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人不識寧高寧?
有很多人不認識。作為一個大國企的領軍人物,寧高寧一直處于幕后,人們知道王石,但不知道他是寧高寧領導的華潤集團旗下一個房地產集團的職業經理人。或者還有不少人知道華潤,但這些人中也有很多不知道寧高寧。
寧高寧從哪里來?他有什么背景?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是帶著這樣的期許,來翻開這本書的。
關于寧高寧,他在書里只是很簡略地提了幾筆履歷而沒有全面地展開。事實上,這本書是一本關于企業方法的書。而重點則放在作為一個卓越的國企領導,寧高寧以一個空降兵身份被派往中糧集團之后領導中糧轉型這一個方面。
本書對于寧高寧的描述,委實太少。以至于基本沒有給我們提供關于寧高寧的判斷。從書里描述的這個企業家的方法來看,寧高寧無疑是一個非常成熟的企業運作者。遺憾的是本書只向我們提供了方法和實施的過程,卻沒有提供原理和實施的效果。
但事實上,作為一個長期的企業觀察者,我是從本書中得到很多收益的。作者在本書之中提供了很多大型企業的管理方法——雖然還不夠詳盡。同樣也提供了寧高寧對中糧所屬的一系列產業的看法,這可能會對糧食這個大產業的從業者提供很好的參考作用。從本書中,我們可以片斷地看出,一個戰略管理型企業家是怎樣運作企業,怎樣調動他的部屬的。
作者韋三水看來致力于國企研究,他自稱是新國企概念的提出者,這多少讓我抱有敬意,對于國企,我得承認我多少抱有一些漠然。對于老式國企我太了解,以至于我認為他們很難有大的發展,甚至其中有很大一批將因產權問題而面臨退出舞臺的可能。但事實上,在以混合經濟體制的中國,國企肯定將會有一個可以接受的比例存在于經濟體中。在這個轉型期大國里,政府還是要掌握國家經濟的命脈——這不僅意味著它要通過金融手段調節,也要通過實現控股權的大型國企的一些企業行為進行調節。因此提高國企的效率、組織活力和社會聲望,同樣是中國經濟運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命題。
新國企的概念在被提出之后,確實引起了政府的反應。大批的國企,正在這個口號下,向中糧、海爾這樣由企業家領導著的國企學習。但學習的結果如何,現在卻不得而知。在激勵體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國企的領導人可以說都是一批抱殘守缺的人,他們多少有些令人感動,因為他們更多地是為事業而不是為收入在工作。但從另一方面看,這種制度上的缺失也造成了一系列畸形,以至于國企領導人的年收入無法達到均衡,像寧高寧和王石這樣的國企領導人薪酬過高是一個事實,據媒體稱他們的工資高達數千萬人民幣,而這客觀上也在損害國企的競爭力。
中糧的企業方法,應該說只適用于大企業,或者是超大型企業。寧高寧這個在自由經濟體——香港成長起來的內地企業家有著相當的特殊性。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在華潤這個地處香港的公司可行的方法,在中糧這個內地公司都不一定適用。因為中國大陸的情況相當特殊,在內地人脈關系遠大于企業業績。寧高寧掌控中糧的程度,要取決于博弈——作為一個央企,中央政府是支持這個企業家,還是中糧的那些已經有著很高級別的經理人們,是寧高寧在這場博弈中能否勝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