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10多年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經過不斷地改進、完善和規范化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在中國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有目共睹。
河南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城鄉低保制度的完善和全面實施讓河南有理由說:城鄉低保,我們成績斐然。
城市低保,雪中送炭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實施以來,給數以千萬計的城市困難居民送去了溫暖,給他們的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河南省的城市低保工作是值得肯定的。”河南省民政廳低保處靖銘向記者介紹了河南省城市低保的發展狀況。
1996年,鄭州市率先開展城市低保試點工作,是河南省城市低保制度實施的開始。
1998年8月,根據國務院《關于在全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精神,河南省全面建立城市低保制度,初步形成了一個同其他社會保障政策相配套、覆蓋全體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
1999年以后,河南省不斷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工作程序,逐步提高該省城市低保保障標準。
2002年5月1日,《河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實施辦法》頒布實施,使該省城市低保工作走向了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在說起河南省城市低保制度的管理時,靖銘說:“河南城市低保無論是在制度上還是在管理上都是很完善的,城市低保申請審批是最關鍵的環節。”
記者了解到,申請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由戶主通過居民委員會、未設立居民委員會的通過戶籍所在地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書面申請,填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請表》,并提交相關證明材料。
申請工作完成后,經居委會調查評議,并對申請人的家庭成員、家庭收入等有關情況進行調查,張榜公布,征求群眾意見并核實后報街道辦事處或鄉鎮人民政府初審。
“為了使城市低保切實為城市貧困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在申請審批過程中,各有關部門做到公正、公開、公平是最重要的。”靖銘說,“為了確保城市低保工作使市民滿意,對不符合保障條件的申請人,民政部門還要書面通知并說明理由”。
幾年來,河南省不斷提高城市低保標準和人均補助水平。
2008年1~10月,河南省累計發放城市低保資金16.8538億元(物價補助1.7249億元),平均月補助水平由2007年底的86,38元提高到118.3元。截至2008年10月底,該省共有城市低保對象144.1萬人,10月發放城市低保金1.8285億元,全省人均補助水平達到126.89元。
在談到這幾年河南省城市低保所做的成績時,靖銘意味深長地說:“雖然河南省人口基數大,在財政上也有很大的壓力,但一定要確保城市低保工作落實到位,特別是經濟困難時期,我們更要為城市困難居民雪中送炭。”
農村低保,希望之火
相對于城市,農村經濟的發展是緩慢的,人們的思想意識整體上也是落后的。
相對于市民,農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來源單調而貧乏。農村低保已是目前社會保障體系的“最后一道防線”,如何使農村低保得以有效實施更顯得意義重大而迫切。
河南省民政廳低保處趙玉海告訴記者,河南省農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是在2006年,比農村低保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建立早1年。
從2003年河南省建立農村特困戶救助制度,到2006年全面建立和實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為一個農民基數較大的農業大省,河南每一步都走得不易。200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向全省人民承諾的“十大實事”中提出:“完善農村低保制度,適當提高農村低保補差標準,確保每人每月補差不低于30元,覆蓋人口達到250萬左右。”該省財政部門按農村低保對象每人每月18元標準及時下撥補助資金4.3244億元。
2007年底,河南省全部實現農村低保資金、農村五保供養資金社會化發放。截至12月底,全省共有農村低保對象259.83萬人,第四季度人均月補差31.31元,全年累計支出農村低保金8.62億元。
2008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十大實事”將全省農村居民最低生活月補助由不低于30元提高到了不低于加元。為應對物價上漲,從2008年7月1日起,農村低保對象每人每月補助標準在原有基礎上再提高10元。目前,該省已下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資金10.9344億元(含物價補貼2610.7萬元),其中省級補助4.3244億元,中央財政補助資金6.61億元。
截至9月底,全省有農村低保對象262.54萬人。第三季度發放低保救助金4.0487億元(其中,物價補貼7873.40萬元),人均月補助51.65元(其中,月人均物價補貼10元)。
1~9月,河南省累計發放農村低保資金9.6870億元,其中,鄭州、洛陽、平頂山、焦作、三門峽、信陽、濟源7個省轄市人均月補助超過50元的補助標準,其余11個省轄市補助為50元。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從河南省農村低保的實施情況和一個個數字可以看到,省委、省政府對生活在農村的貧困農民是關懷備至的。
“農村低保制度實行屬地管理原則,一般情況下以家庭為單位,由戶主向所在地村民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但如果情況特殊,也可以個人申請。”趙玉海告訴記者,“由于民政部門人力不足,低保的相關權利下放到村里,一些領導會存在依靠家族勢力厚親賄友現象,或者低保發下來后,幾個領導通過聯合私自克扣低保,這些情況往往引起群眾不滿”。
為了避免在具體實施時出現問題,農村低保的申請審批在程序和透明度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村民委員會接到低保申請的有關材料后,應當對申請人的家庭成員、家庭收入等有關情況進行調查,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并張榜公布7天,無異議后報鄉鎮人民政府初審;鄉鎮人民政府自受理申請材料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對申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進行調查,并將有關材料和初審意見報送縣級民政部門審批;縣級民政部門自接到鄉鎮人民政府報送的有關材料和初審意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辦結審批手續;縣級民政部門經審查:對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家庭,發給《河南省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并將其家庭成員、家庭收入、人均補助差額等情況在其居住地以戶為單位張榜公布7天,接受群眾監督;對不符合保障條件的申請人,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
除此之外,為確保資金安全和發放效率,各地可采取社會化發放的辦法。縣級民政部門要設立農村低保資金專戶,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并負責按季度發放到戶。如果在低保申請和實施過程中仍出現問題,縣級民政部門自接到舉報之日起30日內核查完畢,對情況屬實的,予以糾正。
“在農村,社會保障方面不如城市完善,一場災難或者疾病,就可能使一個家庭陷入困境、失去希望。對于貧困農民來說,農村低保就是希望之火。”趙玉海的話有些沉重。
對于一個農業大省,使每一個貧困家庭都得到救助,很顯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城鄉低保,是一個溫暖人心的話題,它凝聚了黨和政府對弱勢群體的深切關懷。
30年改革開放的果實是豐碩的,如何做到全民共享,城鄉低保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它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心系民生的宏大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