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青少年尤其是高中學生面臨較大的學業壓力,但對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并不是很大,從整體水平來看,主觀幸福感在中等程度,并且沒有性別差異和城鄉差異。
[關鍵詞]主觀幸福感 相關因素 高中生
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對自身生活的整體評價,包括三個基本成分: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積極情感體驗的存在(the presence of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和沒有消極情感體驗存在(the absence of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有關成人幸福感的研究工作已經進行了許多,但有關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則起步不久。
目前,在影響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中,研究主要涉及控制感、自尊、神經質和內外向等個性心理因素、父母教養方式和生活事件以及應對方式等4種獨立的因素。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人格特征、父母教養方式、應對方式和生活事件四個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影響青少年的幸福感,以期望對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質量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隨機抽取沈陽市高中學生210名及黑山縣高中學生230名,平均年齡18歲,采用統一指導,班級團體測試,測試前講明本次調查所得數據只作為研究使用,不得用作其它用途,并為學生保密,以保證測試的真實性。在沈陽市高中由施測人員組織以班級為單位團體施測,當場下發問卷210份,收回有效問卷189份,其中男生83名,女生106名,測試所用時間為50~60分鐘;在黑山縣高中由施測人員組織以班級為單位團體施測,當場下發問卷230份,收回有效問卷212名,其中男生73名,女生139名,測量時間為50~70分鐘。
1.2調查工具
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以下簡稱GWB);
父母教養方式問卷(EMBU);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應付方式問卷(CSQ);艾森克人格問卷(EPQ)。
1.3統計方法
數據輸入Access軟件,并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方法為t檢驗和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相關分析及多因素分析。
2 結果
2.1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性別與城鄉差異
通過調查表明,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平均分在106±6.84(X±SD),從整體水平來看,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程度在中等水平,城市和鄉村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沒有顯著差異,性別差異也沒有達到統計學意義。
2.2青少年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的關系
調查顯示,主觀幸福感與人格具有相關性,其中,人格因素的精神質和神經質與主觀幸福感負相關,外傾性與主觀幸福感正相關。
2.3青少年主觀幸福感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
調查結果顯示,父親的情感溫暖、理解與孩子的主觀幸福感正相關,具有統計學意義,而父親的懲罰嚴厲、過分干涉、過度保護、拒絕否認、偏愛被試5個因子與主觀幸福感負相關,其中,父親的拒絕否認具有統計學意義會減低主觀幸福感,而其余4項沒有統計學顯著性差異。
2.4青少年主觀幸福感與應對方式的關系
在應對方式中,解決問題、合理化、求助這樣的積極應對方式與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是正相關的;而在消極的應對方式中,退避、自責與主觀幸福感負相關,幻想卻可以對主觀幸福感有積極的影響。男生與女生的應對方式在性別上沒有統計學顯著性差異。
2.5青少年主觀幸福感與生活事件的關系
調查顯示,各種生活事件與青少年主觀幸福感都是負相關的。
2.6主觀幸福感與不良生活事件、不良人格、不良教養方式、不良應對方式的關系
用多元回歸得出回歸方程如下:主觀幸福感=114.8-0.41不良應對-0.26生活事件-0.21不良人格-0.06不良教養方式。
在人格、父母教養方式、應對方式、生活事件四個因素中,應對方式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最為重要,其次是生活事件、不良人格,不良父母教養方式影響最小。
不良應對方式分數越高,主觀幸福感分數降低;不良生活事件分數越高,幸福感分數越低;不良人格分數越高,幸福感分數越低;不良教養方式分數越高,幸福感分數越低。
3 討論
從調查結果來看,雖然高中生面臨的壓力很大,但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不是非常顯著。因此,高中生雖然學習任務繁重,休息和娛樂時間減少,卻順從和接納了這種情況,從認知維度方面,個體的主觀幸福感程度沒有受到影響。
男生與女生性別差異并不顯著,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異也不顯著。有關幸福感的性別差異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本研究表明,女生與男生的主觀幸福感沒有明顯差異,這一結果與國外的研究一致。
父母教養方式作為家庭方面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對個體的心理發展、人格形成、心理健康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用。鮑姆恩將養育方式分為三種類型:縱容型、專制型和威信型。一般來說,大部分研究都認為,“威信型”的養育會伴隨著積極的養育結果,“縱容型”或“專制型”養育方式會伴隨著更多消極的養育結果。這樣看來,孩子對父母同樣的教養方式有不同的反應,對其幸福感的影響程度也不一樣,相比之下,母親的教養方式更能夠影響子女的幸福感覺,是否表示在中國的家庭里母親在教養孩子方面所承擔的工作較父親多,因此對孩子各個方面的影響較大,孩子與母親的關系更為緊密,而家庭中父親角色弱化了,這也提出一個參考建議:父親應該投入比現在多的時間與母親共同擔當教養子女的責任。
研究表明,高中生較多使用解決問題、求助和合理化等積極應對方式,退避和幻想類消極應對方式使用較少,男生和女生在采用的應對方式上并沒有顯著性的性別差異。
本研究所調查的對象為高中二年級學生,幸福感程度在中等偏上。將人格、父母教養方式、應對方式及生活事件做回歸方程顯示,不良人格、不良教養方式、不良應對方式都會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主觀幸福感,因此在青少年的成長期,注意培養青少年發展健全的人格和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父母提供良好的教育方式都有助于提高并維持個體的主觀幸福感。
任何研究結果的價值與可推廣性都受到樣本代表的影響、被試的回憶與誠實、實驗者的偏見、社會生態學上的有效性以及其它因素的制約。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學研究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性。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受限于實際操作的困難,不能一一施測,只能采取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施測,對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會有一定影響。
4 結論
本研究顯示,青少年尤其是高中學生面臨較大的學業壓力,但對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并不是很大,從整體水平來看,主觀幸福感在中等程度,并且沒有性別差異和城鄉差異。人格因素、父母教養方式、應對方式、生活事件和主觀幸福感有不同程度的相關。對青少年的成長來說,培養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應對方式、父母提供良好的教育方式都有助于提高并維持個體的主觀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Seligman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5-14.
[2] Diener E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
[3]孫圣濤,張薇.中學生父母養育方式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6, 14(2):124-126.
[4]David G. Myers.侯玉波等譯.社會心理學(第8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153.
[5]鄭雪,嚴標賓.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人格特征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2):105-107.
[6]胡潔,姬天舒,馮鳳蓮.父母教養方式與大學生總體幸福感的相關研究.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2, 10(1): 36-38.
[7]張雯,鄭日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461-463.
[8]石國興,楊海榮.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 20(4): 238-241.
(作者單位:遼寧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中國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