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針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這一現象,分析了人文素質的含義和當前大學人文教育的目的,闡述了閱讀對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性。
[關鍵詞]大學生 閱讀 人文素質 全面發展
一、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現狀
為了證實“熊的嗅覺敏銳、分辨東西能力強”這句話的正確性,受了十幾年教育的大學生劉海洋竟將硫酸潑向了北京動物園的5只熊身上。
一份《大學生思想現狀調查》也顯示:當前我國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不容樂觀,人文素質教育嚴重缺失。表現在不少學生行為不文明,社會公德意識、素質意識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部分學生精神生活空虛,生活品位很低,熱衷于港臺流行音樂,崇拜歌星影星,對經典名著漠然,對世界名曲充耳不聞。
這些材料嚴正的警示: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極度缺失!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亟待提高!
審視教育現狀,我們發現大學生的生活色調仍是機械、平板和乏味,他們每天在題海里、實驗室和單詞堆中生活,無窮的演算和英語單詞占去了他們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空間,耗盡了他們的主要精力。他們根本無暇和莎士比亞、普希金展開心的對話、與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展開情的交流,與黑格爾、馬克思展開思的唔對;他們失去了許多心靈震撼、美的熏陶、善的啟迪和真的領悟的絕好機會,從而導致一些大學生的個性和獨特性被禁錮,天性和愛心被扭曲,對社會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對困難的競爭力和承受力、對生活的駕馭力和創造力、對是非善惡美丑的理解力也在日益減退,精神和心靈的家園漸趨荒蕪、沉重和干枯。這是人文素質缺失的警示。
二、人文精神的含義
“人文”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包括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指人的人格、氣質和修養。“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對一種全面發展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包括人性(對人的尊重)、理性(對真理的追求)、超越性(對生命意義的追求)三個元素,其核心是對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價值、人格尊嚴和個性品質的尊重,對人的教育、自由、發展的追求,對人的心靈、需要、渴望與思想的關注,對人的是非判斷力、道德判斷力和審美判斷力的培養。對大學生而言,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熟識作品名稱、文人姓氏、文章內容,而在于引導學生邁進價值、人生、思想的角斗場,將學生引領到廣袤的時空中,讓他感受博大、豐富和深邃,領悟真、善、美,惟其如此,人文精神教育才有望養成。目前大學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辨是非、識真假、懂美丑、知榮辱的道德判斷和審美能力,使他們在生活中自覺去追求真善美,反對假丑惡;培養學生受挫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他們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三、人文素質的培養
人文教育的途徑眾多,閱讀是最重要途徑。“三更有夢書當枕”、“半床明月半床書”,書——自古是高潔之士的寫照,明月雖然清寒,書卻因博大精深而濕潤生命,因此書是提高人文素養最豐沃的土壤。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發起的延續半個多世紀的“名著閱讀”運動,主要內容就是閱讀好書,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說:“閱讀雖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卻能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廣度,沒有閱讀的教育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育。”
讀書的過程是“物我回響交流”的過程,是個人生活閱歷豐厚的過程,它能喚起學生對永恒和偉大的渴望,使學生受到一次次感動,又會在感動之后更深切地洞察生活的真諦,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是可貴的創造力的源頭,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人格個性塑造的基石。因此,讀書應納入學校整個教育氛圍之中,從而營造一種大知識、大智力的閱讀環境,使教育籠罩著高屋建瓴式的人文精神,使學生從中獲得真正的精神的體驗、人格的陶冶、創造的啟迪和生命的幸福。
書海茫茫,人生有限。因此大學生的閱讀應是有選擇性的。中國古語說得好:“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歌德也說:“鑒賞力不是靠中等作品,而是靠欣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美國的圣約翰大學將全部課程置于對155位作家作品進行精細分析的基礎上,世界名著是這所大學提供訓練和開闊視野的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工具和手段;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發起的延續半個多世紀的“名著閱讀”運動,主要內容就是閱讀好書,他認為只有那些千百年傳承的世界名著能把人類的最重要的普世價值傳遞給莘莘學子。所以大學生閱讀書應以古今中外經典名著為首選。因為經典是古圣先賢偉大心靈的結晶,經典里活著一個民族的精魂,體現著人類的一致性,閃爍著人性的光彩,并把無盡的思索空間留給讀者,催人聯想和深思,使人振奮、自勵、反省和陣痛,因而它對任何一個時代人來說都是文化瑰寶,都是取之不盡的財富。
引導學生選擇名著,走進名著世界,讓學生在自我與書本的相互擁抱中去感悟生命的偉大、人性的美好以及人生的創造之美和奮斗之美,去激發和推動他們追求比生活更高遠、更有價值的東西,正如有位學者說:“書籍蜿蜓伸入我們的心靈,詩人的詩句在我們的血流里舒緩地滑行,我們年輕時誦讀它們,年老時銘記它們,它用強大的能量構筑起巨大的思維空間,使我們永久地徜徉其中,潛移默化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升華自我。”
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要大力弘揚人文精神,通過各種渠道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課外通過專家學者推薦等形式,開展人文教育講座,舉辦讀書活動,引導學生讀好書、好報,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教師要指導學生全方位參與到讀書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一細二快三參照。即閱讀世界經典名著要認真、仔細、不求多,但求精。葉圣陶先生說:“要認真閱讀,在閱讀中要研究考察,”用探究的目光去欣賞名著,形成一個雄厚、開闊的閱讀背景,打開一扇扇通向世界、通向歷史、哲學、文學的窗戶;閱讀現當代名著要及時,重在攫取充足的文學信息量,增添自己的生活閱歷和人生厚度;把閱讀其它經典作品作為一個參照系,在比較中認識文學、認識社會和人生,培養學生健全、高品位的審美素質。課內引領學生通過文學作品中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思想這一最豐富的資源,進行有關好與壞、對與錯、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真理與謬誤、美與丑的討論、辨識和領悟,使學生獲得全面的道德和審美熏陶,從而懂得什么是正義、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惡、什么是卑鄙、懂得什么是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和審美觀,造就學生自己的道德判斷、是非判斷和審美判斷的眼睛和心靈,陶冶和凈化學生的情操,培養健全的、高品位的人格品質和人文素養,實現教育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紀人.文藝學與語文教育.
[2]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
[3]王蓮花,楊萱.談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山東省醫學倫理學學會第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
(作者單位:山西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