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師生沖突是社會沖突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存在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緊張狀態。如何科學藝術地解決師生沖突問題成為每一位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
[關鍵詞]師生沖突 解決對策 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市場化”文化上的“多樣化”、大眾傳媒的“豐富化”成為社會變遷和發展的基本方向。伴隨著生產力的解放,人的獨立人格、人的價值和尊嚴、人的創造性和人的自由意志受到關注、尊重和提倡。反映到教育上來,教師“權威”地位開始“松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提升,師生互動過程中學生由消極被動轉向積極主動的態勢逐步顯現出來。社會家庭結構的變化,獨生子女家庭成了普遍的家庭模式。家長對獨生子女的過度關愛導致了我國“小皇帝”、“小太陽”的大量涌現,也出現了這些“小皇帝”、“小太陽”們所特有的問題行為,如任性、自私、依賴性強、嬌氣、驕橫、不合群、不善交際等。因此,何科學藝術地解決師生沖突問題成為每一位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首先,要認識到學生是人;這里所指的人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其一,學生不是死的物,而是活的能動體。他能夠以人所特有的能動性,創造和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并用以發展自己的身心。作為一種實踐對象,他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夠意識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造的,從而有可能自覺地參與教育活動,以一種與教師相重迭的目的而進行,共同完成教育的過程。其二,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其思想感情。學生是一個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就意味著他具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嚴。這一切理應都得到尊重和正當的滿足。學生不同于其他的物可以聽任擺布、壓服。其三,學生處于學習期間,雖然尚未進入創造價值的過程,但是通過教育卻可以使他們對社會、對人類作出積極的貢獻,甚至創造出偉大不朽的價值。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珍視學生作為人的無與倫比的價值,不能任意損傷和殘害他們。
其次,要認識到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所謂發展中的人,其意義是:學生不是成人的雛型,而是具有其自身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在一個很長的時期中,人們都把少年兒童看作“小大人”,并不認為他們與成人有什么質的差別,認識不到他們所特有的需要和發展的特點。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往往抹煞他們的特殊性,向他們提出與成人同等的要求和行為標準。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在他們身上所展現的各種特征都還處在變化消長日趨成熟的過程中。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不犯錯誤,難免沒有缺點,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但他們的缺點、錯誤,較比成人來說,一般也有較大的矯正的可能性。教師只有從思想情感上接受這一事實,處理問題才能理智和冷靜。
二、弱化教師這一“組織角色”中的非人格化特征
在學校里,教師實際上扮演了兩種角色:“組織角色”與“初級群體角色”。前者表現在:接受任務,與學校行政官員打交道,與同事產生互動等等;后者指他在班級中執行的角色:與學生發生教育互動。顯然,兩種角色形成鮮明的反差:前者是公事公辦的、冷漠的;后者是靈活、具體、豐富和需要人情味的。如果一位教師的“組織角色”的色彩太濃,就容易與學生發生過于強烈的沖突。所以,弱化“組織角色”是條良策,這就是過去我們常講的,教師要對學生充滿愛心和同情心,師愛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化解沖突烈焰的清泉。
三、民主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自我和人格
現在要找出一位公然宣稱自己是搞專制的教師恐怕很難,但單純地把民主作為手段來使用的教師并不少見。他們以為民主僅僅是工作態度、工作方式,甚至只是一種姿態,是哄小孩的小技巧,是為了讓學生聽從的臨時性措施。這樣的“民主”只會走向權力至上、教師至上,最終埋下沖突的禍根。真正的民主是把民主當作追求的目的,把民主看做是人應有的最基本的社會權利。教師應時時提醒自己: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可剝奪的利益和主體尊嚴。大量教育失誤的事實證明,劇烈而有害的沖突往往發生在學生的人格尊嚴受到嚴重損傷之后。
四、將制度權力和自身威望結合起來
教師為何能取得對學生施加權威的地位?其權威從何而來?依美國的克利弗頓等人的看法,來源于兩方面──制度性因素和個人因素。制度性因素賦予教師外在的法定地位,地位決定角色,角色代表權威。這樣,教師權威其實是一種角色權威,是一個人在扮演教師角色時才存在的,這種權威是角色賦予他的。個人因素則是通過個人努力來獲得,包括其專業學識、人格魅力等。每位教師都有制度性權威,但不一定有個人威望。當一個教師過多地利用外在權力而不去提高自身的個人素質和吸引力時,他很難贏得學生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歡迎和佩服,他的教導也就很難讓人接受。長此以往,就會不時地與學生發生沖突,甚至造成嚴重的敵對情形。
五、正視沖突,建立各種規章制度
設置意見本、開會、辯論、磋商等,保證學生有一個理性地發泄內心不滿的“安全閥”。在“協調──沖突”相互轉換的平衡機制下,在“對抗──接納”的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就會自始至終地保持良性的互動狀態。
(作者單位:江西省寧都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