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時間的特性出發,通過模型說明了時間是人力資本所有者的風險承擔者,即人力資本所有者是用其投入在企業中的時間作為其風險的承擔者。文章的分析回答了一個基本的問題:人力資本所有者是用什么來承擔企業的風險;其政策含義是人力資本所有者可以享有部分企業剩余索取權,這從理論上肯定了現在許多企業實行的分享制、股票期權的合理性。
[關鍵詞]時間;人力資本所有者;風險
[中圖分類號] F249.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11-0089-03
一、引 言
人力資本所有者承擔的風險決不是財務意義上的風險而應該是另一種概念上的風險,本文從時間的特性出發對人力資本所有者是用什么來承擔風險的問題展開研究。我們認為人的行為、能力具有歷史性和連續性,未來的行為、能力是以以前的行為為基礎的,以前的行為會對今后的狀態產生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建立模型,本文說明了人力資本所有者是以其投在企業中的時間作為其風險的承擔者。
二、人力資本所有者風險承擔模型
經濟活動都是在時間和空間的結構中展開的,脫離時間的經濟現象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企業的經營活動同樣也離不開時間的存在。時間作為事物發展的度量其特性是不可逆的。因此作為人力資本所有者的任何個體所具有的時間是有限,并且人的行為不具有可逆性[1]。
為了使分析簡單,本文假設:
(1)人力資本市場是健全的、有效的。(2)人的行為、能力具有歷史性和連續性。
人力資本是附著于個人的特殊資產,指的是人們在其教育、培訓和工作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有用的和有價值的知識、才干、技能、經驗、熟練程度、健康及聯結的社會網絡資源等,代表人的能力和素質,簡稱為能力θ。顯而易見,市場對任何人力資本所有者個體的評價λ是對于該個體能力θ的反映,也就是個體具有人力資本價值的市場反映。無疑,市場對人力資本所有者個體的評價λ基本上是基于該個體以前的行為而作出的。可以認為,市場的評價等同于企業的評價。為了討論方便,假定企業只擁有一個雇員(當然,我們的分析也同樣適用于在復雜情況下)。人力資本所有者以往的工作經歷和業績會在市場上傳遞有關其個人能力的信息,健全、有效的人力資本市場會根據接收到的信號不斷修正它的評價。
不妨用人力資本所有者工作企業的績效Y來反映該人力資本所有者的能力θ,則:
λ= f1(θ) ,θ= f2(Y)(1)
并且有:
λ=f3 (Y)(2)
顯然,市場評價λ不可能小于零,即:
λ= f3 (Y)≥0(3)
企業的績效Y可以用企業績效的均值E和方差σ2(σ表示標準差)來表示。所以:
λ= f3 (y)=f4 (E,σ)(4)
明顯,(〆λ/〆E)>0 ;( 〆λ/〆σ)<0(5)
根據假設2,人力資本所有者工作不同時間的績效Y對于現在市場的評價λ的影響力ρ(本文將ρ稱為影響因子,0≤ρ≤1)是不同的。并且ρ是時間的函數,離現在越長,ρ越小,時間離現在越短,ρ越大。設人力資本所有者開始工作的時間為t=0,現在時間為t0(t0≥0),則ρ在t∈[0,t0]任何時刻工作績效的是時間t的增函數、u=(t0-t)的減函數。即:
ρ= f5 (t) (6)
(dρ/dt)=[d f5(t)/dt]>0 ; (dρ/du)<0(7)
假定在t=T時刻,有一人力資本所有者A同某企業B簽定了一份時間為N年的勞動合同。這意味著A在從t=T 后的N年內(如不考慮違約情況)與該企業是一結合體,他將在該企業投入N年的時間,同物質資本一同構成企業的運作。個體A在未來N年內喪失了再選擇的自由度,已沒有其他選擇權并且人力資本所有者A的選擇不具有可逆性。A在企業B中投入時間進行工作,使企業取得經營績效,他一方面以此獲得收入,另一方面向市場進一步傳遞信息讓市場不斷地調整對他的評價。在t=T時刻,我們有:
為討論方便,不妨設f5(t)=e- (T-t); 并且忽略工作績效同時間之間的關系,取A在t=T以前所有工作時間績效的均值ET及方差σT(這同實際情況是有差異的。實際上,任何人力資本所有者個體的能力同時間是有很大的相關性的。一般認為,能力是時間的累積函數)。
λT是現在市場對A的評價。很明顯,這里的ET及σT是人力資本所有者個體A在T時刻前所有時間工作績效的均值和方差。這里應注意,這個ET及σT對于在T時刻是已經客觀存在并且市場能夠知道。
設想從T開始過了N年(這意味著A和B 執行并完成了該合同)。我們考慮在t=(T+N)時刻,市場對人力資本所有者A的評價λ(T+N)。λ(T+N)同樣是根據A以前的經營績效進行的(注意:這里的以前是在t=(T+N)時刻前的所有時間)。
于是,我們有了(10)式:
所以,在t=T時刻,未來在t=(T+N)時的市場評價λ(T+N) 是由A在未來N年內的工作績效所形成的評價λ2 和在過去的T年內的工作績效所形成的評價λ1這兩部分組成,即:
λ(T+N)= λ1+λ2 (12)
但是在企業的實際經營中會受到各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人力資本所有者的工作成就不僅取決于其本人的情況,而且還受到許多其他其無法控制外部條件的影響。即相同的企業、相同的人、其工作努力程度相同,如外部條件不一樣,則若干時間后工作成就很難完全一致的。有時,即使相差一點,也會導致將來實際的工作成就大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企業的經營成績受到超越企業本身及個體a控制權范圍的其他隨機干擾因素(ε)干擾[2]。因此,企業的經營績效具有不確定性,EN 和σN 會發生波動,λ2也會發生波動,即λ(T+N)具有不確定性:A獲得的市場評價λ(T+N) 同企業B在N年的經營績效有很大的關系,業績好,則市場對人力資本所有者A的評價就上升,A的價值就提高;反之,則其價值下降(因為N在這里是確定的)。
所以,這種不確定性導致了人力資本所有者在t=T同企業簽訂合同時會面臨著λ(T+N)具有波動的風險。我們將這種風險稱為人力資本風險。不言而喻的是,這種風險的存在是因為人力資本所有者將要在某一特定企業投入N年時間造成的,我們將這種風險稱為以時間為承擔者的風險。這種風險是人力資本使所有者所無法控制的;而且由于時間的不可逆性,人們的選擇又不具有可逆性,個體的時間又是有限的。從這個意義上,本文認為這種風險比用物質資本所承擔的風險更具有完全的抵押性。
三、模型的應用
不妨令:β=λ2/(λ1+λ2),0≤β≤1(13)
將β稱為 A在未來N年內的工作績效對于在t=(T+N)時市場對人力資本所有者A的評價λ(T+N)的影響因子。β越大,A在未來N年內的工作績效對于市場對人力資本所有者A的評價λ(T+N)越大;反過來,β越小,A在未來N年內的工作績效對于市場對人力資本所有者A的評價λ(T+N) 越小。極端的情況是,當β=1時,市場對A的評價完全取決于A在企業B的工作情況;β=0,A在企業B的工作情況對市場對A的評價不起任何作用,市場的評價僅僅取決于λ1。
由(12)式可得到:
λ1= f4(ET,σT)[e-N- e- (T+N)], λ2= f4(EN ,σN)(1- e-N) (14)
(〆λ1/〆N)= -f4(ET ,σT)[e-N- e-(T+N)]<0 ,λ1是N的減函數(15)
( 〆λ1/〆T)= f4(ET ,σT) e-(T+N)]>0 ,λ1是T的增函數(16)
( 〆λ2/〆N)= f4(EN ,σN)e-N >0 ,λ2是N的增函數(17)
( 〆λ2/〆T)=0 ,λ2同T之間無關系(18)
而且,由(6)式、(15)式、(16)式(17)式、(18)式得:
(〆λ2/〆σN)<0,(〆λ2/〆EN )>0 (19)
(〆β/〆N)>0(20)
(〆β/〆T)<0 (21)
所以,β是n的增函數,是T的減函數。我們得到:對于人力資本所有者來說,同企業簽訂勞務合同時其所承擔的風險是隨著簽約時間的增加而上升。因此,對于剛剛參加工作的人來說,他可能更偏好于同企業簽訂時間短的合同,這樣他所承擔的風險會小一些,因為他的工作時間較短。在一家企業中工作時間如較長,β會很大,接近于1。這個企業的績效對于他的影響較大。當該人在結束該合同時候,市場對他作出的評價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該企業的經營績效,他由此所承擔的風險會很大。而且,由于時間的不可逆性,這隱含著他不會再擁有他在該企業工作的時間了,而其工作的時間又是非常有限的。這意味著他沒必要在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情況下在一個企業中投入太多的時間,投入時間越長,風險就越大。因此,理性的選擇是簽時間短的合同以有利于市場對自己作出客觀的評價。因為簽時間短的合同隱含了可以使自己在有限的工作時間內能保持一定的流動性,從而有可能在多家不同的企業工作使自己能有更多的機會充分顯示自己的能力以得到正確的市場評價。例如張再生(2000)發現流動人才中以青年人為主的特點是非常明顯的[3]。
由于λT是基于過去作出的,是無法反映B在未來N年的經營狀況,也無法反映A在企業B中N年的工作情況。而A獲得工作的概率和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以前所決定的。可實際上,企業的經營是不確定的,經營狀況有好有壞,因此,A得到的收入同其實際的工作狀況有可能并不相符。因此,許多企業實行分享制、股票期權等制度以激勵員工努力工作使企業能有好的經營業績,這樣使他們不僅能享受到由于企業績效Y上升而使其未來收入增加的間接好處,而且能同時享受到所在企業績效Y上升的直接好處。因此,對于那些認為自己能力還沒被市場認可、還有潛力的人會更喜歡分享制、股票期權等這種制度。如米蘭(Mehran 1995)發現,年紀大的CEO偏好現金收入,年紀輕的CEO則偏好股權收入[4]。
另外,由 (21)式:(〆β/〆T)<0 , 可以得到:市場對人力資本所有者的約束同工作年限成反比。工作年限越少的人,受到的市場約束越大。
四、結 語
本文將時間的特性引入到對人力資本所有者行為的分析框架中,以便能內生地或邏輯一致地解釋人力資本所有者的行為。借助這一框架,我們通過建立一個簡單的模型說明了人力資本所有者以什么承擔風險的問題。我們發現,人力資本所有者是以其投入到企業中的時間作為其風險的承擔者。對于人力資本所有者來說,同企業簽訂勞務合同時其所承擔的風險是隨著簽約時間的增加而上升;市場對人力資本所有者的約束同工作年限成反比。很顯然,我們的分析并不排斥物質資本對企業風險的承擔。
本文的分析問答了一個基本的問題:人力資本所有者是以什么來承擔企業的風險。本文的政策含義是人力資本所有者可以享有部分企業剩余索取權,這從理論上肯定了現在許多企業實行的所謂分享制、股票期權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方竹蘭.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企業所有權是一個趨勢 [J].經濟研究,1997,(6):77-82.
[2]王滿倉, 衛玲. 超產權理論與國有企業改革[J].經濟學動態,1999,(9):20-25.
[3]張再生.人力流動態勢及影響因素分析[J].人口學刊, 2000,(1):40-45.
[4]Mehran.Executive Compensation structure,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8): 11-118 .
A Study of the Model and its Use of Risk Acceptance by Human Capital Owners
Bin Jianche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Nanchang 310033,China)
Abstract: Through establishing a model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this paper explains why time is risk-takers of human capital owners, that is, human capital owners take risks through putting their time into businesses. The paper answers a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how human capital owners undertake business risks. A policy can be implied that human capital owners should share the right of enterprises surplus, which theoretically justifies the sharing and stock options system practiced by many enterprises.
Key words: time; human capital owners; risk
(責任編輯:張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