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氣候寒冷,易致胃痛發作,尤其是患有慢性胃腸疾患者更易發生。現介紹幾則溫胃粥療方,供選用。
辣椒羊肉粥 干辣椒10克,羊肉150克,大米100克,調味品適量。將辣椒、羊肉洗凈,切細;先取羊肉、大米煮粥,煮至粥熟時下辣椒及調味品等,再煮一兩沸即成,每日1劑,連續3~5天。可溫中健脾。
中醫認為,辣椒性味辛、熱,入心、脾經,有溫中散寒、開胃消食、活血通絡之功,適用于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瀉痢、凍瘡腫痛等。羊肉性味甘、溫,入脾、胃、腎經,有益氣血、補虛損、溫中陽之功。兩者合用,溫中補虛、健胃止痛,故對胃寒嘔吐、胃脘冷痛等甚效。
干姜粥 干姜10克,大米50克,白糖適量。將干姜擇凈。放入藥罐中,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沸時調入白糖,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劑,連續3~5天。可溫中健脾、散寒止痛。
干姜,又名淡干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莖,全國各地均產。中醫認為,干姜性味辛、熱,入脾、胃、心、肺經,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溫肺化飲之功,故可治療脘腹冷痛,寒飲咳喘。《本草綱目》言其“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名醫別錄》言其“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藥理研究表明,干姜有興奮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對血管運動中樞和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并可直接興奮心臟。姜酮和姜烯酮有鎮吐作用,并可健胃驅風。干姜粥用于脾胃虛寒病人時,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持之以恒即能收到明顯療效。
椒面粥 川椒5克,面粉100克,生姜3片。生姜切細,川椒研為細末,每取適量,同面粉、生姜拌勻,調入水中煮為粥糊服食,每日1劑,連續3~5天。可溫中散寒、和胃止痛。
川椒,又稱花椒、蜀椒、巴椒,為蕓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川椒不僅是常用的調味品,可健脾開胃、行氣化食,而且也可入藥療疾。中醫認為,川椒性味辛熱,小毒,入脾、胃、腎經,有溫中散寒,殺蟲止痛之功。《本草綱目》言其“散寒除濕,解郁結,消宿食,通三焦,溫脾胃,補右腎命門,殺蛔蟲,止泄瀉”。藥理研究表明,川椒有驅蛔作用,并能促進胃腸運動,有助消化。煮粥服食,對脘腹冷痛、蟲積腹痛及小兒消化不良等有明顯效果,加生姜同用,可提高花椒溫中止痛作用。
胡椒粥 胡椒5克,大米50克,食鹽適量。將胡椒擇凈,放入藥罐中,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食鹽等,再煮一兩沸即成,或將胡椒1克研為細末,調入粥中服食,每日1劑,連續3~5天。可溫中散寒、健胃止痛。
胡椒,又名浮椒、玉椒,為胡椒科常綠藤本植物胡椒的干燥果實。中醫認為,胡椒性味辛、熱,入脾、胃經。有溫中止痛、開胃消食之功,《本草綱目》言其“大辛熱,純陽之物。腸胃寒濕者宜之”。《新修本草》言其“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藥理研究表明,胡椒含胡椒堿、胡椒新堿等,小劑量內服有健胃驅風作用,可驅除胃腸道積氣,促進消化。煮粥服食,對脘腹疼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治療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