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應立足于國情,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方式,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不斷促進農民增收。
[關鍵詞]中國農村 農業現代化 特色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我們這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國家中,這是已被歷史反復證明了的客觀規律。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快速推進。加強農村基礎、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如何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強調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現代農業解讀
一提到“農業”,不少人腦海里就浮現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場景。其實,這只是傳統農業的標準相。傳統農業以小生產為特征,規模小、效率低、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就是人們說的小農經濟。現代農業是以資本高投入為基礎,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有社會化的服務體系相配套,用科學的經營理念來管理的農業形態。
現代農業,是一種大農業。貫穿了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領域,成為一個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龐大產業群體?,F代農業,靠的是高科技投入。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的投入,而現代農業則日益依賴不斷發展的新技術投入,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耕作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像我國超級稻育種技術的新突破,就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跨越。新技術的應用,使現代農業的增長方式由單純的依靠資源,轉到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上來?,F代農業,闖的是大市場之路。現代農業的大部分經濟活動被納入市場交易之中,農產品的商品率很高,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規?;?、產業化和市場化?,F代農業,搞的是多功能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農業已不僅局限于傳統農業的農產品供給功能,廣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如通過開發各類農業資源,發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農業開始承擔生活休閑、生態保護、旅游度假、文化傳承、教育等功能,由此形成生態保護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循環農業、服務型農業等多種新型農業形態。
農業現代化是一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
二、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立足國情,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世界范圍的農業現代化進程是從20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演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啟動的。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各國由于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不同,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選擇上也有所不同。主要有:(1)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型。這些國家憑借現代工業優勢,大力發展農用機械取代人力畜力,擴大單位農場種植面積和經營規模,提高農產品的總產量。如美國、加拿大。(2)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短缺型。這些國家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要目標,利用科技進步,改良農作物品種、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單位面積農產品產量。如荷蘭、日本。(3)勞動力比較適中型。這些國家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為主要目標,既重視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又重視科學技術應用。
世界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歷史表明,發達國家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都注重立足本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所以,實現農業現代化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唯有從實際出發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確選擇。
我國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13億多中國人民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上闊步前進。但要清醒地看到,在我國農村一些地方還沒有擺脫世世代代以“農耕為生”、“土里刨食”為標志的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F代農業,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滯后、難以適應工業化和城鎮化需要的重要舉措。
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針對我國農業區域廣闊、各地農業資源稟賦差異巨大、先進的農業技術推廣應用不夠充分、農村勞動力數量龐大而文化素質較低和農業投入不足等客觀現實,現階段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的選擇,要借鑒其他國家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研究巴西等國家歷史上大量農民進城帶來的問題,既不能走美國大規模土地經營的道路,也不具備日本高額補貼的條件,但我們必須進一步利用當前世界農業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造傳統農業。要避免一些國家忽略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問題所走的彎路,通過提高技術含量和勞動者素質,發展現代農業。還可借鑒荷蘭和以色列等人均農業資源少但農業效益較高國家的做法和經驗,從我國國情出發,把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提高勞動力素質更好地結合起來,提高農業產量、效益和競爭力。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要“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這是黨中央從全局出發,針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情況、新變化、新形勢、新任務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性要求,為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要對我國的國情特別是“農”情有一個比較全面、準確的認識。當前,我國正處于農產品需求持續增長的階段,同過去相比,我國城鄉居民除口糧外,大多數農產品的人均消費量明顯增加。同時,我國當前正處于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我國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34個百分點。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約束條件日益突出:耕地面積持續減少,2006年底,我國耕地面積為18.27億畝,人均僅1.4畝;淡水資源短缺,目前我國人均淡水總資源僅為210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且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北方地區總體上嚴重缺水;近年來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2006年,我國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積為8.48億畝,占總面積的46.41%,每年因自然災害損失的糧食就超過700億斤。依上述情況,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就必須加大保護資源環境力度,依靠農業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耕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根據當前的農業和農村形勢,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應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繼續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廣大農民最急需的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二是建立支農投資穩定增長機制,實現國家支農投入穩定增長;三是完善和加強農產品宏觀調控,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增加供給量,同時搞好糧食市場調控;四是繼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加快鄉鎮企業發展,繼續加強小城鎮建設,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強農民培訓工作,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步伐,拓寬農民非農就業渠道;五是改革和完善政府支農投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繼續推進政府支農投資整合工作,完善政府支農資金使用的程序和管理辦法,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農村基礎設施管護長效機制,從我國國情出發,不斷改革和完善農村建設機制和模式,把政府支持、農民參與和市場機制的作用更好地結合起來,拓寬投入渠道,加強資金管理、工程管理和運行管理,為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面貌的改變持久地發揮應有的效益。
從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三、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總的思路和措施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的必然要求。發展農業,必須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務是發展。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始終把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第一位。要廣開農民增收渠道,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組織形式與生產方式,不斷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如何推動我國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2007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六用”,即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實際上為現代農業建設指出了具體路徑。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現代農業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充分運用先進技術、現代裝備、現代經營理念等手段對各個環節、各生產要素進行優化組合,才能真正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二七區委黨?!春幽相嵵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