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考察中美貿易中匯率與進出口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是否滿足馬歇爾-勒那條件。
[關鍵詞] 中美貿易 馬歇爾-勒那條件
一、引言
長期以來美國巨額的對華貿易赤字,讓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人民幣幣值被低估。從2002年年底開始,美、日等國紛紛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以期減少貿易逆差。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超過15%。但是,據美國商務部統計,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仍在擴大,但增速放緩。那么,美中貿易逆差是否是由人民幣匯率所引起?本文主要在“彈性分析法”及“不完全替代模型”的框架下,運用協整來檢驗中美貿易是否滿足馬歇爾-勒那條件。
二、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術界已經對馬歇爾-勒納條件做了大量的實證研究,但由于存在樣本選取、模型設定及計量方法選擇的不同,得到的結果不盡相同。下表總結了國內相關文獻的研究結果:
國內外大部分學者主要進行總量彈性分析,也有人進行雙邊彈性分析,但專門研究中美貿易彈性的人較少。而且,前人主要運用年度數據進行研究,并不能及時反應匯率變化對進出口的影響。鑒于以上原因,本文主要運用1997年至2007年的月度數據對中美貿易彈性進行分析。
三、模型和方法
1.模型。按照Goldstein與Kahn的不完全替代理論, 建立進出口模型。該理論假定作為研究對象的國家進出口商品和國內生產的商品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根據國際經濟學理論,一國進口主要取決于該國實際國民收入與進口的相對價格。而出口取決于外國實際國民收入及出口的相對價格。
t為表示時期的下標,表示本國進口需求,代表本國實際收入,代表進口品與國內產品的相對價格;代表外國對本國的進口需求,代表外國實際收入,代表出口品與國外產品的相對價格。
關于函數的具體形式, 國內外的研究都表明采用C-D形式的函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本文也將采用C-D形式的函數,因此,中美貿易的進出口需求函數可以表示為:
(1)
(2)
其中,代表美元兌人民幣的實際匯率(直接標價法)。
對(1)、(2)兩式對數線性化得:
根據彈性的定義,從美國進口的收入彈性為,匯率彈性為;我國對美國出口的收入彈性為,匯率彈性為。如果中美貿易滿足馬歇爾-勒那條件,則有。
2.計量方法。本文的計量分析包括三個階段:對進出口值、實際匯率、本國實際收入、美國實際收入進行單位根檢驗;如果確認單位根存在,就進行協整關系檢驗;如果存在協整關系,就根據情況加入滯后項用OLS進行回歸。
四、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1997年~2007年間的月度數據,所有數據均采用以1997年1月為基期的月度定基比數據。
由于中美GDP只能獲取季度數據,因此中美的月度收入分別用兩國的工業增加值代替。由于工業增加值及進出口均表現出很強的季節性,本文所有數據均是季節調整后的數據。
中國CPI、工業增加值及中美進出口貿易月度值均來自《中國經濟景氣月報》。美國的CPI、工業增加值數據及美元兌人民幣名義匯率來自Bvd各國金融分析數據庫。
五、結論
單位根檢驗發現所有變量均為一階單整。用E-G兩步法檢驗發現進出口方程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貧w結果如下:
進口方程:
出口方程:
從回歸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中美貿易實際匯率彈性不顯著且符號不對,實際匯率對中美貿易沒有顯著影響,中美貿易不滿足馬歇爾勒那條件。
第二,中美貿易實際收入彈性顯著,我國對美國的出口收入彈性是對美國的進口收入彈性的9倍。
所以,如果在初始貿易平衡的前提下,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改善的前提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達到美國的9倍以上。但實際上這種巨大的經濟增長速度差一般都無法達到。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巨大需求才是產生美國巨額對華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美元對人民幣貶值并不能解決美對華貿易逆差。
參考文獻:
金洪飛周繼忠:人民幣升值能緩解對華貿易赤字嗎.財經研究,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