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創新,要么創造財富,要么賦予現在的資源更大的創造財富的潛力。
現在的美國人,比任何時候都更懷念上世紀90年代的美好生活:經濟連續103個月高增長,人均收入達到接近4萬美元歷史高點,失業率幾乎低至充分就業的水平,通膨率降到3%以內,一系列新的記錄在美國經濟史上誕生。這讓一些經濟學家大跌眼鏡,因為此前很多人都預測90年代將是日本經濟的天下,可事實上日本經濟停滯不前。
后來,這個階段被界定為美國“新經濟”騰飛的年代。2000年,美國經濟分析局報告認為,除了政府的經濟政策調控因素,新經濟的發展得益于80年代開始起步的、集中在信息和通信領域的企業創新,而其中的一個主要推動力就是民間資本的投資潮。
縱觀由清科集團推出的“2008中國最具投資價值企業50強”榜單以及更廣泛的候選企業,深入考察他們的創業之路,我們也看到了這一批步入新經濟時代的“適者”所體現出來的一些共有的特質。
資本壯膽,穿越“達爾文之海”
“膽子更大了,畢竟資本改善了你的條件。”碧水源負責融資事務的副總裁何愿平的一句話,堪稱是對資本扶持作用最直白、最真切的感受。碧水源創始人文劍平直言,公司的現金流非常好,并不缺錢。但外部資本的介入讓碧水源制定了更大的戰略目標,內部管理也逐步走向規范化。
資本也扮演了推動企業技術革新的重要角色。那微微電子在獲得500萬美元首輪投資以后,在2008年研發出了新一代高性能GPS基帶芯片“浦江一號”,在國內率先采用先進的低功耗CMOS0.13微米制程工藝,擁有國際上功能最為強勁的GPS引擎。在斯坦福大學拿下航空航天工程博士學位,并在國際知名商用GPS公司有過10多年工作經歷的創始人秦新華認為,正是由于有資金的支持,公司才能研發出近20項國際領先的專利技術。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不難看出,風險資本對行業發展的巨大推動。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指出,歐洲大陸在高科技行業落后于美國,主要原因并不是在科技本身落后,而是在對企業的資本投資方面。
美國80年代的投資熱催生了90年代的新經濟騰飛。而在最近幾年的“最具投資價值企業50強”榜單上,這些中國創業企業的代表與資本的接觸也折射出中國投資市場的熱度。根據統計,在榜單公布以后,2006年50強企業有16家再度成功融資,2007年有19家也第二次成功融資。
清科集團的研究顯示,2008年一季度,中國創業投資市場的投資金額比去年增長125%,投資數量增長73%,達到了116家企業。而基金募集金額的增長趨勢更明顯,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536%,達到22.64億美元。單單今年5月份,就有6支新生的可投資于中國大陸地區的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VC/PE)基金設立,規模總計高達84.32億美元。
從競爭進化到合作進化,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早就滲入商業社會的方方面面。有長遠眼光的資本和具有投資價值的企業進行合作,才能共同穿越商業“達爾文之海”,實現更大的商業價值。
創新,才能進化
穿越“達爾文之海”的本質體現就是創新。不過對于創新,一向有很多的誤解,似乎只有那些顛覆性的創新,才構成了公司和商業不斷演進的歷史。然而,實際上企業的發展和更高級的進化并不僅僅寄希望于天才和奇跡,模式、技術、管理等各個層面的創新都可以推動企業不斷進化,成為市場優勝者。
“通過創新,要么創造財富,要么賦予現在的資源更大的創造財富的潛力。”德魯克的話在今年的50強中得到了形象的體現。
幫助別人省錢也能創造財富。為了使企業不再受到差旅假發票的困擾,林東有了創立網絡平臺進行管理的想法,而在集中采購的情況下,這種模式繼而為企業帶來差旅成本的大幅度節省。提供能源合同管理的佩爾優無疑也是一種“節流”的省錢,接受其節能服務的很多客戶,每年都能節省下百萬元數量級的費用。在網上銷售3C產品的京東商城則明顯具有成本優勢,便能給消費者帶來切實的好處。
“省錢”思維是一種依托新技術革新的模式創新。但不管是暢翔網、佩爾優還是京東商城,它們的發展都依托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基礎上。互聯網在很多行業的滲透和應用使得其早已脫離了幾年前純粹的概念,成為有效的賺錢工具。
在經過爆發、泡沫化、復蘇的完整周期后,中國的創業者們對互聯網的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刻。51.com的龐升東創業10余次,在幾乎嘗試過所有的互聯網項目后,龐升東最后選定耕耘網絡交友社區,定位為“相互溝通、相互分享”的網絡家園,從需求理論出發進行定位分析的他顯然抓住了網絡時代人們需要被認可的需求。
手中乾坤的創業團隊則從移動互聯網中嘗到了甜頭,他們早在2002年就看到了其中的巨大用戶需求,當還鮮少有人使用彩屏手機時,就投入手機游戲的開發。目前,手中乾坤已經開發出了70多款游戲,累計付費用戶超過2,000萬,活躍付費達到了200多萬,每個月的銷售額都突破了千萬元。
傳統行業同樣因創新而煥發出活力。人民幣不斷升值,用人成本上升,國際產業轉移,很多傳統企業正為此而叫苦,江浙和廣東的些傳統企業也以搬遷來應對成本危機,但總部位于廣東汕頭的潮宏基卻“處亂不驚”。作為一家黃金和珠寶加工及零售企業,潮宏基在近年來保持了平均超過40%的增長率。其創始人廖創賓就在管理上不斷創新,打破了很多行業陳規,取得突破性發展,值得人們深思。
“中國要崛起,必須要做企業”
“重要的是,不是誰發明了游戲,而是誰在玩這個游戲”,有一位很著名的美國籃球教練這樣表達籃球和籃球運動員之間的關系。說到創業,何嘗不是如此?可是,很多時候,人們只是看到企業的光鮮或者衰敗,而沒有注視到企業家們的內心。
“企業不是人做的,最好不要去做企業。但是中國要崛起,必須要做企業。”當經歷過一場巨大的企業危機以后,林東還是堅持要把自己的綠盛集團做成行業領頭者。從政府部門下海的何愿平體會也極為深刻,“以前當爺爺,現在當孫子”,雖然忙得連周末都被占據,很多時候還面臨著不信任,但他和曾為科技部副司長的碧水源創始人文劍平都認為很享受創業, “我覺得現在挺好”。
“希望能夠看一些中國企業的價值取向,包括社會責任,要看這個企業給社會帶來什么。”這些企業家們所表現出來的追求,和根植于基因中的實現價值的創業豪情,應該會讓北極光創投創始合伙人鄧鋒不后悔自己的選擇。同樣欣慰的應該還有軟銀賽富合伙人羊東,他在今年的50強評選啟動儀式上,表達了這樣的期待,“做投資其實并不是需要我們來創造出什么,只要我們能夠恢復一些中國優秀的商業傳統就好”。
優秀的商業傳統從來都是大國崛起的重要因子。今天荷蘭的成年人經常向孩子們重復這樣一句話:“荷蘭之所以還是荷蘭,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照顧好了自己的生意。”我們不難想象,面積很小的荷蘭能成為16世紀的超級大國,商業在其中起到的力量。無疑,今年榜單上的這些企業家們,給我們傳遞了同樣的信念:企業倒了可以再建起來,優秀的商業傳統卻永遠不會坍塌。
總結歷史,還是無法預測未來。但是歷史能告訴我們經驗,讓我們相信并期待,更多的中國優秀企業和企業家們將成為21世紀商業叢林里最強悍的“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