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學習活動有兩大心理因素參與:一是智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它們的關系是辨證的。智力因素是開發的問題,而非智力因素是培養的問題,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因此,語文教師要搞好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情感動機,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磨練意志品質,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語文教學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習成績的好壞與智商的高低并不是成正比的關系。智商高的孩子,學習成績未必優秀,智商中等的孩子,學習成績并不比前者差,有的還明顯超過前者,這是因為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也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必須重視和培養非智力因素
人的學習活動有兩大心理因素參與:一是智力因素,一是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關于認識過程本身所要求的,如感覺、知覺、記憶、想象與思維等,它都直接參與認識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承擔對知識的加工處理,表現為學習能力;非智力因素,它都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在學習中起調節、維持、推動的作用,表現為學習態度,是關于學習積極性方面的因素,如動機、情感、意志與習慣等,這些都是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因素。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它們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并且共同發展。
二、培養非智力因素的有效措施
1.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想學”
動機(包括情感和興趣等)是學生學習的主觀能源。動機是直接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因或動力。③動機是一種學習的需要,這種需要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里的反映,它表現為興趣、情感、意向、意圖、信念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推動作用。學生不想學習,不愛學習,學習活動難以進行下去,常常是缺乏學習動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教師要不斷給學生輸送動力,調動學習的情感;運用對學科的興趣,培養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也叫求知欲。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習也就有了動力。調動學生求知欲的方法很多。
2.培養意志力,使學生“勤學”
意志是為達到一定目的而自覺行動、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堅強的意志主要表現:(1)在困難面前堅持不懈、鍥而不舍。(2)處事果斷,當客觀情況需要立即作出決定時,他會毫不猶豫、及時采取斷然措施;當客觀情況發生變化時,他又會當機立斷,根據變化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3)善于自制,在勝利或成功時,不驕傲、不自滿;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不動搖、不氣餒,能以更大的毅力去克服困難。
教學中,學生在一定的學習任務面前,經常產生畏難情緒,或者對學習的疑難問題缺乏鉆研精神,或者覺得上課時間長坐不住,希望早點下課而神不守舍,這些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現。“志不疆(強)者智不達”(《墨子#8226;修身》),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意志激勵,使他們的學習能夠堅持下去,使他們養成勤學的品格。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與困難作斗爭、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的意志品德呢?
(1)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教育。教學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樹立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只有具備科學世界觀的人,才能為偉大的目的而表現出堅強的意志。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好素材,教師應充分運用好這些素材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使他們意志堅強起來。
(2)給學生提供克服困難的機會。困難對培養學生的意志來說,好比是“磨刀石”,當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克服了困難,并實現了一定的目的時,意志力就會得到發展。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教師要熱情地鼓勵他們,想辦法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對于難度較大的作業,教師可采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如背誦較長的古文,可以把課文分割成幾段,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時間內背完指定的段落。
(3)堅強意志品質的自我培養。要求學生不斷檢查自己的意志品質,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這有利于意志力的培養。
堅強的意志是行動的強大推動力,學生一旦有了學好語文的堅強意志,他為了學好語文就能主動地去記憶生字詞、背課文、學寫作等;同時,意志又能促使其克制一些不利于學習語文的行為舉止,或放棄某些阻礙其學習的活動(如迷戀下棋、打牌、玩游戲機等),因此,培養學生的意志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又一重要方面。
3.養成良好習慣,使學生會“自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學要讓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他們就能“自能讀書,不待老師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葉圣陶語)的目的。
(1)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或難以理解的字、詞,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成為閱讀障礙,或寫作上的攔路虎。許多學生遇到困難時,要么跳過去不理睬,結果是囫圇吞棗;要么向別人求助,養成一種依賴心理,不利于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因此讀書要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讓工具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2)質疑問難的習慣。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說的就是質疑問難的重要性。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創造的過程更是從發現疑點問題開始,沒有疑點問題就談不上創造。古人把學習稱之為做“學問”,強調了學習必須一邊學,一邊問,要學好語文,就必須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準的,都應當勇于向別人請教,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問一切可能了解情況的人。
(3)勤于朗讀背誦的習慣。朗讀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記憶力,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新課程標準》要求加強學生朗讀背誦的指導,并且明確指出7-9年級的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80篇(段)。要扎實提高語文素養,非要養成朗讀背誦的習慣不可。
(4)讀書看報的習慣。在信息化時代,閱讀將是人們搜集、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會不會閱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智慧的能力。要學好語文,光讀幾冊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增加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重視課外閱讀?,必須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從書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規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我們要不斷推選、推薦各種適合學生閱讀的書刊,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養成廣泛的閱讀興趣,激勵每個學生都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同時要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精讀、略讀、瀏覽等方法。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韓永昌.心理學.華東師大出版社.
[2]朱新春等.青少年生理與心理.上海教育出版社.
[3]睢文龍等.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射陽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