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又稱陽桃、藤梨、毛梨子、猴子梨等,美國人稱其為醋栗,英國叫它中國鵝莓,日本叫它中國猴梨,新西蘭稱它基維果。
中國是獼猴桃的故鄉,食用歷史也很悠久。《詩經》中就有過記載和描述。到了唐代,獼猴桃已為詩詞人吟詠之物,著名詩人岑參寫過“中庭井欄上,一架獼猴桃”的詩句,可見一千多年前已經有人在庭院里栽種獼猴桃作為觀賞植物了。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名。”
獼猴桃大的如雞蛋,小的如紅棗,表面土黃透綠,不太好看,但剝開毛茸茸的果皮,其果肉嫩黃,果心呈乳白色,細嫩多汁,酸中帶甜,令人滿口溢香,余味無窮,不愧為色香味具佳的珍品。
獼猴桃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D,以及鐵、鈣、鎂、磷、鉀等礦物質和人體所需要的多種氨基酸,而且具有顯著的醫療作用。《本草拾遺》曰:“獼猴桃甘酸無毒,可供藥用,主治骨節風、癱瘓不遂、中年白發、痔病等。”此外,它還有“止暴渴,解煩熱,壓丹石”之奇功。宋代的《開寶本草》,明代的《本草綱目》也都談到獼猴桃的醫療功效。1978年,獼猴桃被正式列入中國藥典。現代醫學認為,它對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肝硬化等病有防治之效。所以,盛產獼猴桃的湘西一帶有俗語稱“常吃獼猴桃,渾身不知勞”。
我國獼猴桃產地廣闊,資源豐富,品種繁多,世界上已經發現的54個獼猴桃品種,我國就有52種。獼猴桃盛產于湘西各大山岳,像桑植的八大公山、大庸的天門山、慈利的五雷山、武陵源的寶鳳山、神堂灣的武陵大山,均有茂盛的獼猴桃林。遺憾的是,我國雖然有豐富的獼猴桃資源,但因為缺乏認識,使這一寶貴資源長期處于野生狀態,自生自滅,未能很好地開發利用。而在被引種至英國、美國、新西蘭等國后,獼猴桃才被作為一種新興佳果,風靡于世界,甚至出現進口獼猴桃的價格遠遠高于國產的情況。
針對這一現狀,我們應大力發展獼猴桃種植,挖掘獼猴桃系列產品的加工,一方面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搶占市場,向國際推廣中國獼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