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語文學科的古典詩詞教學值得引起我們重視。為此,教師要引領學生從人文素質、審美能力、形象思維、借用現代時尚元素解讀古典詩詞四個方面,提高培養學生古典詩詞鑒賞的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古典詩詞 人文素質審美能力 形象思維時尚元素
中國是詩的國度。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這些作品以廣闊的思維空間,隱含了許多富有哲理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詩詞給后人以啟迪和思考,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加強古典詩詞教學,培養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應成為高職語文教育的重點。然而,在當前古典詩詞教學中,卻存在著重理性而輕感受的傾向,教師只管按部就班地講解作者生平簡歷、主要事跡、思想傾向以至課文主題思想及藝術手法等,而學生對詩詞的意象、詩人形象的理解無法在心目中鮮活起來,更不要說對詩詞的更深層次的把握了。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如何給予正確的引導,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發揮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作為高職語文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和提高。
一、明確詩詞體現的人文關懷,培養學生人文素質
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就是對受教育者進行人文素質培養。語文本身決非是單一的一種工具,還有育人功能,是傳承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之一,人文精神是語言的基本屬性。在這方面古典詩詞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曾激勵多少炎黃子孫為中華崛起而不斷探求真理;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流露真摯質樸的朋友之情成為人們稱道傳頌的佳句;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達了作者普濟眾生的闊達襟懷,感觸至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的錚錚誓言何等灑脫痛快,著實令當今的某一些當權者汗顏;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吟出了普通而崇高的母愛,成為千古絕唱;李清照的“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邁氣概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浩然正氣,曾激勵多少中華兒女面對淫威,威武不屈,視死如歸。所有這些古詩詞滲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愛國主義思想,有利于教育學生面對信仰危機、道德淪喪、物欲橫流的某些社會現實,堅持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潔身自愛,健康發展。學習李白、杜甫的詩歌不但使他們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謳歌愛國主義等豐富內容;而且還可以領略到李白雄奇奔放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杜甫沉郁的創作風格,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學習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可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修養,讓他們受教于潛移默化之中,得益于身心愉悅之時,對學生的整體素質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鑒賞水平
“詩是中國文學美學特質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是作者的情感體驗,滲透著詩人崇高的審美理想和新穎的審美情趣。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審美角度,培養提高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1.引領學生領會古典詩詞蘊含的真情美
真情美。藝術中的情要真,真情才能鑄真景,真摯濃烈的感情來源于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真切體驗和感受,是積淀著人生哲理和生活意蘊的審美感情,古人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只有客觀事物使作家“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鐘嶸《詩品》)這時候才會有好詩誕生。李后主的《虞美人》被眾多詞評論家推崇備至。“春花秋月”,多么溫馨和富有詩意的季節啊,但詩人卻絲毫無留戀之心,“何時了”,怎么還不結束呢!詩人之所以如此悲觀和絕望是因為南唐滅亡了,詩人不再是南唐君主,而成了別人的階下囚。“雕欄玉砌”雖然還在,但已物是人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從藝術的表現手段上看這屬于比喻,事實上,這不正是詩人內心情感的真實表現嗎?許多人喜愛李后主的這首詞,主要原因還是被詞中的深沉真摯的情感打動了。馬致遠在《天凈沙#8226;秋思》中把本來沒有必然聯系的自然事物,通過高度藝術概括組成一幅極其凄涼的清秋逆旅圖,典型概括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的游子感傷之情,詩人在“真”的基礎上所獲得的體驗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給人以深刻的藝術感染,于是它被稱為“秋思之祖”。
2.引領學生感受古典詩詞意境美
“意境”即指意與境、情與景、心與物的交溶與統一。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麗,才有依托。創造意境,要化物象為意象,勾勒逼真而鮮明的畫面,構成整體性藝術形象。詩詞的意境,能夠誘發人們的豐富想象,是打開人們心靈的窗戶。在詩詞這種奇幻的意境中,讀者必然同作者一同感受,一同聯想,一同思考,一同憤怒,一同歡欣,原來不夠明確乃至沒有認識的生活哲理會得到展示,原來不甚清晰或無法表達的情感能得到抒發,讀者從中得到極大的提高和滿足。因此,引領學生真實感受詩詞意境之美,詩人形象就會在學生心目中生動起來,詩詞的內涵和精髓也就很容易領悟和掌握了。
如何具體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進入這種境界呢?古典詩詞教學,一定要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因為,詩必言情,無情不為詩。要走近詩人,與詩人對話,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詩詞情感時要達到一定深度。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尋隱者來去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一概從略;童子答問也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么,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根據童子的回答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么回答?”然后,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了,初步領悟到詩的意境。
如學習蘇軾的《江城子#8226;己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這首詞時,學生對這種中年人生離死別體會不會多深,于是,我們事先叫他們去圖書館借來《朱自清散文集》中《給亡婦》一文,文章真實地再現了朱自清前妻武仲謙生前溫柔賢惠、吃苦耐勞的形象及作者的悲痛、思念、歉疚和深深的緬懷之情;通過閱讀欣賞,學生體會了夫妻感情的至情深厚,認識了蘇軾的詞意,進入了情與境諧、以境見志的境界。
3.師生共同品味古典詩詞的音律之美
在所有文體中,詩歌的音樂性是最強的,黑格爾說:“至于詩則絕對要有音節或韻,因為章節和韻是詩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悅感官的芬芳氣息,甚至比所謂富于意象的富麗詞藻還更為重要。”詩的節奏是適應舞蹈和吟唱需要而形成的,它是人的生理節奏和生活、自然節奏的統一,人的情感的起伏、波動和生活節奏的張馳決定了詩的節奏。古典詩詞之美,首先在于她于的音律之美。讀起來瑯瑯上口,優美動聽,所以,教學古典詩詞師生必先吟誦。吟誦不可停留在一般的教師范讀、個人吟讀、集體齊讀等淺層次上,而是要在理解詩意詞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詩詞的語言美,特別是音律美。在這種美的熏陶下,再發自內心地美美地吟誦,直至見詩意詞意之美及詩人詞人志趣所在。我國《詩經》中所描寫的“砍砍伐檀兮”正是伐木的節奏,李白的《蜀道難》“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我們可以通過節奏起伏發現詩中所包含的起伏的感情,《蜀道難》開頭突兀沉雄,顯然表現的是見蜀道高危的驚懼情緒。全篇節奏較慢,起伏不平,通過節奏的變化給人們以美的享受。至于李清照的《聲聲慢》連用七對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則更是千古絕唱,它把詩歌的音樂性與詩人的內在情感相融合,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詩人內在情感的流動。這首詞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僅因為它有著動人的節奏和旋律,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優美的節奏和旋律恰當而又充分地表現詩人孤獨、空虛、悲苦、凄涼的精神狀態。“尋尋覓覓”寫詞人的心情寂寞,似有所失,茫然尋覓精神慰藉的心理情態。而尋覓的結果呢?依然是室空無人,一片冷清。“凄凄慘慘戚戚”進一步寫詩人憂愁悲傷。因此,從詞的外形來看,疊字的運用增強了作品的音樂效果,而從詞章所表現的情感內容來看,這短促而抑郁的聲調傳達的正是詞人凄涼悲苦的心緒,情景交融,回味悠長。
三、培養形象思維,提高想象力
詩是用語言向讀者的想象力提供形象的,因此,詩的語言凝煉、生動、含蓄。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短短二十個字,卻有人物、有環境、有情節,經過幾問幾答,詩人想找到“隱者”的迫切心情和童子自然之至的答話神態畢現于讀者眼前,而那位與青松、白云為伴,以采藥為樂的隱者的形象令人遐想不已。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只用了兩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不僅凝煉,而且給人以極其鮮明的形象感。不論是抒情詩,還是敘事詩,詩人總是憑借詩歌中的形象來抒發感情的。如古詩詞中的“菊”、“松”、“春花”、“明月”等根據詩中的形象,依靠自己的生活感知和想象力去體味其中的情感。黑格爾說:“如果說到本領,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美學》)高爾基也說:“藝術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藝術家的想象應該是飛騰的,跳躍的。詩人王維的詩,正如蘇軾所說的那樣,確實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展現了一幅氣勢磅礴,造化自然的山水畫卷。在這里,詩人的想象是飛騰的,一個“外”字,把這一巨幅畫卷的空間拉向了無限的遠方,創造了一個“黃河之水天上來”、“惟見長江天際流”的畫境;而山色的那種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的情景,又頗有點象印象畫派的描繪,從郁郁蔥蔥的朦朧山色中給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而又超然物外的感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短短十個字緊緊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躍然紙上的是一派莽莽平沙、濁水斜陽的塞外風光。這種詩情畫意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聯想和再創造余地。總之,依據詩中的形象,通過想象我們也就能在有限的篇幅里領略到無限寬廣的藝術內容。
四、借用現代時尚元素理解古典詩詞
為了更好地教學古典詩詞,還可以借用現代時尚等元素來幫助學生理解古典詩詞,深化他們的認識。現在,有很多歌詞都直接取材于古典詩詞。像《月滿西樓》、《水調歌頭#8226;明月幾時有》等,學生都很熟悉。這里,對于學生,背誦已不在話下,怎樣適時增進學生對詩詞情感的理解才是重點。這時,可先引導學生體會歌曲的旋律,因為如怨如訴的音樂與原作中憂傷而曠達的意蘊往往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學生會在這種感性的自己喜歡的氛圍中深化對原作詩詞學習的認識。如在教學古詩《上邪》時,可請學生回顧電視劇《還珠格格》中的主題曲《當山峰沒有棱角的時候》。得知這首歌詞原來由改編古典詩詞而來,他們非常興奮,課堂討論非常活躍,這使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興趣更濃了,理解更深了,教學效果自然也更好了。
“詩言志,歌緣情”。從這個角度說,古今詩歌始終都在表達相同或相近的主題。我們完全可以把領會現代詩歌作為古典詩詞教學的一個補充,拉近學生與古典詩詞的距離,從而加深對古典詩詞的理解。如講授上述李白詩作時,就可先介紹余光中詩《尋李白》中“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等句,余光中用形象的語言、精當的議論,表達了李白的個性特征與人生價值。先介紹這首詩給學生,可能比單純介紹李白其詩要有趣多了,效果也會好得多。
綜上所述,高職語文學科古典詩詞的教學,既要從學科特點出發,使之具有一定的文體性。又要從以上幾個方面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如此,才能強化古典詩詞教學效果,加深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積極性,使他們更加熱愛中國古代文化,在人文教育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懷通.簡明美學原理.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2]杜時忠.人文教育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3]王文延.語文教育學教程.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山東德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