉、邦基、路易達孚等跨國公司占有了中國進口大豆量的80%。由于在國際大豆期貨市場中缺少話語權,國內的大豆價格始終隨著國際價格的變化而變化。
事實上,糧油店負責人說,業內預計目前食用油價格雖已有很大降幅,但并未見底,“隨著供給量增加,預計價格還要繼續下降,出廠價降20%應該沒有問題。”
誰又在逼倉中國?
隨著這個市場財富的蒸發,從生產者、到壓榨者,再到貿易商,損失慘重。
2004年3月,得知中國大豆采購代表團即將前往美國采購250萬噸大豆,在國際炒家的哄抬之下,CBOT大豆期貨價格從先前的約220美元/噸暴漲到391美元/噸。接著在中國大豆壓榨企業簽下4100元/噸的高價進口合同離開美國之后,整個國際市場大豆價格隨即暴跌,最高下跌了125美元/噸。最終造成參加采購團的各家中國企業損失慘重,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大豆風波”,也從那一年起,外資開始大量滲入國內油料壓榨業,并初步形成了“ABCD”四大糧商在中國油料壓榨市場的產能布局。

2008年6月16日中美經濟對話期間,中國再次宣布包括中糧集團、嘉吉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在內的14家中國企業,承諾向美國購買882萬噸大豆。按照當時的價格,市場估算這筆購買協議大致在48億美元左右。負責這次采購的中方代表特別強調,“這一采購不會對市場價格造成影響,這一協議僅是意向協議,倘若美盤價格高漲,中國企業會考慮赴南美的阿根廷、巴西采購大豆”。
隨著采購的結束,國際油脂行情風云突變,原本一路看漲的油脂價格開始大幅回調行情,國內市場更是跌入低谷。
“5月份美國農業部的供需報告上其實已經表現出了基本面形勢已發生變化,只是當時大家都沒太注意。”中糧期貨分析師李建雷表示,此輪下跌的主要原因是農產品的基本面出現了逆轉。
此外,國內大豆的供應也日漸充沛,海關數據顯示,2008年6月份,中國共進口豆油17萬噸,較上月增加36倍,較去年同期增長108.9%。今年上半年,共進口大豆1723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24.4%。
價格的大跌對原本被看好國內植物油市場的相關經營者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來自湖北天門的一貿易商最近在網上留言:“我是做糧食收購生意的,家里有五萬斤菜籽囤著,菜籽價格下跌太快了,當初是用2.75元每斤收購的,現在下跌到2.20元每斤。現在資金被凍結,生意根本無法正常運轉,有什么辦法把損失減少到最低嗎?”
據來自中糧期貨的數據顯示,目前進口大豆壓榨虧損在280-550元/噸,長江流域的菜籽壓榨企業更是紛紛停止今年新菜籽收購,隨著收購市場的停止,農戶也開始惜售菜籽。
國際市場左右國內油脂價格
“油廠、油料都不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導致的是國內油廠沒有一點話語權,價格完全由國外說了算,吃油要看外國人的臉色。”這是業內較為一致的看法。
資料顯示,中國目前的大豆壓榨能力已經超過7000萬噸,正在開工的大豆壓榨企業共有97家,其中有64家為外資參股的企業,其日壓榨能力為12.1萬噸。也就是說,中國大豆實際壓榨能力60%以上目前都屬于外資企業。這些外資企業還壟斷了我國80%的進口大豆貨源。
在今年距離東北大豆還有不到兩個月就要上市的時刻,市場上傳出豐益國際斥資30億美元收購東北大豆的消息;四大國際糧商之一的路易達孚公開向市場發出英雄招募帖:重金招聘副總經理,負責東北地區大豆糧庫的談判與大豆采購業務。在以上兩家國際糧商明目張膽、大張旗鼓地發起攻勢之時,另外兩家國際糧商——嘉吉、邦吉則在暗地行動,除了悄無聲息在東北大豆產區安營扎寨外,還頻頻地傳出與九三油脂合作的傳聞。
外資油廠起點高,規模大,技術和工藝先進,資金寬裕,而內資企業除了原料減少導致開工不足外,設備落后,生產效率不高,缺少成功管理經驗,在抗風險的管理方面遠遠沒有跨國公司強。
令人困惑的是,我國也是大豆生產大國,東北等地有豐富的大豆資源。油脂企業為什么非要用進口大豆,不使用國產大豆呢?
“成本太高,每50公斤的價格差了二三十塊錢。”南京弘益油脂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慶有說,進口大豆之所以價格低廉,和美國政府的高額補貼分不開。僅去年,美國對大豆的補貼就達190億美元。而我國直到近年才取消了農業稅,開始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但針對大豆的補貼仍顯不足。國家農業部的一項數據顯示,2007年國內大豆產量1450萬噸,進口大豆3200萬噸,進口量占需求量68.8%,國際市場價格左右了國內油脂價格。
“油脂價格變動,除了供求關系之外,還與美元匯率變化等因素影響。”南京財經大學教授李全根說,由于國際農產品以美元計價,美元與人民幣兌換價格的任何變動,都會造成油脂價格上漲或下跌。
大米、小麥、玉米和油脂并稱為四大基礎農產品。李全根說,2007年,我國大米、小麥、玉米自給率達90%以上,抗國際市場價格變動能力強,而食用油自給率只有40%左右,是短板,受制于人就不足為奇。
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國務院出臺了2010-2015年期間國家糧食增產1000億斤計劃,同時明確在重點產糧區建立糧食生產基地,擴大糧油生產規模。李全根說,按照這個計劃,今后5年,我國食油自給率將恢復到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