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糟來制作食物是中國傳統(tǒng)食物的特色制法之一,也可以說是酒文化的一種延伸。
糟是以糟鹵為主要調味料,將原料腌、浸、漬成菜的烹調方法。多用于動物性原料和蛋類,也可以用于豆制品和少數(shù)蔬菜。咸菜的特點是糟香濃郁,醪香,散發(fā)出令人愉悅的氣味,即使不喜歡飲酒的人也會引起食欲。因而,各地菜肴中,出現(xiàn)了許多受人青睞的糟菜,烹飪法中有了專門的糟法(如糟腌、糟淹、糟醉),也是因為有了糟類調料而出現(xiàn)了熗糟、糟煨、糟灶、糟爆、糟熘、糟炸、糟煎、糟媚、糟燒、糟蒸等十來種糟烹方法。
用糟制作食物。始見于北魏《齊民要術》的“糟肉法”。其后,《清異錄》上有“煬帝幸江都,吳中貢糟蟹”之記載。該書還記有五代孟蜀時食用“糟姜”主事。南宋之際,市食已有糟鮑魚、糟羊蹄、糟蟹、糟豬頭肉、糟黃菜、糟瓜南等。元明清時期,出現(xiàn)了制三黃糟、陳糟、甜糟、香糟、糟油、陳糟油、糟餅等。糟制食品,除原有品種外還有糟腐乳、糟蘿卜、糟魚、糟蛋、糟鰣魚、糟肚、糟大腸等。在宋代杭州孤山廣元寺就有當時著名的素菜糟燴鞭筍。據(jù)說此菜是蘇東坡在杭州任刺史時傳給寺內和尚的。浙江平湖的平湖糟蛋享譽盛名。它是將蛋殼略有裂痕的鴨蛋插入鋪有特制酒糟的甏中,糟漬4~5個月而成的。漬咸后蛋殼完全脫離或部分脫落,殼內有薄膜包住蛋體,蛋白呈乳白色,為軟嫩膠凍狀,蛋黃呈橘紅色,呈半凝固狀態(tài)。食時不用蒸煮,只用筷子輕輕撥破軟殼即可。質地鮮嫩,糟香味醇厚。糟蛋之法,古已有之。明代宋詡寫的《宋氏養(yǎng)生部》中收錄了制作糟蛋的方法。清代曾懿寫的《中饋錄》也記有制蛋糟法。
現(xiàn)代的糟法很多,主要分為熟糟、生糟兩類。熟糟是將原料熟處理后糟制。一般取用整只雞、鴨、鴿等,或取雞爪、豬爪、豬肚、豬舌等,經(jīng)過煮熟成半成品后,整料分割成較大的塊,浸沒在糟鹵內,使之入味。糟鹵配方各異,各顯特色,基本配料為香糟、紅糟、料酒、食鹽、白糖、蔥姜等;有的再添加花椒、八角、茴香、小茴香、桂皮、桂花、陳皮等香料,浸化后瀝凈渣滓,取鹵使用。成品為糟雞、糟鳳爪、糟豬爪等。
生糟是原料未經(jīng)熟處理直接糟制。以浙江、四川等地所制糟蛋最著名。方法是將鴨蛋洗凈晾干,在陶缸底層鋪置一層食鹽、一層香糟,而后鮮蛋分層堆積,一層香糟一層鮮蛋,最后在蛋面上撒一層食鹽,加入料酒,缸口加蓋用紙密封,經(jīng)兩個月后糟成。也有將生料涂上香糟或紅糟等制成,或先將原料切成條、塊。然后加鹽與糖一同拌腌,待入味后再烹調成菜。
制作糟菜的糟類調味料,品質優(yōu)異者數(shù)福建的紅糟、浙江的白糟、山東的魯糟、四川和重慶的醪糟。
福建的紅糟是于釀酒時加入5%的紅曲米制成的。以紅糟為基礎,再行加工制成香糟。其做法是:先將紅糟放置砧板上,去雜質后成泥,蒸熟。沙鍋微火,下花生油、姜末煸香后,放入紅糟泥,下白糖、精鹽、老酒,邊炒邊加花生油。約炒1小時,無酸味即可儲存。用紅糟可烹出福建名菜熗糟五花肉、爆糟排骨、紅糟羊朧、醉糟雞、糟片鴨、煎糟鰻魚、糟汁氽海蚌、淡糟香螺片、淡糟鮮竹蟶等。特別是福州的煎糟鰻魚,其魚肉之細嫩,糟香味之高雅淡香,使人回味無窮。
浙江的白糟用黃酒的酒糟加工而成。當?shù)赜小熬圃悖T物通其味即甘美”之說。用此糟料制作的糟蒸扣肉、糟燴鞭筍、糟河蝦、糟青魚干、糟熘魚片、糟油青魚劃水、糟香蛤蜊羹、糟毛豆、糟香鱸魚等菜,是杭州、紹興等地的名菜。浙江的越雞更為出名,它以蕭山大種雞為料,宰下治凈煮燜后脫骨,斬下頭、頸,拆雞翅、下雞腿、片雞身,用鹽遍擦后放在陶罐中糟制。糟成后的雞肉糟香濃郁,令人心醉。
山東的魯糟以新鮮的即墨黍米黃酒酒糟加入15%~25%炒熟的麥麩和五香粉制成。用這種香糟為調料做成的糟蒸肉、糟煎茭白、糟油口條、糟熘魚片、糟煨鴿蛋等別有一番糟香。口條是山東人對豬舌的俗稱。糟油口條是一道特色菜。制作此菜時,先把豬舌處理凈,加入清湯、鹽、蔥、姜等,用小火煮熟撈出,切片。炒勺中麻油放香糟炸出香味,用潔布濾出糟油,加清湯、紹酒、鹽調勻后放入口條浸泡30分鐘。咀嚼此菜,糟香滿口,舒適夾心。
香糟味型是川菜味型之一。特點是醇香咸鮮而回甜。既用于熱菜也用于冷菜。四川和重慶用醪糟來作調料和配料較為普遍,其中以大竹醪糟為著名。川菜的香糟味調料,以香糟葉或醪糟、川鹽、味精、香油調制而成。因不同菜肴的風味需要,可酌加胡椒粉或花椒、冰糖及姜、蔥。調制時,突出香糟葉或醪糟汁味的醇香。用此法可烹出香糟雞、香糟魚、香糟兔、香糟肉、糟醉蘆筍、糟醉銀杏等。四川的糟香菜肴首推宜賓的敘府糟蛋,它可以直接上桌食用。制作時,將鮮蛋略破,放在用醪糟、紅糖、白酒的混合液中浸泡。制成后,質地軟嫩,色澤醬黃,光潔發(fā)亮。貯存三年以上者,稱陳年糟蛋。美食家熊四智先生曾詳細介紹過陳年糟蛋的食法。食用時,先撕去蛋膜,每個糟蛋上滴三五滴白酒,撒上白糖,攪拌均勻。待蛋、酒、糖融合后,即可用筷子頭蘸少許入口細品,鮮香異常。有人題詩贊曰:“陳年糟蛋生宜賓,佐酒行餐席上珍。少量細咽尤勝絕,拈香入口舌生春。”
各地的糟菜很多。如北京名菜糟熘鴨三白,此菜用熟鴨脯肉;熟鴨掌、生鴨肝及雞鴨湯、香糟酒等熘制而成。特點是“三鴨”呈白色,外罩金黃汁,吃起來鮮中透甜,有濃郁的糟香味。始創(chuàng)于北京全聚德。另一北京名菜為糟煨茭白,此菜以茭白為主料,配以香糟酒,煨制而成,特點是清香鮮脆,糟香四溢,甜中帶咸,極為可口。上海有名小吃叫做糟田螺,是選用中等大小的田螺,以調制過的陳糟為主要調料,烹煮而成。田螺肉鮮嫩勁韌,造鹵香味橫溢,鹵汁醇濃,肉鹵同吃,更加鮮美。
筆者在研究津菜時發(fā)現(xiàn),糟菜在“水西菜”中占有重要分量。水西莊是天津大鹽商查曰乾建造的文化莊園,占地百畝,始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水西莊文化涉及園林藝術、詩酒唱和,館藏典籍、書院教育、刻印出版、地方志研究,特別是飲食文化。當年乾隆皇帝曾四次巡幸水西莊,看到莊上衣食宴飲的奢華,自嘆弗如。水西莊美食以津門河海兩鮮物產,集南北廚藝之精,創(chuàng)造出精美的水西菜,其中就有糟野鴨等糟菜。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原與水西莊查家有舊。曹家獲罪,雪芹年齡小,曾經(jīng)寄居查家避難,曹有一側室就是查家某女。因而,我們可以從《紅樓夢》中的園林、飲食等多種方面看到水西文化的影子。《紅樓夢》描寫的飲食中自然也少不了糟菜出場。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糟菜,諸如糟鵝掌、糟鴨信等。在“劉姥姥進大觀園”中吃到的茄鮝,作者連制法都描寫的很細:“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到了,只要凈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并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干,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說了半天,也是一道糟菜。
現(xiàn)在醉人心房的糟菜已經(jīng)縱貫歷史長河,遍及大江南北,成為各菜系普遍采用的烹飪方法之一。
(下期預告:水西菜、紅樓菜與津菜的淵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