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自然的晚秋因濃縮了世間精華而令人神往。
一個民族始終牢記的歷史,上個世紀60年代國家處于三年困難時期,林州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11月20日,由河南省委宣傳部與省扶貧辦公室、省老區建設促進會、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共同組織的“2008太行老區新聞采訪”活動拉開了序幕,此次采訪團共有21名記者組成。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是啊!搭伴黨的惠農政策之福,俺們村改革開放3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我們村一個勞動力每天工分值僅8分錢,我一家3口人一年下來能領到200元余糧款就不錯了,人均余款不足60元。現在,我們村人均收入可達5000元,相當于以前的83倍。”林州市姚村鎮水河村黨支部書記原章生談起這些年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情況時,內心的喜悅溢于言表。
水河村村民范金成,自家創辦了民俗寫生基地,一年接待省會等周邊城市美術學院在校生達3000多人,年收入在4萬元左右,他們兩口日子過得很自在。
隨著民俗寫生基地越來越紅火,范金成又建起了兩棟新樓房,加上以前的一棟房,共計32間,一次性可接待190名學生。水河村4戶民俗寫生基地每年接待學生達5000余人次,2008年全村民俗寫生基地收入可望達30萬元以上,2009年民俗寫生基地有望發展到10家以上,接待能力可達到8000余人次。
在姚村鎮西豐村能夠做到十個不出村:購物不出村、買菜不出村、乘車不出村、看病不出村、美容美發不出村、洗浴不出村、中小學生上學不出村、老年娛樂活動不出村、工農培訓不出村、存錢取錢不出村。這些足以與城市相媲美。
“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現代改革的新格言在三畝地村村民中生了根。促使該村旅游業形成了全年長流水不斷錢的新格局,僅此一項給村里帶來直接收入達30多萬元。
該村村委主任李雙印講述了旅游開發的始末,隨著交通的便捷,使昔日深度閉塞的三畝地村村民富裕起來,成了時任村委一班人致富奔小康的必然選擇。時任村委委員兼會計的李雙印不斷的往返于太原與石家莊,尋求三畝地村發展的最佳商機。
后來與大中專院校簽訂協議,請學生組團到三畝地村進行民俗寫生。隨著學生游的逐年火爆和游人的增加,久而久之發展出了20余戶學生游民俗寫生基地。
為解決一些家庭接待不了學生就餐的問題,李雙印就把自己安排學生住宿的部分房間騰出來,作為就餐用的雅問,讓游客感到新奇而舒適,三畝地村民俗寫生基地聯合體初露端倪。
“我們生在太行山,長在太行山,是太行山養育了我們,我們更應該為太行老區增光添彩,想方設法把農家餐館農家旅館辦好、扮靚,以其優質的服務和物美價廉的消費標準,招攬天下游客,讓他們今年來了明年還想來。”
郭家莊村村委主任說,他們村至少有30家農宿會館,已經接受了全方位三星級農家旅館的驗收,像這樣檔次的旅館也將成為吸引游客的靚麗風景線。
當年劉鄧大軍戰斗過的牛金嶺村,素有“雞鳴聞三省”之稱,用翻天覆地的變化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30年前,牛金嶺村山多坡多人少,一個勞動日工分值只不過六毛錢,一年下來余糧戶發200元余糧款就不錯了。而2008年牛金嶺村人均收入可望達到4000多元,兩者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牛金嶺村支部書記靳建莊對此深有感觸。
村民致富的“真金白銀”
隨著國家一系列扶貧政策的實施和資金傾斜,原康鎮扶貧開發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績。據該鎮黨委書記介紹:“用太行山石做原料開發玻璃制品業,短短半年光景,我們鎮已經建成10多家玻璃制品廠,撐起了原康鎮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曾經不值錢的糞土變成了村民致富的“真金白銀”。把曾經的污染源開發成沼氣池,使其變廢為寶,成為牛金嶺村村民點燃沼氣燈照明、沼氣灶做飯的新能源。
始建于1998年的林州市原康種禽有限公司,在養雞、孵雞中,及時引進世界先進的美國海蘭、德國羅曼等先進設備,全部白痢凈化,電腦孵化新技術,為用戶提供了優質新品種,成為省內外乃至國外購買雞產品的首選地。
在輝縣市常村鎮申屯興發奶牛養殖小區,該鎮鎮長譚全興告訴記者:“興發奶牛養殖小區現奶牛存欄300頭,2008年牛產鮮奶可達到3000噸,銷售產值930萬元,年利潤200萬元,年利用農作物秸稈3000余噸,解決勞動就業30余人,農民從而也獲得了實惠。”
常東村移民新村村民,談到近些年的變化時,樸實的臉上難以掩飾內心的歡喜。在張村鄉裴寨村,村民不花一分錢,可搬進240平方米的復式樓。
“這都是享了俺村支部書記裴春亮的福了,過意不去啊!全村人不花一分錢都能住上240平方米的樓房,不來幫忙,心里昨踏實啊。”一位現年60歲的老大娘,正在忙碌著挖水溝。
輝縣市冀屯鄉大力發展食用菌,產品銷往全國。全鄉近70%的勞動力從事食用菌生產加工銷售,食用菌產業撐起了冀屯鄉農業經濟半邊天。該鄉范屯村和儀三村的食用菌栽培技術、規模更可觀,收效更明顯。
深愛村民者,村民必愛之
輝縣市西平羅鄉東沙崗村,以前是遠近聞名的荒沙地,祖祖輩輩生活在荒沙地上。自2004年東沙崗村兩委班子改選后,選上了村里致富帶頭人。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崔富山,把自己昔日積攢下來的錢,全部投進了村里的建設中,帶領村民把以前的荒沙村變成了惹人醉的文明村。
該村利用荒沙地的土壤優勢,積極引進種植紅薯新品種,年均每畝增產2000余斤,增加農民收入近千元。目前東沙崗村紅薯種植面積達700余畝,擁有大型粉條加工廠6家,初步形成了紅薯種植和粉條加工生產基地的自產自銷模式。
首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輝縣市八里鎮回龍村黨支部書記張榮鎖,與村兩委班子一起人扛肩挑、打眼放炮土法上馬,硬是開鑿出太行天險隧道、太行天險路。
“張榮鎖對回龍村那是沒得說,俺們全村人永遠感謝他。”住上兩層小樓的村民笑得合不攏嘴。張榮鎖當年率領村民修通太行天險隧道、太行天險路,一心想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其做法得到過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贊揚。
“黨和人民給予我這么多榮譽,若不好好帶領村民把回龍村建設好,就有愧黨和人民的希望和重托,就對不起全村老少爺兒們的殷切期待和美好向往。”回龍新村的建設,給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夢想帶來了希望。
旅游業對回龍村蓬勃興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離回龍村不遠處建起了新村,全日制寄宿小學、村便民服務中心、村衛生所、體育休閑廣場等公用配套服務設施逐步完善起來,為居民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隨著回龍村老爺頂道路開通,老爺頂上建起了現代化的索道和觀賞老爺頂周圍景區的通道,前來觀看老爺頂風光者絡繹不絕,僅2007年就達30萬人次,門票收入達600多萬元。
“得老爺頂者得天下”,登上雄偉氣派的老爺頂,周圍的景觀一覽無余。回龍村的旅游業將會吸引全國乃至世界更多的游客,來飽覽這里的絢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