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改革的深入,使教師的教學內容在知識傳授基礎上增加了學法指導,以便提高學生素質。教材為教師提供了提煉學法的依據,值得研究。
[關鍵詞]教材 學法指導 整體素質
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給教學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這就是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我們應從素質教育的高度重新審視學法指導,將素質教育與學法指導有機地結合起來,給學法指導以新的構思和內涵。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yǎng)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如何才能使學生學會學,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呢?現行初中語文教材為我們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其顯著特點就是將語文的學習方法穿插在課本中,使教師能夠抓住教材,有的放矢地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認清形勢,提高認識,加強指導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fā)揮重要作用。”一個語文教師必須做到對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與學法的指導并重,研究教學大綱,深鉆教材,明確教材中學法項目的分布所在,并列入自己的教學計劃中,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失。
1.利用課文,進行學法滲透。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鑒別能力,陶冶了學生的思想感情,使學生獲得美感,而且通過課文內容直接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如《懷疑與學問》一文,強調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辯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2.在課前面的“說明”中進行學法介紹。如第三冊語文書“說明”指出,從總體上把握課文,學習課文最精彩之處,通過動手動口來應用課文中學到的東西,通過聯想、比較等進行擴展閱讀。
3.在單元提示中,找出本單元的學法要求。每個單元文體、結構不同構成不同的學習要求,因此學法不同。如第三冊第四單元針對如何欣賞與評論詩歌作品提出學法要求是:學習這些詩歌,要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其中豐富的想象、優(yōu)美的意境和詩人抒發(fā)的真摯感情,注意詩中運用的比喻、擬人、象征等表達方法,揣摩詩歌表達形象、含蓄、精練的語言。
學法滲透遍及整個語文教材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組成部分,滲透的內容涉及聽說讀寫各個方面。
二、傳授規(guī)律,注重運用,舉一反三
教師在提高認識,明確學法項目的分布情況基礎上,總結歸納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把它傳授給學生,并在教學實踐中反復滲透,使學生在反復運用中逐漸學會科學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
1.在教學目標、重點中提出學法要求。如《最后一課》一文的教學目標、重點是:(1)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自覺抓緊時間學好功課。(2)學習通過環(huán)境氣氛和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表情和心理活動等描寫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這實際是告訴我們欣賞、分析散文、小說的一般方法。
2.在預習提示中提出學法項目。課文前面的預習提示,實質就是學法指導。如《荔枝蜜》一文的預習提示:作者是怎樣以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的?怎樣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抒發(fā)了什么感情?感情是否真摯動人?這是告訴我們線索對作者表達感情所起的作用。
3.在語文知識中介紹學法。如何使自己的閱讀水平得到提高,第三冊課后的語文知識介紹了記敘文閱讀的基本方法:(1)弄清記敘的要素和線索;(2)明確記敘的順序和人稱;(3)注意記敘文中的描寫、議論和抒情。本篇語文知識具體的向學生介紹了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有所遵循。
4.在漢語知識中提出學法。短語類型劃分對于五四制初二學生來說是學習漢語知識的一個難點,學起來比較吃力。但漢語知識中“短語及短語的類型”具體指出了初級短語的劃分方法,這實質是分析短語的方法,是學法的指導。一是確認短語中每個詞語的詞性;二是確定每種詞性可以充當的短語成分;三是根據短語類型的名稱、詞性成分對號入座。這樣通過新舊知識的遷移聯系,短語類型的劃分就變得清晰多了。
三、充分發(fā)揮電化教學的作用,交流學法,提高學生自身素質
教師除了抓住教材、依靠教材,注意課堂中學法的傳授與運用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指導學生學習,也可以召開交流學法會,讓學生開闊眼界,了解更多地學習方法和要領,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學法交流、探討,創(chuàng)造條件、舉行形式多樣的學法交流活動,使學法在交流中不斷完善,不斷發(fā)展。
科學的進步、改革的深入必然帶來新的面貌。許多電化教學手段走進了語文課堂,為抓住教材,促進學法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電化教學以其生動的直觀性、具體的形象性吸引著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通過音樂、圖片、文字來感受課文,通過語感來領悟課文,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主旨。如《三峽》一課,課前放映三峽景觀圖片,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去體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收到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四、加強“讀”的指導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對“讀”作過精辟的論述“讀人家的東西,念出來,比光看容易吸收。”強調了“讀”的重要性,而教學中極容易忽視了“讀”。學生必須能讀、會讀,教師必須重視,并給予指導。“讀”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他們主動、愉快地學習,“讀”可以造成一種寬松的氣氛,使學生盡快進入課文。“讀”的種類很多:自瀆、默讀、朗讀、范讀、速讀、跳讀,等等。語文教學中“讀”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指導要精心安排,要因“文”指導。
“讀”一般采用先自讀的方法。教師可以提出具體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認認真真去讀,可以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并做出評點,初步感受課文內容。
其次,是導讀的方法。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重點地讀,讀課文中精彩的段落。這樣的“讀”能夠體現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主旨的段落。同時,還要指導學生正確、流暢、繪聲繪色、帶著感情去讀,從整體感受課文內容、結構、思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可以質疑,把握課文的精髓。
第三,是比較閱讀的方法。同一篇文章、句子、詞,讓不同的人去讀,用不同語氣去讀,不同的停頓方式去讀,加以比較,通盤體會,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體現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
“讀”是語文教學四大任務之一,必須抓住教材,從日常的教學中努力培養(yǎng)和訓練,讓朗朗讀書聲回蕩在語文課堂上。
葉圣陶說過:“惟有特別注重方法,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句足以證明方法在學習中的重要性。讓我們抓住教材,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它是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每個教師應引起重視,并貫穿于自己的教學教程中,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使他們逐漸地學會學,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初中新課程標準.
[2]懷疑與學問.
[3]荔枝蜜.
[4]錢玉芳.葉圣陶語文教學思想之我見.
[5]阮文輝.注重預感積累,不斷發(fā)展語感.
[6]楊民.注重方法指導實現自能讀書——葉圣陶學法指導理論淺探.
(作者系廣西師范大學2005級教育碩士,單位為鞍山市第三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