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輪互聯網浪潮中的大英雄,在如今的新一輪互聯網大潮中,低調地耕耘著自己的小事業,王志東自稱在享受著“和諧創業”的樂趣
我現在的狀態就是國家一直提的“和諧”。事業、家庭、工作,包括自己的心情、狀態各方面相對比較和諧一些。去年正好是40歲,進入40了就有些“不惑”嘛。其實可能真正事業上的不惑我提早10年已經達到了,但是現在更側重“和諧”的這種狀態。
從王均瑤開始,每年都會有一兩個企業家英年早逝典型,所以我覺得,事業很重要,但并不是全部,只注重事業,但最后身體垮了,家庭沒了,最后你事業還是受影響。所以你要想事業好的話,你一定要讓各方面都和諧調動起來。
我的這些朋友以前在一起都是談工作啊,現在呢,談養生的、談玩兒的、談文化的、收藏的都特別多。我覺得不同的圈子主題不一樣,應該多參加一些。其實圈子的概念跟我們一直倡導的Google概念是完全一致的,你看我的名片里面都叫酋長,我們部落的概念就是把我們平時的圈子的概念引入到網上,利用網絡這種工具更好地維持、延續這樣一種圈子的文化。
我對現在自己的事業還是滿意的。從事業上來看,我前面已經做成過兩件事了,做成兩件其實就可以鳴金收兵了——一個四通利方,還有一個是新浪網,從各方面的回報來看,也算是蠻轟轟烈烈的了。現在我在做第三件事,本身還處于一個創業階段,但是很快就會進入某個拐點了。
也許哪天我到一定年齡了,我就該去做第四件事了,也許是投資,也許是教書,什么都有可能。我想每個階段還是去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情。
外界其實對我有很多自作多情的誤解。

第一大誤解就是外界認為我從新浪出來一直在“療傷”。其實,我在新浪的時候沒有辦公室,我走的那個時候大概六七百人吧,但實際上你真正打交道廣的人,也就是十幾個人,你認識的人也就是四五十人吧,很多人你只能看他的標牌才認識,所以大和小我認為沒什么太大區別。
在新浪的時候我都三位一體了,一般都知道我是小股,我花了80%-90%的時間在關系的維護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你說大有大的苦,“一個大餅里的一小塊和一個小餅里的一大塊,那還不是一樣的?”
第二大誤解就是說我是“技術天才”。我也受之有愧,因為我寫商業程序只寫了五年,說我是銷售員出身也許更準確。因為我在中關村的時候絕對是站柜臺的,直接談客戶的——也就是賣電腦,但是我賣的電腦是帶上軟件,帶上服務——別人都是拼貨源,所以同樣一臺機器,我掙錢掙得比別人多,因為我是幫用戶解決了問題,所以我是銷售出身。后來讓王選招安(因為王志東偶然間破解了王選團隊的加密軟件)之后,那才算是混進職業隊伍里來了。我真正做軟件開發職業也就那5年,就是1989到1994年,所以“技術天才”我受之有愧。我這一路下來技術已經不是主要的了。
第三個誤解是很多人到今天都一直認為我是海歸,如果是的話,我也是“海淀”的“海”。也有很多人認為我是清華的,因為他認為好像北大的做工程的少。
還一直有人認為我是金庸迷,感覺好像讀過好幾遍似的,其實金庸的書我都沒讀齊。但是我讀過的基本印象都很深刻,都相當有體會,但是我真的不是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