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是一個高科技迅猛發展時代,需要一代全面發展的、尤其對科學有著追求,熱愛生活、關心生活的人才。現在的孩子是21世紀的建設者和主力軍,未來社會對他們提出了嚴峻的考驗,要求他們具有初步的科學意識、敏銳的觀察能力、勇敢的探索精神和熱愛生活的積極情感;在1996年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也提出的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共同生活”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見,當代教育理論已經把人的技能素質(含生活技能素質)放到了突出的地位,未來社會將越來越重視生活技能在內的素質教育。因此,對幼兒進行生活勞動教育具有其獨特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勞動教育 幼兒 生活
從目前幼兒參與生活勞動的現狀來看,我們不少獨生子女任性嬌寵,在家里,幼兒有舒適的生活環境,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對幼兒“超負荷”的包攬,幼兒自己能做的事情幾乎都被成人包辦、代替了,他們雖然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新鮮事物、動手做的事情感興趣,但由于成人的過分的包辦代替或是缺乏正確的引導、鼓勵,剝奪了孩子動手學習的機會,使他們失去了在成長過程中本應積累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生活技能的機會,抹殺了孩子主動學習的愿望和探索的興趣。在幼兒園里,老師更多地關注了幼兒日常生活中一些自理能力的培養,專門提供給幼兒生活勞動的機會不多,往往忽視了生活勞動教育環境的創設、缺乏生活勞動技能培養的方法和手段,從而不重視幼兒生活勞動習慣的培養。
隨著學前教育改革的發展,隨著上海市“二期”課改的推進,學前教育界對幼兒的生活教育越來越重視,并將“生活”列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幼兒怎樣生活?怎樣對待生活勞動?教師如何實施教育?如何給予幼兒必要的幫助等問題已成為近年來幼教界乃至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活動區的活動是幼兒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它以其活動形式、時間的靈活、活動內容的豐富,有力地推動幼兒園教育朝著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促進了《幼兒園工作規程》貫徹和落實。在深入實踐、探索、反思教育過程的同時,我發現:幼兒進入中班后,已能將勞動與游戲分開,對勞動持有認真的態度,關心勞動的結果。于是我結合班級實際,創設了生活勞動區,讓幼兒充分探索生活中熟悉而豐富的材料、工具,并在與這些\"新鮮事物\"的接觸中,滿足嘗試的快樂和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如何利用\"生活勞動區\"這一非正規學習活動環境和時間,把握好這一教育因素,對孩子在生活勞動教育方面施加影響,是我對生活課程的一個探索實踐。
1 研究目的
1.1進一步深入研究中班生活教育的課程內容。
1.2探索中班幼兒在生活勞動區中開展生活勞動教育內容與方法。
1.3完善推進生活教育的實踐,積累相關經驗。
2 研究步驟與方法
2.1準備階段:制定研究計劃;準備相關材料。
2.2實施階段:創設“生活勞動區”(教育環境),定期調整,實施過程中進行觀察、記錄、反饋。
2.3總結階段:整理資料,撰寫專題論文。
3 研究效果及評估分析
通過開展了一年的生活勞動區中的生活勞動教育,我對中班的30名幼兒進行了生活勞動情況調查統計和評估,結果如下:
☆對成人勞動的關注情況:

從以上數據顯示,與學期初的調查相比較,通過中班一年的生活勞動區活動,97%的幼兒更多地關注了成人的勞動,參與的興趣提高了27%,所有的幼兒都喜歡參與生活勞動,幼兒都能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生活勞動,97%的幼兒能保持生活勞動時間10分鐘以上,83%的幼兒感受到活動過程和結果帶來的快樂,對自己的滿意度提高到了90%。
由此可見,幼兒是喜歡參與生活勞動的。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喜歡動作性的活動,生活勞動的動作和成果都能引起幼兒的好奇和關注。其次,簡單的生活勞動是適宜幼兒的活動。做力所能及的勞動滿足了幼兒好動的年齡特點,生活勞動使他們的動作得到發展,在動作的滿足中幼兒獲得了情感的滿足。再次,勞動的成果使幼兒增加了信心,有利于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
4 實施中的指導策略
幼兒是自主生活的主體,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力參與生活相關的一切活動,并在其活動中履行自己的責任。在生活勞動區中,孩子們自由的在其中觀察、操作、探索、交流、分享經驗,自由的選擇工具、操作方法和玩伴,通過自己的自主活動(探索、操作、實踐)來實施,充分地感受和體驗,積累經驗,逐步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能力。
4.1寬松自然的物質環境是吸引幼兒參與生活勞動的前提
二期課改明確指出了新的課程理念,確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突出幼兒發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因此我們創設了寬松、溫馨、有序的生活環境。如我園的“小食代”活動室中,我們添置了供幼兒操作使用的微波爐、榨汁機、電磁爐、冰箱等電器,提供了米、玉米、黃豆、意大利面等各種待加工食物,從而激起幼兒動手制作的興趣。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選擇爆爆米花、磨豆漿、包餃子下餃子等活動,幼兒自己做、自己包、自己磨,并且能夠在小餐桌上用顏色鮮艷、形狀各異的碗碟筷勺自己盛、自己嘗,從而享受、體驗整個過程。在這樣的環境中讓孩子們學會了“生活”。我們還創設了一個“清潔整理區”,配備了水槽、洗潔精、抹布等清潔用具,讓幼兒在活動結束后自己討論分工,有清洗餐具圍圍裙的“清洗高手”、擦拭電器的“修理能手”、擺放桌椅、收拾垃圾的“服務員”。孩子們在這模擬的“餐廳”環境中學做一些整理清潔工作,不僅在勞動中體驗了動手的樂趣,增加了勞動的機會,也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正因為教師為孩子創設溫馨的環境,將生活勞動變為一件快樂的事情,使孩子們喜歡上生活勞動。
4.2和諧平等的氛圍是支持幼兒參與生活勞動的保障
《綱要》中指出:“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綱要》中還指出:“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由此可見,教師如何對待幼兒,對師生關系的影響極大。如果教師能以尊重和鼓勵的態度對待幼兒,會使幼兒覺得老師是理解和尊重自己的,這無疑會密切師生之間的關系。反之,教師高踞于幼兒之上,結果就是拉大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雷雷是班上新來的孩子,他的計數能力較弱。在輪到他做“值日生”時,我有意請他來分點心。有一次吃手指餅干和杏仁餅干,每一個孩子要分別準備3塊,這下可為難他了,邊上的小朋友一再的催促他快些,另一個卻在說,“你分錯了,每樣要分3塊才行。你會不會數呀?”見到一臉著急的他,幾乎都要放棄了,我就連忙上前說:“雷雷,老師和你一起來分吧!”手把手,一邊分一邊數,“一、二、三,再換一種點心……”等分了幾份后,就請他自己數自己分,他就一分好就抬頭看看我,我就對他點點頭,并抱以贊賞的微笑。終于在他的努力下,他完成了,我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在生活勞動區中,在老師的鼓勵聲中,孩子們有了對勞動的興趣,有了學習、練習的動力,勞動生活區的活動才有了真正的意義。在我的腦海中總相信,“只要多給幼兒一次機會,他就會進步。”當孩子在活動中把一盤豆子撒落在地上時,我會蹲下身子一起和他撿起豆子,還會請邊上的孩子們一起來幫忙。當看到滿地的紙屑時,我不急著掃掉,而是通過手把手的教孩子“怎么掃地”的方法,讓孩子覺得掃地并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4.3真實的生活勞動工具是調動幼兒主動參與勞動的手段
《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中指出:“生活教育要強調在做中培養,注重在真實的情境中練習。”中班的幼兒喜歡模仿成人的勞動,他們已不滿足于擺弄那些娃娃家的象征意義的物品了,其好奇心很大程度上在于這些“真家伙”上。因此,我在生活勞動區中提供了許多“真”東西,只是尺碼都為“小號”。如:倒飲料用的小水壺,掃地用的小掃帚,小簸箕,拖地板用的小拖把,切菜用的小砧板,還有小筷子、小碗、小圍兜……
讓孩子們使用“真”的東西,最關鍵的是,不僅滿足他們動手的需要,更是為了創設條件“真”的讓他們進行生活勞作,養成愛動手,勤勞動的好習慣。
4.4豐富多樣的材料和方法是引導幼兒體驗生活勞動樂趣的途徑
生活中的許多東西都給孩子們巨大的吸引力及興趣,正是它們的平常、普通,給孩子一種輕松的感覺,并深深的吸引著他們。提供這些熟悉而又豐富的東西,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探索是老師引導幼兒進行生活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的生活勞動區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生活中孩子們吃的、用的東西,雖然很普通,可孩子們們就是喜歡。米飯是幼兒每天的主食,那除了白米飯以外它還能變成什么可口的美食呢?班上的一位朝鮮族的家長來到班級中,為幼兒用米飯配以其他食物制作成飯團。看著她熟練地將胡蘿卜、黃瓜等蔬菜卷在米飯、紫菜中變成了可口的紫菜包飯,連原本從不吃蔬菜的幼兒都忍不住嘗了很多。當幼兒生成出也想動手試一試的想法后,我和幼兒共同收集、準備需要的食物材料、保鮮袋、卷簾,在家長的指導下,幼兒迫不及待地學著做起了紫菜包飯。在做做玩玩吃吃的過程中幼兒初步掌握一些切、捏、卷等勞動的技能,更是體驗到勞動帶來的快樂和成功的滿足。在沖調飲料的活動時,當孩子們看到老師提供的各種各樣的飲料粉,又是沖果珍,又是加奶粉,還有的索性在一個杯子中加了幾種飲料粉,你一杯,我一杯,一會兒甜,一會兒酸,一會兒又甜又香,喝得開心極了。
另外,孩子間又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孩子主動性強,有的動手能力強,有的則表達能力強。老師就應該很清晰地了解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狀況,提供適合不同能力水平孩子的學習、操作的材料,讓每個孩子有積極探索的愿望和機會,并使每個孩子獲得成功,獲得自信。
4.5活動過程和結果的情況記錄是展示幼兒生活勞動成果的平臺
記錄能有效培養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能鍛煉幼兒進行獨立操作,養成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科學地運用記錄,可以發揮記錄在幼兒活動中的最大效應,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讓幼兒在記錄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從中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勞動區活動的特點,我嘗試讓幼兒如實記錄下自己操作、勞動的過程,并鼓勵孩子將自己的記錄與同伴進行交流,引導幼兒在失敗的記錄中尋找原因,在成功的記錄中得到啟示,發展幼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在“種植區”的活動中,經常發生幼兒多次澆水、換水等現象,于是我們和幼兒共同討論出中照顧植物需要做哪些事,有澆水、修剪枝葉、清潔花盆、松土等,于是,我們就將它們設計成表格用文字和圖畫相結合的方法表現并放在相應植物位置。當幼兒在晨間來園照顧植物時,就可以根據前幾天的記錄選擇當天需要做的事情。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幼兒間的重復勞動又能滿足幼兒動手勞動的需要更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肯定。
幼兒的記錄也有助于教師更細致地觀察幼兒的活動過程和結果,深入了解每個幼兒,注意其發展水平及是否需要幫助,何時該提供幫助,提供什么樣的幫助,并盡力準備有關的材料,適時、適當地滿足他們的需要,有效的促進幼兒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參與生活勞動和探索意識的形成。
總之,通過生活勞動區的活動,讓幼兒以科學的方法,來積累在成長過程中力所能及的生活勞動知識、技能,并能在活動的過程中及時發現、解決生活中的困惑,強調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和學習態度的培養,努力構建一個生活素質教育體系,培養幼兒在現代社會中所必須的基本素質之一(即生活技能素質)。同時,在幼兒充分的動手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經歷“生活”,激發幼兒探索、學習的興趣,從而培養幼兒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情感。
在自然界里常能看到這樣的鏡頭:窩里的幼鳥嗷嗷待哺,但他們的父母卻已經遠走高飛,父母之所以如此“殘忍”恰是為了讓兒女更好的生存,因為鳥兒在一個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世界,是生是死全憑他們自己從小練就的本領和能力。同樣,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也明白這個道理,通過生活勞動區的活動,幼兒學到了多種生活必備的生存與發展的生活勞動技能,他們善于觀察平常的小事,對生活中的科學充滿了激情和好奇心;幼兒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他們養成了集中精力、大膽嘗試、操作探索、發現創造的習慣,幼兒在家長和教師的共同指導下逐漸學會了從自理與家務開始的服務能力,從識別與應變開始的適應能力,從禮貌與合作開始的交往能力,從想象與求異開始的創造能力。有參與才有體驗,有參與才有快樂。因此,放手大膽的讓孩子自己去嘗試、操作、探索、實踐,為的是培養他們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引導幼兒逐漸走上了自信、自強之路。
(作者單位:上海閔行區龍柏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