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市場很大但很分散,幾乎全是小企業,元培翻譯以大視野突破了發展局限。
“中國的翻譯市場就像是小孩子在玩游戲。”北京元培世紀翻譯有限公司(下稱“元培翻譯”)總裁蔣小林曾多次這樣比喻。他說,中國的每家翻譯企業都是七、八歲的孩子,力量都不大,玩的游戲還沒有任何規則。蔣小林承認元培翻譯也是其中一個孩子,只是長得比別人快一些而已。在他眼里,等到公司建立起5萬人的專業翻譯團隊、真正成為全球知名語言服務提供商時,才算長大成人。
據中國翻譯協會的統計,2007年中國翻譯市場規模已達300億元,遺憾的是“市場大,公司小”,格局極為分散,生存著大量作坊式的小企業。怎樣才能從眾多“小孩子”中脫穎而出?蔣小林曾苦思良策。
三年閉門探索
很多人都認為,翻譯行業門檻很低,創業者不需要太多資本,再找來幾個翻譯者就可以接單子做生意了。此外,由于現在中國90%的翻譯服務都由兼職人員提供,所以在合適的時間、找到合適的人、提供合適的服務,這三者的匹配率很低,整個市場的服務很難形成統一標準,也沒法進行質量控制,規模化發展則難上加難。
在原北大元培教育培訓機構的基礎上,蔣小林于2005年重新注冊了元培翻譯,便決心要在沒有統一標準、沒有質量保證承諾的中國翻譯市場建立自己的經營體系,讓自己的企業有規則可循,有標準可依。2005年~2007年,元培翻譯沒有參加過任何一項翻譯行業活動,連中國翻譯協會組織的會議也從未參加,而是躲在角落里潛心研究,探索企業發展的最佳模式。蔣小林說:“我們沒有可以借鑒的模式,只有自己研究摸索。”三年間,元培翻譯制定并實行了嚴格的“24工作流程”制度等質量控制體系。
不同于大多數翻譯公司下單、翻譯、譯審、交稿、付費的簡單服務流程,元培翻譯將整個服務分為24個環節,從接單到完工,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標準,都有專門的員工負責。例如,翻譯人員完成翻譯后,按照流程就會進入專業審稿工序,該工序負責人專門審核譯文中專業術語的使用是否正確,而語法的正誤、譯文的通順與否就會交給下一道語言審稿的負責人來完成。24項工序中的每一道都很關鍵,標準也很高,因此員工都很努力,工作效率不斷提高,譯文也達到了更高質量。基于此,元培翻譯才在國內第一個大膽提出了“有錯誤不收費用”的質量承諾。
“280管理原則”也是元培翻譯韜光養晦三年中找到的發展思路。所謂“280”就是20%的翻譯服務來自兼職人員,而80%由公司全職人員來提供,這個比例是元培翻譯在提供服務人員數量和業務波動之間找到的平衡,可以最大化地避免勞動力閑置問題的出現。
在蔣小林看來,如何控制這種平衡正是翻譯行業最突出的瓶頸:企業沒有客戶時不能雇用太多的全職人員,而沒有足夠的全職人員又很難吸引到大客戶。很多翻譯公司找不到合理的平衡點,惟一處理的方式就是雇用兼職員工來解決問題,這樣一來質量無法保證,標準不統一,服務不能系統化。
借力奧運會
經過了腳踏實地的三年準備后,按照蔣小林的規劃,元培翻譯要進入全速發展期了,首要任務就是打響品牌。蔣小林解釋道,翻譯就如同賣盒飯,全國有很多人都要吃盒飯,如果跑遍全國各地、爬上每個寫字樓去推銷盒飯的話,成本太高,耗時太長,效果也不見得好。但是把盒飯的味道做好,品牌打響,讓每個寫字樓、每家企業主動來預定盒飯的話,生意就好做了。元培翻譯就抓住了北京奧運會這個千載難逢、卻又可以一炮打響的契機。
“我們去參加奧運會就是想打造一個被全球認識和認可的品牌。”2006年與北京奧組委正式簽約成為北京奧運會筆譯、口譯服務供應商后,蔣小林很明確地表達了其目的。奧運會本身就是一個大項目,語言服務工作量之大、要求之高都是別的項目無法相比的,元培翻譯請來了悉尼奧運會運營專家、東京奧運會組合字語言服務的專家進行交流,學習其經驗,最終提出了保證至少提供56種語言服務的承諾。
元培翻譯一直強調品質是品牌的保證,只有好的品質才可以讓品牌更加閃亮。“只要我們給奧運會提供的服務是優質的,就會很容易得到別人的關注,這甚至要比在央視打廣告好多了。”蔣小林直言不諱。
奧運會這個契機也讓元培翻譯網羅到了很多人才,畢竟,翻譯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在因為奧運會項目啟動了全球招聘計劃后,很多海外留學人員、專業外語學院的優秀畢業生都加入了元培翻譯,目前已組成了一支超過1,500人的翻譯隊伍,其中大部分在奧運會后仍會繼續留下來。
作為奧運會大預演的“好運北京”測試賽已結束,元培翻譯的語言服務也得到了檢驗,國際奧委會給出了“比之前的語言服務要好得多”的評價。元培翻譯本身也通過測試賽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蔣小林給自己的團隊和服務打了80分,“現在這么大的項目都接下來了,以后的小會議、小項目就更不在話下。
國際化“野心”
對于元培翻譯來說,服務奧運會是品牌經營策略,而選擇2010年上海世博會卻是市場競爭策略。今年3月,元培翻譯成為上海世博會筆譯和口譯服務項目贊助候選單位。“奧運會的帽子已經夠亮了,但是我們仍然要去做世博會項目,因為我們不想讓競爭對手也帶上同我們一樣光亮的帽子。”蔣小林很干脆的表示,世博會后元培翻譯將會尋求國際拓展。
“我們的對手不在國內。”但由于國外語言外包服務的歷史比中國長久,不乏年營收幾億美元甚至二、三十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同實力如此強悍的公司去競爭,元培翻譯的力量還略顯微薄。但蔣小林認為,翻譯行業是勞動力密集型的,中國得天獨厚的勞動力可以成為決戰武器,如果能保證同樣的質量,價格差異就很關鍵。蔣小林相信,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至少在近二、三十年不會消失,因此元培翻譯完全可以靠低成本的勞動力同國外企業競爭。
尋求外部投資就是蔣小林國際化的關鍵一環。5月中,元培翻譯獲得經緯創投中國基金(Matrix China)1,500萬美元的投資。蔣小林表示,“經緯創投帶來的更多是國際化的價值。”因為元培翻譯并不缺少資金,缺少的是國際經驗,而經緯創投作為國際知名投資商,有非常豐富的國際經驗,會幫助元培翻譯少走很多彎路。
對蔣小林本人來說,外部投資進入則是一種動力,時時刻刻鞭策他要努力工作,賺更多的錢。作為公司董事會中惟一負責公司經營事務的董事,蔣小林說,企業最怕的就是惰性。時刻關注利益最大化的投資人則將給以有效監督。
在原有的話言服務供應商的定位之外,蔣小林最近又提出了全球企業信息和情報供應商這個全新定位。之前跨國企業的信息搜集工作通常都由企業自身來完成,但隨著市場的拓寬,企業越加不會雇傭各個語種的員工來進行這項工作,成本太高不說,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也會受到限制,彌補這種遺憾的惟一方式就是外包給專門經營語言服務的公司。蔣小林看準了這個市場,并已經開始扮演“企業情報員”的角色。目前,加上承接的在華設立中國總部的跨國公司的業務,元培翻譯的海外業務已經占到了總業務量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