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曲人類征服自然的英雄贊歌,那是一段令人難以想象的歲月,那是一群令人難以忘懷的人們。
30年前,大菜園村一個普通的村莊,不經意間走進了享譽世界的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中國》紀錄片中,給人們留下了透視林州開放前農村的絕佳影像。
30年后,林州人民以修建“人工天河”——紅旗渠、發展建筑業、工業為標志,譜寫了“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三步曲。
以發展工業為主
近年來,林州堅持以發展工業為主,堅持加快發展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統籌兼顧,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174億元,同比增長21.2%;財政預算收入達5.23億元,同比增長29%;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7.4億元,同比增長43.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592元,同比增長34.4%;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31.8億元,同比增長9.7%,在河南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名中,林州位列第十九位,呈現出和諧快速發展的新景觀。
林州市把工業作為主導產業,進一步明確了“堅持工業立市、突出五大產業、堅持投資拉動”的發展思路,全面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步伐。重點發展五大產業,立足實際,確立了鋼鐵、鋁電、汽配、煤機、石英砂五大重點產業,使其盡快成為壯大林州經濟實力的重要支撐。目前,這五大重點產業占到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70%以上,占全市GDP比重近50%。
重點培育骨干企業,目前全市共有企業6000余家,限額以上企業167家,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53家,納稅超千萬元以上企業12家。其中定角實業、鳳寶實業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 堅持新上優質項目與淘汰落后產能并重,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項目拉動,成功引進了單個投資20億元以上的3000噸多晶硅、60萬千瓦熱電機組、25萬噸高性能鋁合金三個項目,結束了林州市缺少大項目支撐的歷史。
在抓好新上項目的同時,按照“壓小上大、置換產能”的要求,加強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清理整頓力度,淘汰落后產能。爆破了13.6萬千瓦小火電機組,拆除了3座200立方米以下煉鐵高爐、6條機立窯水泥生產線和59座小型鑄造沖開爐,加快了汽配、鋼鐵、鋁電等行業的資源整合步伐。
積極推進產業協調發展,在加快工業發展的同時,按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觀要求,重點抓好建筑、畜牧、旅游業三個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
發揮建筑業傳統優勢。建筑業是林州傳統的特色富民產業,對經濟社會的貢獻突出體現在“3個70%”:全市70%的勞力從事建筑業、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的70%來自于建筑業、農民人均純收入70%來自建筑業,林州因此被確定為“國家勞務基地輸出縣(市)”。目前,林州共擁有3000多支建筑隊伍,遍布全國。擁有建筑總承包特級企業2家、一級企業3家、二級企業10家,4家企業躋身全省百強建筑企業之列。2007年共輸出建筑勞務15.7萬人,完成建筑產值70億元,創建筑勞務收入15.6億元。
發揮旅游業資源優勢。林州旅游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旅游業獨特的條件和優勢。擁有旅游國字號品牌15個,紅旗渠和太行大峽谷景區分別被評為“中國縣城旅游品牌百強景區”。2007年,建成紅旗渠景區“空中巴士”等配套項目,舉辦了“秀美名模、秀美山河、秀美太行”大巡游、“峽谷音樂啤酒節”等特色活動,全年接待游客227.6萬人次,同比增長23%;在旅游業的帶動下,全市社會銷售品零售總額30.2億元。
再就是大力發展養殖業。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大力發展以畜牧業為重點的優勢,引導農民大力發展規模養殖業。2007年,新建各類規模養殖場戶130多個,養殖小區21個。目前,林州市共有各類規模養殖場近7000個,其中萬頭豬場17個,千頭豬場98個,10萬只雞場1個,萬只雞場76個,規模養殖小區91個,省、市級龍頭企業13個,初步形成了“以豬雞養殖為重點,規模化、小區化為方向,養加工一條龍”的產業格局。同時大力發展中藥材、小雜糧、商品蔬菜等特色農業,面積達到20余萬畝,高效農業面積達到3.2萬畝,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
推進城鄉一體化
近年來,林州市堅持加快交通、水利及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道路建設方面。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150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油路、鄉鄉有汽車站,有效解決了群眾行路難的問題。同時,林長高速、長兗鐵路、鶴輝高速、南太行旅游專線等道路建設正在積極推進中,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林州老區的交通優勢。
水利建設方面。2007年完成了紅旗渠配套節水二期工程,庫塘治漏50座,新打旱井水窖6000余眼,新增節水灌溉面積達2萬畝,解決了農村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農村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紅旗渠補源工程——馬家巖水庫大壩主體工程2009年即將完工,將有效解決紅旗渠水源不足的問題。
城市建設方面。完成了紅旗渠大道東延、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背街小巷硬化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成功創建為省級園林城市和衛生城市;在小城鎮建設上,2007年投資共3000余萬元建成了五龍淇濱大道等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小城鎮建設項目,全市小城鎮區面積達到了32平方公里。
新農村建設方面。堅持“示范帶動、全面推進”的原則,確定了61個試點村。大力實施項目建設,累計投資6.3萬元,完成建設項目197個,大力發展農村沼氣事業,2007年新增農村戶用沼氣池1.12萬座,建成沼氣服務組織122個,新建垃圾池2450個,安裝路燈5082盞,綠化、美化30萬平方米,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姚村馮家口村被評選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發展教育方面。大力推進農村教育資源整合,累計發放“兩免一補”資金共3402.3萬元。優化城鄉學校布局,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建立中小學校改造的長效機制,2年共投資873萬余元,改造學校31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率達到100%,高中階段學生入學率達到65%以上。高考成績實現了五縣四區八連冠。
加強就業和再就業方面。深入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和農民工培訓,累計培訓13.3萬人。加大就業扶持力度,累計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500余萬元,累計新增城鎮就業4.78萬人,安置下崗失業職工2.05萬人,基本消除了零就業家庭。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07年參合農民共81.2萬人,參合率達到97.8%。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為群眾減免費用達2185.8萬元。2009年將提高籌資標準,由原來的50元提高到100元,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加強城鄉低保動態化管理,城市和農村低保對象分別達到8941人和2.74萬人,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了30%。積極實施扶貧開發工程,充分發揮老區優勢,積極爭取項目資金,2007年以來,共向上級爭取項目58個,爭取資金1190萬元,為老區建設注入了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