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薺,又名烏芋、鳧茈、勃臍、地栗,廣東一帶稱其為“馬蹄”,北方人一般稱其為荸薺。荸薺是莎草科荸薺屬一種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的根莖,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目前在我國福建、廣東、江蘇、江西、浙江等省都有大面積栽植。每年10~12月,人們挖取其球莖,洗凈,風干或鮮用,也可埋入微濕的細沙中儲藏,放在陰涼處或地下室內,可保存6~10個月。在我國,以廣東、廣西的馬蹄,浙江的大紅袍、銅皮馬蹄和上海川沙的張江荸薺,江西會昌筠門嶺荸薺等,最為有名,特點是個大、皮薄、色深、肉質嫩脆、清甜爽口。
除去荸薺的外皮,里面肉質白嫩,作為水果生食,脆甜多汁,鮮美爽口,與生梨的味道相比毫不遜色。除削皮生食外,荸薺也可煮、炒、燒、煨、炸,各種烹調方式均可加工出美味的菜肴。荸薺經(jīng)常被作為重要的輔料搭配各種素菜和葷菜,葷素皆宜。常見的葷食做法有,荸薺燒肉、荸薺炒蝦仁、荸薺炒肉片、荸薺炒雞丁、荸薺燒鴨和荸薺肉卷。喜愛素食者也可將荸薺制成糖醋荸薺、清炒或涼拌荸薺,別具風味。
將荸薺與肉末共為餡的菜肴口感甚佳,不論是湯食、清燉或煎炸,以荸薺切碎攪拌其中,能使肉餡香脆爽口,又可除去肉類的腥膩。對于煎炸油酥之品,適量摻加荸薺碎片,可使食物油而不膩。蒸煮煨燒的禽畜肉類,伴以荸薺片、粒者,入口清香而余味無窮。
荸薺在我國各地有不同的吃法:廣東人喜歡用馬蹄雪梨燉冰糖,食之既甘甜可口,又可治療唇干舌燥、咽喉疼痛、干咳痰少、大便秘結等癥,是藥食兩用的代表;在陜西則有一款著名素菜“糖醋荸薺”,先把荸薺用沸水焯一下,再放入油鍋稍炸,趁熱澆上糖醋汁,香脆適口,甜酸宜人;北京另有一種做法,將鮮荸薺削皮,搗爛成泥,摻上面粉拌勻,制成圓餅,油炸后起鍋,將開水、白糖和糖玫瑰攪炒成的汁澆在上面即成,食之甜香,并有玫瑰香味,名叫“荸薺玫瑰餅”。荸薺還可以加工成清水馬蹄罐頭、蜜餞等。荸薺可提制出馬蹄粉,潔白晶瑩,爽滑細膩,可與藕粉、菱粉娘美。
荸薺不僅食之可口,而且還有廣泛的藥用價值。祖國醫(yī)學認為,荸薺性寒涼,味甘,入肺、脾、胃經(jīng),有益氣安中,清熱止渴,開胃消食,利咽明目,化濕祛痰的功效。研究發(fā)現(xiàn),荸薺含有粗蛋白、淀粉、纖維素等,能促進大腸蠕動,利腸通便;荸薺質嫩多汁,可生津止渴,對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荸薺水煎液能利尿排淋,可作為尿道感染患者的食療佳品;荸薺甘寒,能清肺熱,又富含黏液質,有生津潤肺化痰作用,故能清化痰熱,治療肺熱咳嗽、咳吐黃黏濃痰等癥;荸薺含有一種抗菌成分——荸薺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有抑菌作用,并能抑制流感病毒;荸薺是寒性食物,食用荸薺既能清熱生津,又可以補充營養(yǎng),發(fā)燒口渴的患者可以多吃一些;此外荸薺對秋燥咳嗽、咽喉不適、口干欲飲等癥甚效,為秋、冬季食養(yǎng)佳品。
紹興民間將荸薺與甘蔗共煮,視為清火解毒良藥,適用于咽干喉痛、消化不良、大便燥結等癥。孕婦常吃荸薺。可以防治妊娠水腫,妊娠期間并發(fā)的急、慢性腎炎,妊娠合并肝炎等疾患。還有研究表明,常吃荸薺可以預防鉛中毒,從事冶煉、鑄造、印刷等工作的工人,常食有益。
小提示
1 荸薺不宜多食
荸薺甘寒性滑,不易消化,如果一次食用過多,容易腹脹。脾胃虛寒、消化功能較差者以及小兒、老人不宜多食。
2 荸薺最好熟食
荸薺雖有很好的食用和藥用價值,但因其生長于水田中,易感染水田中常見的寄生蟲,未經(jīng)洗凈,生食易感染姜片蟲病,故以熟食為宜。若必須生食時,應充分浸泡后刷干凈,以沸水燙過,削皮再吃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