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閱讀的體驗過程,搭建起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橋梁,為提高學生在文本閱讀的理解、鑒賞和創造能力,為學生培養可持續的閱讀習慣打下略實的基礎。
[關鍵詞]語文教學 閱讀教學 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體驗”是認知主體對認知對象的感同身受的體味和感悟,體驗過程是學生對文本內容一拍即合的響應,是學生與文本心心相印的認同,是一種生活閱歷的接軌、知識的融合、情感的共鳴。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在閱讀中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閱讀的體驗過程,搭建起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橋梁,為提高學生在文本閱讀的理解、鑒賞和創造能力,為學生培養可持續的閱讀習慣打下略實的基礎。
一、教師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一種對話過程,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問的對話?!皩υ挕闭咽局虒W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對話意咪著學生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閱讀過程應該成為一種生命活動、學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如果教師意識不到這一點,仍然獨霸課堂,不能讓學生把閱讀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發展有機聯系起來,學生就很難有自己的體驗,很難走進文本的深處,領悟作者的情感,受不到心靈的震撼,那么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質和意義。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和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可見,閱讀教學的結果就是看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形成怎樣的創意思考,擁有怎樣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閱讀教學的關鍵所在。
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讀透文本
我國古令教育家、文學家都很重視熟讀。朱熹提出“熟讀精思”,朱自清則說“熟讀工夫不要少”。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文字是一道橋堍,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能和作者見面,不但會面,還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吻合?!苯處熣且龑W生通過語言文字這道橋梁探求文本的深層內涵,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獲得獨特的體驗。所以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讀透文本,走進文本。使學生與文本深入接觸,用心靈去解讀文本。
文章中有些句子,初讀時不理解,讀幾遍后可能就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和技巧,初讀時不理解,讀幾遍后,慢慢就可能領悟到它的佳處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
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二十年代美國一位女教師在北大講莎士比亞的戲劇課就是讓學生多讀的。他說:“上課她和學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同學們也念一段,念完了她就問:‘有什么不懂嗎?’一個同學說:‘這幾個字我還不懂?!徒忉?。把需要解釋的地方解釋完了以后,她就問:‘你們覺得這段寫得好不好?’,有同學說:‘看不出?!驼f:‘再念一遍,再念一遍。’她就和大家一塊念,然后又問:‘全懂了嗎?’可同學們的反應還是不那么活躍,她又說:‘你們再念,再念一遍?!褪怯帜盍艘槐?。就這么念來念去,大家就覺得這戲是不錯,是寫得很好啊!好了,就下課了。”這是一個以讀代講、“書得百遍,其義自見”的最有說服力的例子。
可是在實際的課堂中學生體驗的時間很少,在課程內容多和課時量少的矛盾前提下,許多時候還是老師講解的多,學生體驗的少,老師的講解、體驗(更多的是教參編者的體驗)代替甚至破壞了學生的體驗。如有位老師在上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有一個環節要求學生讀課文第二部分的第七自然段(搖著輪椅在院子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體驗作者的感情,這段文字樸實真誠、通俗易懂,字里行間蘊含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學生讀得很投入,應該說已經和作者產生了共鳴,可是教師卻在讀得慢的同學一遍還沒讀完的情況下就叫停了,然后大講文段內容和文句寫法,如交代時間地點、鋪陳排比……教師的講解打斷了學生的體驗,使他們從心靈世界叫到現實中,破壞了原本已經形成的體驗情境。
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從文本中讀出自己
李鎮西老師說過,讀文章首先要讀出自己。這里的“讀出‘自己’”,指的是通過閱讀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處的社會或自已正經歷的時代,進而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說穿了,所謂“讀出‘自己’”,就是我們常說的“把自己擺進去”。那么怎樣才能把自己擺進去呢?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就要聯系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的生活體驗是理解文本的倉庫。生活體驗越豐富,理解就越深刻。閱讀歸根結底就是讀自己。蕭乾曾經說過:“閱讀就是生活的匯兌”。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閱歷,把學生的生活體驗融入到對文本的理解之中去,借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四、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讀出獨特感受
1.備課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獨特感受
備課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準備的過程,是為學生如何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感受情感所做的設計。所以教師備課時,除了備知識、備教法,更應該備學生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就是學生獨特的感受。
2.課堂上創設情境,讓學生獲得獨特感受
閱讀是一個對文本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而文學作品是作家通過塑造形象,生動地反映現實生活及其作家的思想感情,學生對作品的感受也因人而異。因此教師應創設氛圍,讓學生自己進入文章的情境,體驗其中人物的情感,深刻理解文章的內容。教師要善于營造逼真、優美、愉悅的有利于體驗的氛圍,善于進行感情渲染,使學生真正進入角色,體驗作者的內心,領悟作品的美感,獲得感情上的快樂。可以讓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要求下反復聽老師吟誦,聽朗讀錄音,帶領學生品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還可以輔以恰當的音樂、圖畫和具體的場景等。因為聲音和圖畫比文字更能夠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更能夠讓學生進入意境,增強體驗。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真正地投入情感,創造性地理解文本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以達到語文要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目的,真正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全國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編.新世紀中學語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巢宗祺,雷實,陸志平.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2003.54.
[4]論文學作品主題理解的差異性.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26).
(作者單位:山東日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