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多元智能理論出發,著眼于智能融合開發、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專業技能的提高,從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和課程測試評估三個方面,在對我國目前會計學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目前我國會計學教學模式的構建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財務會計教學 現狀 教學模式
筆者擬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石,并糅合相關的心理學、教育學和語言習得理論,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依托,從理論上探討我國高校會計學教學模式,以期為會計學的教學模式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財務會計學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大學財務會計教學模式以初級財務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以及其他行業會計為主要課程體系。從教材上看,初級財務會計著重對會計循環、會計基本理論的講解;中級財務會計通常是以會計要素的具體項目劃分章節;高級財務會計則是以互相獨立的會計特殊事項為體系,各章節之間互相孤立,會計原則與會計實務互相分離,教材編寫側重規則條文和制度講解。從教學觀念上看,普遍存在著“重規則輕原則,重實務輕理論、重技能輕素質教育”的現象,迫于各種考試和就業壓力,教師以教會具體的操作技能和規則制度為己任,學生則沿襲了應試教育下的傳統學習習慣,被動接受,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從教學方式上看,教學形式陳舊,講課依照是呆板的教學模式,各類考試也均側重考核規則的記憶程度。在這種從教材到考試均側重規則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難以系統地理解會計知識和會計思想,缺乏足夠的職業判斷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很難適應會計日益發展的職業要求。
二、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心理學研究的深入發展使得人們對于智力的認識不斷深化。最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則從20世紀末開始引發了教育的大變革,產生了最為深遠的影響。
哈佛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霍華德#8226;加德納教授在20世紀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將智能定義為:在個人所屬的文化和社會中提供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創造產品的能力,并將智能歸納為九種。加德納教授認為,個體的智能狀況是不同類別的智能因素組合的結果,個體之間的差異體現為智能類別的組合差異和強勢類別的表現差異,因而單個個體往往能突出各異的一兩種智能。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個體之間的智能差異往往不在于高低的差別,而一般在于其特長表現在不同方面,因此不能以單一的模式來評判個性化的智能狀況。
適當教育方式的要義在于,以多元化的模式去挖掘、提升個體的智能,彰顯強勢智能,提高弱勢智能,使被教育者的智能發揮至最高水平。多元智能理論蘊含著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教學理念,給傳統的教育理念帶來了巨大沖擊。我國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與該理論的內涵充分吻合,在注重學生多方面素質均衡提高的同時,培養學生個體的強勢智能類別,使其在未來能勝任某一方面的工作。然而,在高校的財務會計教學方面,我們卻很少借鑒國外的經驗。本文基于我國高校財務會計教學思想比較混亂的現狀,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為理論基石來構建我國的高校財務會計學教學模式。
三、普通高校財務會計學教學模式設想
1.教學目標的多元化
筆者認為,財務會計學教學蘊含著多維的智能發展契機。財務會計學的教學目標應該是通過會計教學,使學習者掌握會計專業知識,追蹤國際學術前沿動態的同時培養其在專業學科領域中綜合運用財務會計知識的能力。多元化目標不但符合多元智能理論的要求,有利于指導具體的教學實踐滿足學習者的多維智能發展需求,而且提升了弱項智能、強化了優勢智能,促進學習者智能的綜合提高。
2.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1)教學工具的多樣化。多樣化的教學工具是實現多樣化教學方式的前提。以信息化和網絡化為特征的現代社會為教學工具的多樣化提供了實現的可能。多樣化的教學工具不但可以給學生帶來較為強烈的視覺沖擊,誘導其無意注意,培養其有意注意,而且往往意味著多渠道的信息源,符合會計學科本身知識更新頻率高、技術運用關聯度廣的特征,能夠給學習者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原始材料,容易產生更為直接的正向學習遷移。
(2)課堂教學的互動化。在財務會計教學過程中,不同的學習者可能會產生差異較大的主觀情感體驗,因此設置互動的教學情境尤為重要。在經過精心設置的教學環境中,學習者不但可以體驗到知識運用的成就感,產生愉悅的學習經驗,而且根據Vroom的期望和價值理論,可以在各種互動合作教學活動中,明確并修正其學習目的,激發學習熱情。在這一教學氛圍下,更易于會計專業邏輯思維智能的綜合提高。但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教材選擇的首要標準應滿足學習者智能發展的需求。高等院校的生源各不相同,智能層次和特點有較大的區別。對于起點較低的班級,如果盲目地追求使用難度較大的教材,反而會弄巧成拙。因此,應緊密結合教學對象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用難度適中的教材,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課程測試評估的多元化
傳統的課程測試主要以筆試為主,有的輔以一定的平時作業和課程論文,主要測試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識記與解題能力,存在智能評估范圍狹窄的缺陷。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必然要體現在課程測試當中,因此測試評估的多元化成為必然的選擇。
眾多的財務會計學教師由于認識上的缺陷或客觀條件的限制,在課程測試中往往簡單地以筆試的方式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但這種方式顯然淡化了會計教學綜合智能的培養特色,忽視了對學習者綜合智能發展狀況的檢測,使多元化的智能發展取向簡單化,從而抑制了有著不同智能發展特點的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一部分具有個性化需求的學生逐漸被“邊緣化”,嚴重損害了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評估測試模式勢在必行。
筆者認為,在財務會計教學的課程測試當中,可以采用筆試與論文相結合、平時檢測與期末測驗互補、客觀試題與主觀命題并行的靈活多樣的評估測試模式。對于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點,可集中以筆試的客觀題測試為主要測試項目,其他還可設計多種形式的項目則由學生進行選測,做到客觀、公平地對待各種具有不同智能發展特點的學生,激發其參與的積極性和學習的熱情。
參考文獻:
[1]盧家楣,魏慶安,李其維.心理學——基礎理論及教育應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周竹梅.財務會計教學模式的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
[3]孟焰,李玲.市場定位下的會計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改革——基于我國高校的實踐調查證據[J].會計研究,2007,(3):55-63.
本文系湖南理工學院校級教研教改課題(項目批準號:2008B30)和湖南理工學院南湖學院院級教研教改課題(項目批準號:2008B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