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場經濟在促進中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農業風險,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困擾著農業經濟的發展。文章分析了農戶的風險管理原則和策略,剖析了農戶對政府提供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等風險管理工具的行為反應模式。研究表明,政府的風險管理策略要有農戶的良性互動才能產生預期的政策效果,否則會事與愿違。其基本結論為,政府不僅要了解缺乏正規制度安排時農戶的策略行為,還要考慮農戶對政府的風險管理策略的認可和接受程度,政府的風險管理應建立在不同農戶的內在需求上,把供給驅動型的風險管理策略轉變為需求導向型的風險管理策略。
[關鍵詞]農業風險管理;農戶;政府;反應模式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11-0025-06
一、引言
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行降低了農戶通過集體組織分散風險的可能性,農戶由間接面對農業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變為直接面對農業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在這種條件下,農戶自發采取多種風險管理工具進行風險管理,政府則出于糧食安全和農村經濟穩定的考慮進行農業風險管理。現有文獻對農業風險管理的研究,多從政府的視角展開。國內文獻側重理論論證政府介入農業風險管理的必要性、理論基礎和管理方式(熊存開,1997;許飛瓊,2002;馮冠勝,2004;等)[1][2][3],關于農業風險管理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應該扶持何種模式的農業保險(庹國柱,1997;劉京生,2000;馮文麗,2004;龍文軍,2004;鐘甫寧,寧滿秀,刑鸝,2007;等)[4][5][6][7][8]。國外相關文獻(Mario J. Miranda等,1988;Joseph A. Atwood等,1998;Jerry R. Skees,1999;等)[9][10][11]研究集中于政府作物保險、政府救災、政府對市場風險管理的績效和實證分析。
國內外文獻對政府的農業風險管理策略做了理論和實證分析,提出了許多可行的政策建議,但研究并沒有從農戶的角度出發,沒有研究農戶自發的風險管理方式,也沒有研究政府的農業風險管理方式是否為農戶所認可和接受。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從農戶的視角研究了政府的農業風險管理政策應當如何契合農戶的內在需求等問題,提出了農戶的風險管理原則和策略,揭示了農戶對政府的風險管理策略的反應機制和反應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全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析農業風險的類型及影響;第三部分研究農戶的風險管理原則和策略;第四部分研究農戶對政府的風險管理策略的反應模式;第五部分是結論與政策建議。
二、農業風險的類型及影響
(一)農業風險的兩種基本類型
農業風險是指農業生產或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包括損失和獲利的可能性,從而影響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福利。農業區別于其它行業的特點是農業的主要活動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并更直接更緊密地依賴于自然界的力量,也更突出受自然界的影響,所以自然風險是農業風險的主要類型之一。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水災、旱災、風災、低溫災害及病蟲害是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這些災害每年都有一種或幾種在一地或數地發生。除自然風險外,市場風險對農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戶以小家庭組織形式單獨面對大市場風險;中國成為WTO成員國后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生產的國際市場風險。因此,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共同構成了農業風險。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農業市場化程度低,農業風險主要表現為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尚不明顯;而對于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業的市場風險表現得更加突出。
(二)農業風險對農戶的影響
農業風險對農戶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我國歷史上就有“三歲一饑、六歲一衰、十二歲一荒”,“多年致富抵不上一年災害”之說。據統計資料顯示,建國以來,我國每年發生澇災、旱災、風暴等重大自然災害20.2次,全國農村平均每年有3億多人受災,6000多萬人重災,經濟損失巨大。自然災害的發生對農民生產和生活危害嚴重,重災時造成農戶作物欠收,缺衣少食。部分發達地區的農業已實行現代化,更多地種植經濟作物,進行大規模養殖,這些地區除自然風險外,還面臨市場價格變化的市場風險,市場風險造成農戶的經濟損失更大,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長。
(三)農業風險對政府的影響
農業屬于基礎產業,具有較大的感應度系數,農業波動會對整個國民經濟產生連鎖反應。如糧食減產,不僅僅糧食價格上升,以糧食為原料的食品價格也隨之上升,容易引發社會恐慌情緒。重大農業風險對農村經濟破壞力巨大,影響農業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影響農業的市場化進程。農村經濟條件的惡化又不僅僅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還會波及城市經濟的發展,甚至造成社會的不安定。
三、農戶的風險管理策略
(一)風險管理原則
1. 減少貨幣支出
農戶的貨幣收入較少,而子女學費、醫療費用等必須及時支出貨幣,所以農戶在選擇風險管理方式時,首先遵循的原則是少支出或者不支出貨幣。這種風險管理原則可能會減少農戶可獲得的最大化收入,如農作物新品種種子價格較高,盡管種植新品種會帶來更高的產量和收入,部分農戶仍會放棄選擇新品種以減少當期的貨幣支出,這是農民在既有資源和經濟條件下的理性選擇。
2.整體風險管理
農戶在生產、生活中需要應對的不僅僅是農業風險,農戶更擔心子女學費無力支付、醫療費用過高、農業生產資料費用太高、非農收入太少等,農戶面臨的這些經濟困難和風險比農業風險帶來的損害后果更嚴重。農戶對農業風險的擔心相對較弱,農戶自覺地把農業風險置于整體的經濟困難之中進行管理。因為農戶資源有限,農戶使用優先序的管理方法,優先考慮的是學費和醫療費用開支,農業風險的管理排序靠后[12]。
3.利用非正式制度
農村社會是鄉土社會。集體經濟組織消失后,農戶之間的關系依然緊密,而且長時間的居住使彼此了解,聲譽機制能夠有效地發揮作用。面對風險和損失,農戶可以利用鄰居、親戚構成的“關系網”相互借貸,這種非正規的相互援助為平滑消費起到了有效的保障,化解了農業風險。正式制度是以市場為基礎的活動和政府提供的風險管理工具。農戶自發利用非正規風險管理方式,也與減少貨幣支出的原則相一致。
(二)風險管理策略
1.生產經營策略
農戶在自有資源和經濟條件約束下,會理性地選擇農業風險的管理方式。農戶對生產資源通過縱向的、橫向的和時間上的綜合開發利用以減少生產風險。 “事前”采取多樣化的組合策略,多元化經營是農戶應對風險常用的傳統策略之一,來降低收入波動,保證維持生產資金投入和家庭日常開銷的現金需要。多元化經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的多元化,如種植作物種類的多樣化和種植模式的多樣化,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只有當一種作物的低收入被其他作物的較高收入抵消時多元化經營才是有效的;二是將非農經營引入家庭,從事與農業相關性弱的多種收入創造活動。例如投資于農業以外的項目,或者從事非農就業賺取非農經營收入來實現收入來源的多元化等等。對于某些農戶而言,這些非農收入比從農業中獲取的收入還高,對于防范化解農業風險具有重要的意義。
農戶采取的上述風險管理策略是理性的,也是有效的。但這種有效性主要是相對農戶所擁有的資源而言;從社會或宏觀的資源利用角度而言,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如多元化生產雖然是有效的風險管理策略,但一般要以犧牲專業化、規模化生產所帶來的潛在經濟利益為代價;農戶為了減少當期貨幣支出,選擇低投入低收益低風險的經營活動,這將導致“風險性”農產品供給不足。
2.市場策略
農產品期貨和期權是分散農業市場風險的有效工具,可以對現貨市場價格風險進行套期保值。但即使在美國和歐洲,這些發達國家的農民也很少使用期貨市場,運用期貨市場交易的主要是大規模的糧商和食品加工企業。中國同樣也存在農產品期貨市場,但農民并不能直接用它作為防范市場風險的工具。一是因為農民經營規模太小,而期貨合同是標準化合約,合約交易量大,二者差距懸殊;二是期貨市場目前運營還不規范,價格起落與現貨市場差異太大;三是一般農民少有參與期貨市場的渠道和知識,學習這些復雜的合約也過于浪費時間和金錢。盡管缺乏信息和財務能力的農戶無法直接利用期貨市場,他們可以間接的利用它,即可以通過簽訂市場合約規避未來銷售風險。
市場合約條款簡單易懂,便于農戶操作,成為許多農戶分散風險的有效市場策略。我國的蔬菜種植、作物良種繁育、桑蠶養殖等已經大量使用市場合約。農戶既可以單獨與企業簽訂合約,也可以通過廣泛存在的合作經濟組織與買方簽訂銷售合同,在收獲之前甚至種植時以既定的價格或者最低價格實現農產品的銷售。
3.財務策略
農戶在風險發生后動用儲蓄、減少開支、尋求親鄰借貸應對困境。動用儲蓄和減少開支屬于農戶的自覺“收入平滑”手段,藉以度過風險時期[12]。親鄰借貸是無息貸款,是一種低成本的有效風險管理策略。即使在農業風險范圍比較廣泛,大多數農戶遭受風險的情況下,此措施仍然有效,因為部分農戶有非農收入。
購買保險理論上是風險管理的重要財務手段,因為農業保險是社會化的分攤和分散農業風險的工具 。我國農業保險開展了20多年,但農戶一直沒有把農業保險作為風險管理的工具。從1982到2002年間,農業領域農業產值大幅增長,保險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也大幅增長,但農業保險業務增長緩慢,甚至停滯。農業保費收入占財產保費的比重,最高的年份是1992年,也不到5%;到2002年農險保費收入占財險保費收入比例只有0.6%(見表1)。2003年農業保險市場進一步萎縮,2004年后因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增加,占比上升。
理論分析認為農業風險損失大,系統風險嚴重[13][14][15],農戶分散,展業和定損理賠開支大,造成農業保險的純保險費和附加保費都遠遠高于城市保險險種。再加上農戶收入水平低,對保險的需求水平低,所以農業保險沒有成為農戶的風險管理工具。我們還可以運用數學模型,分析在風險情況下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農民購買保險的行為決策,從而可以進一步考察農民的投保行為。
假定某農民擁有的貨幣財富為w,他面臨著遭受自然災害的風險,發生自然災害的概率為p,損失為l。如果該農民以購買保險的方式來減少自己可能遭受的自然災害損失,則他必須事先向保險公司支付保險費kv,其中v為購買每元保險的支出,k為保險金額。不失一般性,假定損失發生后保險公司支付給農民的賠償金也是k。那么,該農民如何選擇以獲得最大的期望效用呢?
首先,農民的理性選擇為:
Maxp(w+k-kv-l)+(1-p)(w-kv)≥0(1)
s.t.w≥kv
式(1)中(w+k-kv-l)為農民投保以后在發生自然災害情況下所擁有的貨幣財富量,(w-kv)為農民投保以后不發生自然災害情況下所擁有的貨幣財富量。
其次,從保險公司的角度看,如果發生自然災害,保險公司的收入為(kv-k)元;如果不發生自然災害,保險公司收入為kv元。假定保險公司的交易成本為零,則保險公司的期望利潤為:(1-p)kv+p(kv-k)。
假定保險行業為完全競爭行業,每個保險公司的長期利潤為零,于是有:(1-p)kv=p(1-v)k。這意味著v=p,即:在此模型中,保險公司所規定的每單位保險的購買價格v,等于自然災害發生的概率p。也就是說,災害發生的概率p越大(或越小),則保險公司所規定的每單位保險的購買價格 也就越高(或越低)。

資料來源:根據1982-2003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保險年鑒整理。
最后,以v=p代入(1)式,可得:
Max{w-pl}≥0(2)
s.t.w≥kv
從(2)式可知,在農業自然災害的發生概率p一定的條件下,農民擁有的貨幣財富w越小,那么他能夠投保的能力k則越低,反之則越高;另一方面,自然災害給農民帶來的損失l越小,農民的期望收益則越大,反之則越小。
以上模型的經濟學含義是:只有當農民的生產規模達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農民的富裕程度達到一定的閾值時,農民才有積極性參加農業保險。我國目前農業生產經營形式主要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規模小,農民貨幣化收入水平低。一般而言,小農戶參與農業保險的積極較低,特別是當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較大時更是如此。因此商業性農業保險始終沒能成為大多數農戶的風險管理方式。
四、農戶對政府的風險管理策略的反應模式
(一)政府對自然風險的管理
政府使用的自然風險管理工具,主要包括災害救濟、政策性農業保險、投資興建農田水利設施、研究和推廣抗病蟲害品種。其中投資興建農田水利設施、研究和推廣抗病蟲害品種是從物質技術角度提高農民抗災能力。從風險管理的角度我們僅考察災害救濟和農業保險。
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對自然風險管理主要采用災害救濟的方式,同時發動農民家庭和集體進行生產自救。這是與傳統農業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政府的災害救濟措施主要包括:搶救、轉移和安置災民;調撥救災物資、發放救災糧款;幫助災民重建家園、恢復生產;提供優惠或補貼貸款等。 災害救濟的特點是不確定性、完全免費支付、救濟金額遠遠小于重大災害帶來的損失。由于災害救濟的無償性和不確定性,這種農業風險管理方式很難設定預期目標。隨著中國農業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政府的農業風險管理方式也發生了轉變,以政府的民政和財政救濟為主,增加了農業保險這一輔助措施;同時為改革傳統免費災害救濟的缺陷,民政部從1987年還在部分縣試點實行了救災保險。 救災保險的范圍是農村保險,農業風險作為其中的一個主要部分[16]。救災保險組織采取合作社的形式,由于合作社規模小,缺少再保險分散風險的機制,救災保險實行幾年后因無力維持逐漸停辦。
農業保險一直是在商業保險的框架下開辦,二十多年的實踐證明把農業保險完全作為商業保險經營是失敗的。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也試行過與地方政府合辦農業保險,試圖淡化農業保險的商業性質,但由于沒有對政策性農業保險加以規范化,隨著國有獨資保險公司的商業化和股份制改造,我國農業保險難以為繼了。2004年以來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工業反哺農業的背景下,政府更加關心農村,關注農業風險,積極探索農業風險管理的新方式。2004-2007連續四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進行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一種新的農業風險管理工具被政府采用。省級政府根據財力對投保農戶進行保費補貼,2007年中央政府首次對農業保險給予10億元財政補貼,并擴大了農業保險的試點范圍。但我們可以看到,政策性農業保險一直在東部經濟發達省份和農墾集團內進行。中西部經濟欠發達省份地方政府財力非常有限,農業保險缺乏明確的財政支持,因而目前在這些地區推行農業保險困難重重。
(二)政府對市場風險的管理
進入市場通過流通實現價值的農產品除了面臨自然風險外,還面臨著市場風險。自然風險帶來的是農產品的產量風險;市場風險則通過價格風險形成收入風險。盡管WTO《農業協議》對政府的農產品保護政策有諸多限制,政府還是充分利用協議的規定對市場風險進行管理。
蛛網理論可以解釋政府對市場風險管理的合理性[3]。蛛網理論模型的基本假定是:市場供給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是滯后的,本期市場供給是上一期價格的函數;市場需求量對價格的反應是瞬時的,本期市場需求量取決于本期價格;市場的平衡條件為市場出清。
政府對農業市場風險的管理主要與蛛網模型的擴散式波動有關。農業生產周期長、具有季節性等特點基本符合蛛網模型的假定。在一般情況下,絕大部分農產品的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因此,農產品供給與價格的變動趨勢符合蛛網理論中的擴散式波動。也就是說,由于農產品生產者的生產決策總是根據上期價格信息做出,分散的成千上萬的市場主體由于受到市場價格和利益的誘導,相互之間又缺乏信息聯系或者因競爭而排斥或缺乏合作,最終形成農產品周期性“賣難”問題。
蛛網模型的擴散式波動趨勢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外在力量來改變波動的方向和幅度,那么市場的自發均衡永遠不會實現,農業生產者無論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如何,都不得不去面對這種極具誘惑力又隱藏巨大風險的市場。農業的特殊地位和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的特殊屬性(不僅具有商品屬性,還具有社會政治屬性),決定了政府必然要對農產品市場加以干預,通過某種適當的方式來阻止價格和供給量的這種擴散式波動,減少農業生產者的市場風險和社會福利的損失。
政府對市場風險管理的原則是實行最低限度的干預,干預過多會扭曲市場,造成市場的無效率。政府使用的風險管理措施策略是對重要農產品實行價格保護,當市場價格低于最低收購價時,政府按照最低價收購,即對農產品實行最低價格收購制度,保證農民的收入。政府同時建立糧食倉儲制度和農產品風險基金制度,以保障農產品安全,平抑價格波動。通過供給量的變動調節市場價格。鑒于信息在農業中的重要作用和信息供給成本的特殊性,農業信息服務逐漸引起政府重視,成為市場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農戶對政府的風險管理策略的反應模式
理性的農戶會根據比較利益對政府提供的風險管理工具做出反應,農戶的反應取決于是否需要支付貨幣和是否具有風險的信息優勢(見圖1)。政府提供的風險管理工具如果不需要農戶支付貨幣,農戶選擇接受;如果需要農戶支付貨幣,農戶則根據自己的風險水平、收益大小、支付能力等做出接受或拒絕的選擇。另一個影響因素是信息,如果農戶面臨某種風險又不了解該風險信息,農戶處于信息劣勢地位,往往會接受政府針對該風險的管理;如果農戶擁有該風險的信息優勢,則農戶具有了選擇接受或拒絕的能力。

對于政府的市場風險管理工具,農戶的風險反應模式簡單。因為政府提供的價格保護工具,既不需要農戶支付貨幣,農戶又處于市場風險的信息劣勢地位,所以農戶選擇接受。對于政府的自然風險管理工具,不同的風險管理工具需要農戶支付的成本不同;農戶對自然風險及其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了解更多信息,更加清楚自身的風險狀況,農戶處于信息優勢地位,因而農戶的反應模式相對復雜。(見圖2)

農戶對災害救濟的反應。災害救濟作為一種風險管理方式,完全由政府承擔成本,不需要農戶支出貨幣。農戶能夠無償得到貨幣和實物,所以農戶接受政府的災害救濟,采取與政府合作的方式,也會夸大受損真相,以獲取盡可能多的救濟。災害救濟是大災發生時政府必須采用的方式,盡管這一風險管理工具會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
農戶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反應。從前文的數學模型可知,精算保險費率是v,相對于保險金額k,農民需要繳納的保險費是kv。財政補貼后保險費率降低,假定為v1,農民實際繳納的保費為kv1,農民的平均保費剩余為kv-kv1。農民實際保費剩余的大小既取決于財政補貼的多少,也取決于不同農民的風險程度與平均風險程度的差異。從是否需要支付貨幣來看,政府提供的這種風險管理方式需要農戶支出貨幣才能獲得,支付額為kv1(其具體金額取決于保險金額的大小和農業保險各險種的費率)。這種供給驅動型的保險制度能否為農戶接受,又取決于農戶是否具有對kv1的貨幣支付能力和保險需求程度。在存在保險需求的前提下,有支付能力的農戶選擇接受,沒有貨幣支付能力的農戶拒絕。從風險的信息優勢來看,投保農戶擁有保險風險及損失的信息優勢,風險程度高的農戶比風險程度低的農戶實際保費剩余大。因而不同類型農戶的風險反應不同。
欠發達地區的小農戶,主要種植糧食作物,處于半自給自足狀態。農業風險給他們造成的損失相對較小,他們對風險的反應不敏感,風險管理的意識不強,而且還有對政府大災后救濟的依賴感,保險需求微弱[17]。這些農戶貨幣性財富w非常低,為避免支出kv1的貨幣,所以農戶情愿放棄kv-kv1的保費剩余。這些農戶選擇非正式的自我保險的風險管理方式,選擇不需要提前支付貨幣的風險管理方式。因此欠發達地區小農戶并不接受農業保險。政府提供,但是農戶拒絕,說明這種風險管理工具不符合欠發達地區小農戶的需要。政府要考慮改變策略,選擇其它能被農戶認可的方式。
東部發達地區的小農戶,種植蔬菜或其他經濟作物,作物投入成本大、經濟價值高,因而存在一定的潛在保險需求,同時農戶有能力支付kv1的貨幣。若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設計合理,kv-kv1足夠大,則能夠把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農戶既有多種非正式風險管理方式,又有政府提供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風險管理方式更加多樣化。
大農戶因生產規模大,生產市場化程度高,風險損失大,有強烈的農業保險需求。商業性農業保險因保險費過高,大農戶處于買與不買的兩難處境。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把保險費降低到了精算保費水平之下。kv1對kv的替代就足以刺激大農戶購買農業保險,而不需要kv-kv1達到多么高的水平。可見對大農戶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政府的財政負擔相對較輕,我國部分省份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對象限于大農戶,就是建立在這種對農戶風險反應模式分析的基礎上。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 論
農戶是農業風險管理的微觀主體,任何試圖保障農戶安全的政策設計都必須以農戶自身的風險管理策略為基礎。政府不僅要了解缺乏正規制度安排時農戶怎樣應對風險,還要了解農戶對政府提供的風險管理工具的反應機制和反應模式,判斷這些風險管理工具是否為農戶所接受。中國農村地域遼闊,地區差異極大,盡管經濟發展使政府財力增強,但政府仍然不可能取代農戶的主體地位,也沒有雄厚的財力替農戶做一攬子安排,政府的風險管理工具只是起到支持和補充作用。政府必須知道不同類別的農戶的真正需要,農戶有哪些可供支配的資源和策略,這些策略在何種程度和范圍內有效,農戶通過何種途徑與這種外來支持建立起聯系,外來的支持補充又如何加強農戶內部的努力。只有政府的政策迎合了農戶的需要,幫助農戶實現了內在的需求,才能實現農戶和政府的雙贏。
(二)政策建議
1.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落實農村九年義務制教育,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創造條件使農民有獲得非農收益的機會和途徑,從而間接增加農民的可直接支配的財富水平w;同時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提高農業科研投入,降低農業自然災害發生的概率p,使(2)式得以滿足。
2.對不同類型的農戶采用不同的策略。對于欠發達地區小農戶,政府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在目前并不受歡迎。政府應該采取措施減少農戶貨幣性支出,增加農戶的貨幣財富積累w,使農戶自身有積蓄化解一部分災害風險。對于大農戶和經濟發達地區小農戶,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一種有效的農業風險管理方式,給予農民參加農業保險的保險津貼,譬如滿足保險公司參與農業保險的約束條件為v=p,此時政府給予農戶一定保費補貼,使農戶的投保費率不是v=p,而是v1
3.大災發生時,政府的災害救濟必不可少。當自然災害發生時,政府能夠及時給予農民一定程度的救濟,從而降低農民自身的直接損失l,進而增大w-pl的值。美國從1938年就實行政策性農業保險,從1980年到2001年期間,在農業保險支付了220億美元賠款的情況下,政府仍支出了150億美元的災害救濟[18]。
4.對于市場風險,政府應及時為農戶提供市場信息,降低農戶獲取信息的成本;在WTO《農業協議》許可的限度內保護本國農民的利益,但更主要的還是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
[參考文獻]
[1]熊存開.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風險管理的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1997,(5):43-45.
[2]許飛瓊.論我國的農業災害損失與農業政策性保險[J].中國軟科學,2002,(9):8-12.
[3]馮冠勝.農業風險管理中政府介入問題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11-19.
[4]庹國柱.農業保險體制改革模式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1997,(6):22-26.
[5]劉京生.中國農村保險制度論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55-187.
[6]馮文麗.中國農業保險制度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220-223.
[7]龍文軍.誰來拯救農業保險-農業保險行為主體互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185-198.
[8]鐘甫寧,寧滿秀,刑鸝.我國政策性種植業保險制度的可行性 研究[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218-227.
[9]Mario J. Miranda and Peter G. Helmberger. The effects of commodity price stabilization program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1988:46-58 .
[10]Joseph A .Atwood , Myles j. Watts and Alan E. Baquet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price supports and federal crop insurance upon the economic growth capit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survival of wheat growers in the northern high plain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8,(2):212-224.
[11]Skees ,J. R. Agricultural Risk Management or Income Enhancement[Z]. Regulation ,1999 , Vol. 22 Issue 1,9.
[12]陳傳波,丁士軍.中國小農戶的風險及風險管理研究[M].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97,138-148.
[13]Mario J . Miranda and Joseph W. Glauber. Systemic risk, reinsurance, and the failure crop insurance markets[J]. America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February 1997 :206-210.
[14]Skees,J .R. and B.J. Barnett.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for Sharing Catastrophic/Systemic Risks[J].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21 Fall/Winter 1999:.424-441.
[15]J. Macmillan. Rural Development Impact of Risk Insurance for Househol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gricultural Insurance: Theories, Experience &Issues Edited by GuoZhu Tuo and c.f. Framinggham[M].China Agricultural Press,1995.
[16]鄭功成.中國救災保險通論[M]. 長沙:湖南出版社,1994:197.
[17] 張躍華,何文炯.農村保險、農業保險與農民需求意愿—山西省、江西省、上海市706戶農戶調查[J].中國保險,2007,(4): 19-22 .
[18]李軍, 段志煌.農業風險管理和政府的作用—中美農業保險交流和考察[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15.
Agricultural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 from Farmers’Perspective
Cheng Chengping1,Liu Suchun1,2
(1.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 China; 2.Shandong Economics University, Jinan250014, China)
Abstract: Market economy that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ese rural areas greatly also aggravates agricultural risk. Natural hazards and market risk are plagu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 paper analyzes farmers' principle and strategy in agricultural risk management. Then it analyzes the behavior response mechanism and patterns of the farmers to the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nd other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which are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only farmers' good interaction to the government-provided risk management tools can reach the anticipated policy purpose. Otherwise it will be contrary to what expected. Its elementary conclusion is that the government not only need to understand the farmers' strategy in the lacks of the regular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but must consider the degree of farmers' approval and receptivity to the governmental measures of risk management. Governmental risk management should establish in farmers' intrinsic demand and must transform the supplies actuation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 into the demand guidanc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isk management; farmers; government; response patterns
(責任編輯:張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