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樣,王保慶懷著一顆對國家、對工作、對人民、對鄉親負責的心,做著對他來說“有意義的事”。
11月1日,周末。
初冬的北京,依然陽光明媚。
忙碌了一個上午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辦公廳文秘處處長王保慶和記者敘起了“老鄉情”。
王保慶,原籍河南省中牟縣,他是河南人的驕傲,也是新聞人的驕傲。
“1”和“-1”的加減法
2004年,王保慶到新聞出版總署工作,新的工作單位、新的工作環境,給王保慶帶來了一定壓力。
為了更早更快地適應新工作、新環境,王保慶所有的閑暇時間都用來學習和熟悉業務。即便周末,他都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寫材料、做計劃。
有一次,為了匯總工作材料,玉保慶一天沒有走出辦公室。送飯的妻子,來到辦公室,看到正專心致志整理稿件的王保慶,不忍心打亂他的思緒,坐在沙發上等。1個多小時過去了,王保慶伸張雙臂回頭看時,才發現了辦公室里的妻子。他的妻子埋怨道:“給你帶的飯都涼了,1個多小時連頭都不知道抬一下。”王保慶卻只說了一句:“工作重要!”
“1”和“-1”的加減法詮釋了王保慶的工作態度。王保慶說,“勞”和“怨”是數學上“1”和“-1”的關系,年輕人在、工作中尤其要處理好“勞”和“怨”的關系。如果不干事還牢騷滿腹,結果就是“-2”;工作了還抱怨不止,結果就是“0”,跟沒干差不多;只有任勞任怨,才能得到“2”。年輕人在工作上要有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尤其是機關人少事多,更應該多承擔一些工作。
“總署在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王保慶擔負了簡報、宣傳和材料匯編等工作,經常加班加點;毫無怨言。”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這樣評價王保慶。
即使在假期,王保慶也閑不住。
難釋的鄉土情
“假如,連來自農村的人都不關心農民的生活,我們又怎能指望那些城市的孩子分清小麥與韭菜呢?”3E保慶來自農村,也時刻不忘農村。
每逢假期,王保慶回到農村老家,鄉親們的辛苦,淳樸的民風,都深深感動、感染著這位從農村走出去的新聞人。
2006年,回老家過春節的王保慶,得知本村小學退休老教師因病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而癱瘓在床。大年初一清晨,他就提著補品來到老教師家。在病榻前,他拿出自己積攢的2000元錢遞到了老教師手里,老教師伸出干瘦的雙手顫抖著接過錢,然后握著他的手說:“保慶啊,你是一個好人,你能來,我就很高興了。”
在那個假期里,王保慶不但去看望過老教師,還自己出錢為村里的五保戶購置生活用品。
“如果有需要幫助的農村有志青年,我希望給予他們的不但是物質上的幫助,更是精神上的幫助和鼓勵。”迄今為止,經王保慶資助考上大學和研究生的“農家娃”已經有20多人。
濃濃的鄉土情時時鞭策著這位新聞人。“在中國,不懂農村和農民就不懂國情。”談到農村、農民問題,王保慶感慨道。
為了加深對“三農”問題的認識,王保慶身體力行。2001年,他主動報名到河南省滎陽市廣武鎮馮莊下鄉駐村,吃住在農民家里,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并結識了好多農村朋友和一些農村干部。
那段日子,他感受頗多,結合自己所學,撰寫了《部分村委會在換屆選舉中暴露出來的不穩定因素應引起重視》等3篇文章,并在新華社《決策參考》發表。
2007年5月,王保慶還和到北京來參觀考察的廣武鎮董莊村的120多名黨員干部座談,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熱烈討論。
因此,他對三農問題既有理性認識,又飽含著深厚感情。
他寫的關于農村、農民的理論文章,涉及農村土地、農村教育、農村養老、農村治安、失地農民、農民人權、基層政權建設和農村黨員素質等問題。
當有人贊揚他時,他謙虛地笑笑:“社會主義社會的理想就是老有所終,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我不是圣人,只是力所能及地幫助人、做些事,希望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就是這樣,王保慶懷著一顆對國家、對工作、對人民、對鄉親負責的心,做著對他來說“有意義的事”。
風雨結碩果
“學以致用,用有所成”,是王保慶在學習與實踐方面的座右銘。
在經過風雨的洗禮,經過刻苦的學習之后,王保慶先后榮獲“社會實踐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學術作品競賽特等獎、首屆“張靜如中共黨史黨建優秀論文獎”、首屆中國廉政文化論壇征文一等獎、全國新聞出版系統廉政文化建設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獎、全國社科規劃辦國家社會科學課題青年項目資助、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優秀人才、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資助、入選2006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第七屆中央國家機關十大杰出青年等多種稱號和榮譽。
王保慶承擔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課題《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經驗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青年項目《當前我國城區乞討群體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社會大變革時期我國新興社會階層研究》和《我國工人階級內部結構的變化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主持省部級課題2項,參與省部級課題3項。
他先后在《人民日報》、《黨建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其中《新華文摘》摘登6篇、轉載1篇,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載15篇;在《人民日報》、新華社《領導決策內參》等刊物發表新聞作品近200篇;發表的理論文章和新聞稿件多次受到省部級以上領導批示。參加國際、國家級學術研討會20余次,提交論文20余篇,獲一等獎6次。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傳統文化與執政黨建設研究》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評價說:“我們博士生導師都知道,百優論文非常難得,含金量很高,在一般院校中百優論文獲得者可以直接被聘為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一般人很難企及,而且很多院校多年也出不了一篇。我覺得王保慶的學習精神和科研成果是一般博士很難企及的。”
電話鈴聲響起,王保慶又要投入工作了。窗外的陽光,灑在他的辦公桌上,溫馨而美好,一股暖流從他掀動的書頁上傳遞到了他的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