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鐵鍋,是我國烹飪飲食文化的結晶。不久前,聯合國有關組織確認中國的鐵鍋是最理想的炊具,向全世界大力提倡推廣。這不僅因為中國的鐵鍋要比外國的平底鍋具有更多的優越性,無論是煎、炒、炊、蒸、煸、炸都可以,還因為中國的鐵鍋不會有鋁鍋的鋁元素和不銹鋼鍋的鎳、鈦等元素的沾污;更為重要的是,人類輕度缺鐵者在目前仍較為常見,并已成為世界各國重點解決的營養衛生問題,而使用中國的鐵鍋則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提起中國的鐵鍋,要從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說起,我們的祖先在原始社會是“茹毛飲血”的,《札記·禮運》篇說:“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焙髞砣藗儗W會用火熟食,又發展到了有了炊具,之后又隨著我們祖先烹飪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多種用途的陶器鍋子,其中主要有“鼎”,用于煮肉,烹制菜肴的鍋,后來又有了青銅器和鍋、鍪。鼎是青銅器中最大的鍋子,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和五味之寶器也?!?/p>
那么,中國的鐵鍋究竟始于何時?據古書記載,春秋初期,我們的祖先即用美金(青銅)鑄造武器,用惡金(鐵)鑄造農具,可見在那個時期,我國已有了生鐵鑄造了。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銅器上汗有毒,令人發惡瘡內疽”;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銅器盛飲食茶酒,經夜有毒,煎湯飲,損人聲音。”所以,一旦人們發明了鑄鐵技術,用生鐵鑄造鍋子等炊具,就順理成章了。
我國的鍋子經歷了陶罐、銅鼎和鐵鍋的三個階段后,它的造型式樣也一直在不斷變化著。秦漢時,下面三點的炒菜鍋叫“鐺”;形狀似鼎,下面無足的叫“鑊”;邊淺底平的叫“鍪”,平底有環的叫“鉉”。一直到了隋唐,鐵鍋的式樣才基本定型:圓口、淺腹、薄壁、球面、有耳,此后一千多年,鐵鍋一直保持這種造型模樣。保持這種基本造型是有科學道理的,人們從長期的實踐中認識到:球面,能使之受熱均勻,既充分利用火力,又便于翻炒;口大,則便于投料、起鍋;圓邊,擱放平穩;壁薄,傳熱迅速;淺腹,便利觀察;有耳,容易把握。
中國鐵鍋就是憑借著這些優勢,才使它亙延千年而不衰,被聯合國稱為綠色炊具而向全世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