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新高潮的到來,給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內處于封閉保守狀態的觀念帶來了巨大沖擊。大學生并不是受到沖擊最劇烈的人群,但他們是接受最快、改變最快、適應得最快的群體,如何指導學生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掌握明辨是非的判斷能力,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決的課題。
[關鍵詞]全球化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全球化概念的內涵及特點
關于全球化概念和內涵的解釋,國內的學者基本已經達成共識,全球化,即是人類不斷地跨越空間障礙和制度、文化等社會障礙,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充分溝通(物質的與信息的)和達成更多共識與共同行動的過程。全球化是一種進程和發展趨勢,是以經濟全球化為主導,科技全球化為利器,政治全球化為統攝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動和控制的浪潮,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性和特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被西方大肆渲染、吵得沸沸揚揚,似乎全球化給人類帶來的都是好運和福音。實際上,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現代科技發展推動的必然結果,是一個客觀的自然歷史過程和發展趨勢,這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本來意義。另一方面,由于當今經濟全球化是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及其“游戲規則”主導和控制下進行的,這樣,經濟全球化進程就受西方發達國家的控制和支配,實際上就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的、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意識形態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張的過程,即“資產階級國內意識形態性的國際化”的過程。全球化的意識形態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對正在成長的大學生的思想侵占尤為突出。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西方發達資本主義以全球化為契機進行的文化滲透和散播正在悄然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
隨著蘇東劇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把意識形態滲透和“和平演變”的重點指向中國。美國中央情報局曾經針對中國制定了所謂的《十條戒令》,比如,“盡量用物質來引誘和敗壞他們的青年,鼓勵他們……進一步反對他們原來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別是共產主義教條,一定要毀掉他們強調過的刻苦耐勞精神;一定要盡一切可能做好宣傳工作,包括電影、書籍、電視、無線電波……只要他們向往我們的衣、食、住、行、娛樂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定要把他們的青年的注意力,從他們以政府為中心的傳統引開來,讓他們的頭腦集中于體育表演、色情書刊、享樂、游戲、犯罪性的電影,以及宗教迷信;要不斷的制造‘新聞’,丑化他們的領導……”所謂《十條戒令》的險惡用心昭然若揭,這些策略無一例外的都指向青年,因為掌握一個國家未來前途命運的正是青年,正是一代接受高等教育,有智慧和能力建設國家的大學生,這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關注和重視,不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責任意識的教育,就會喪失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和堡壘。
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危機
正如許多學者擔憂的那樣,當代大學生受到了來自方方面面的各種信息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出現了信仰危機、人生觀缺失、價值觀扭曲的現象。這與大學生理性思維能力不強、辨別能力較弱有直接關系。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使許多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也發生改變,產生了一些不穩定因素。例如,雖然大學生普遍反對國際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但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自由觀念及人權理論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對走社會主義道路有信心,但社會上的腐敗現象、黑惡勢力不絕,使他們感到困惑和失望;此外,由于種種原因,學校的思想政治課程無法深入學生思想,學生的抵觸心理滋生,形勢政策教育也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顯而易見,在社會環境的影響和理論認知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大學生思想領域內出現了重重危機,一些學生甚至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現出冷漠和無知。
這與我國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關系密切。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超越了制度界限,讓許多學生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差別的問題上認識模糊,另一方面,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特別是我國經濟成分的多樣化、社會機構的多樣化必然導致社會思想的多元化。而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物質利益成為了推動社會的主要力量。社會的價值核心發生了變化,追求個人的價值成立社會時尚。“一切向錢看”成為時髦語言,這必然會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當代大學生認同競爭,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又有強烈的效益意識,注重物質利益等,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判斷標準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義變為明顯增強的務實主義。
不得不承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諸多漏洞和缺失,許多教師的教學方式陳舊,課堂內容與實踐脫節,無法真正貼近學生的心靈和思想,使學生和老師之間、教與學之間的距離逐漸拉大,而與此相對的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傳媒在高校的普及,信息獲取渠道的快速性、豐富性,極大迎合了求知欲強、接受能力快的大學生的需求,不論思想上還是生活中有了疑問,學生首先想到的是求助網絡而不是到老師那里尋求幫助。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何對新時期形勢和特點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師生頭腦中強化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的養成,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問題與解決對策
1.針對理論與實際相脫節、教師“教”的熱情和學生“學”的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大膽創新教學方式和內容,將課堂變成學生與教師思想碰撞與交匯的地方。教師應主動融入學生生活,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和實際需要,借助網絡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將網絡新聞帶進課堂,引導和幫助學生分析新聞背后的本質,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真正體驗到思考能力和認識能力提升的樂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2.針對思想政治教師隊伍薄弱,教師主導作用不強的問題,大力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親和力、感染力,教學的趣味性以及教師的思想狀況、政治信仰等都倍受學生關注,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教育觀念和良好的職業素養,掌握和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技術,在人格上、理論知識上影響學生,才能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時效性。
3.針對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存在的抵觸情緒,思想存在誤區的問題,運用無意識教育等心理學策略,尋求與受教育者認知機構的最佳契合點。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想要順利實現學生思想認識轉變并非易事,只有正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論道而不說教,述理而不生硬,引導學生去感受去體驗,使其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得到心靈的感化和哲理的啟迪,在學生沒有心理抵抗的情況下接受教育,才能更好的實現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永貴.全球化態勢下西方對外意識形態戰略透視[J].學術交流,2004,(12).
[2]王永貴等.經濟全球化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9).
[3]殷石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矛盾與困惑[J].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06,(9).
[4]任國清,王學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堪憂[J].教育與職業,2007,(10).
[5]徐正興.論如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J].高教論壇,2007,(5).
[6]殷梅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學策略[J].教育與職業,2007,(10).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