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不是很認同“金融發展戰略要大發展、重金融”的說法。實體經濟很重要,應該把真正的福利、需求放在第一位。看電影、聽音樂會要比炒股票、搓麻將舒服一些。
有人說,美國這次所謂的“金融危機”是1929年金融危機之后最嚴重、也是影響最大的一次危機,而我個人認為,雖然這次危機很嚴重,影響很大,但是還沒有嚴重到不得了的程度,當下對次貸危機影響的嚴重程度似乎夸大了。
雷曼兄弟公司倒閉,美國華爾街出現危機,這些實際影響的是金融領域本身,而對美國實體經濟以及整體實體經濟的影響并沒有那么大。
之所以說夸大了次貸危機的影響,主要是從兩方面來說的。一方面是對華爾街自身影響的夸大,華爾街把這個事情看重了,超過了實際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對全球金融業影響的夸大,而我們可以說是目前將影響夸大最嚴重的。
如果我們近期關注美國破產倒閉的金融機構,那么可以發現,此次破產倒閉的都是規模較大的“百年老店”,它們一旦倒閉,影響必然很大,也必將引起廣泛關注。但是,這些金融機構的破產倒閉,并不能說是實際意義上的破產倒閉,我認為,這只是一個重組的概念。
舉個美國銀行收購關林的例子來說,當時美林在市場上的股價僅17美元,但最終美國銀行卻以每股29美元的價格對其實施收購。為什么美國銀行要這樣做呢?因為其中有很大的價值匹配戰略在里面。往來的資金,暫時流動性成問題,對企業公司而言都比較麻煩,但不至是說這個錢就沒有了。所以這是個重組的概念,并不是破產就啥也沒有了。應該說,“金融危機”這個詞、這個事件,我認為在中國的整個教育中,在我們讀的書當中,包括我們當學生期間,被夸大了。
金融危機本身是自我調整的方法,并不是災難性的。譬如1929年大危機,不過是從1925年、1926年,特別是1927、1928年股價漲的保障,在1929年底的時候,忽然連續跌了大半年,又跌回了原來的水平。在這個危機中最嚴重的問題不是股市的大跌,1929年大危機最嚴重的是失業,也就是說,金融危機里面并沒有大了不起的事情,而是大量的工廠失業,帶來很大的危機。
當然,此次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給我們未來的經濟發展敲了一次警鐘,對美國未來經濟發展也敲了一次警鐘。現在的金融,已經演變成一幫人在自己炒作,意思就是美國的市場已經很發達了,投資消費已經到了一個很發達的社會層面。它不再搞社會實業,熱衷于在資本的層面虛擬的做。那么,它一定存在危機,但沒什么損害,也不會有更大的問題。
美國市場現在已經很發達了,投資消費水平也很高。美國發展到今天出現金融危機,可以說是美國社會調整的一個過程,它像發高燒一樣,還不能說美國社會現在整個就不行了。這還不是拐點,美國還是很強大的“經濟”。
我個人不是很認同“金融發展戰略要大發展、重金融”的說法。在我看來,金融從當初不完全被重視,被看得一塌糊涂,現在的作用已經被高估了。金融是一個核心,作用很大。但仍然應該是實體經濟在先,還是應該把實體經濟,真正的福利,真正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看看電影、看場音樂會要比炒股票、搓麻將要好一些吧?所以重視金融輕其他,我不贊成。
另外,經濟增長還有兩個概念,就是保增長還是保物價。中國的經濟增長我完全有信心,10年、20年都沒有任何問題,為什么?因為中國窮,房子不夠住、吃的不夠好、用的不夠好、交通不夠好,當然應該發展,發展是必然的。包括地鐵,奧運會之后還會建,所以投資會大量的上升。
實際上,目前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失業,一定要控制好失業問題,二是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