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福建省經過20多年的開放建設,已逐步形成了包括經濟特區、經濟開發區、沿海開放城市、臺商投資區、保稅區的多層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通過發揮臺、港、澳、僑資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開放模式,但長期以來,進出口商品結構不盡合理的問題一直制約著福建省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成為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的“瓶頸”,所以掌握福建省對外貿易進出口商品結構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探索進出口貿易發展戰略至關重要。
[關鍵詞] 商品結構 問題 原因 對策
近年來福建產業、產品和經濟結構經過不斷調整,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優勢的出口商品結構格局。目前福建出口商品已經改變了過去單純以農副產品為主的出口格局,擴大了機電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和優質名牌產品的出口。全省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分別由2002年的68.40億美元和32.12億美元躍升至2007年的224.63億美元和98.04億美元,年均增速分別為26.8%和25.0%,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2年的39.4%和18.5%上升到2007年的45.0%和19.6%,成為全省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這些數據說明外貿出口商品結構得到不斷優化。雖然福建省出口商品的競爭力總體上有了明顯的改善,但其出口商品結構還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
一、福建省出口商品結構存在的問題
1.出口商品過于集中,且勞動密集型產品比重過大
福建省出口商品過度集中于少數商品,2007年出口超過3億元以上的商品僅14種,其總值達204.5867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額的65.42%。鞋、紡織、塑料、農產品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占一半以上,織物制服裝、鞋出口連續幾年增長速度超過20%,出口規模位居前列;非勞動密集型產品缺少自主品牌,大量從事貼牌生產,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貿易摩擦頻發,在紡織、輕工、五金、機電、食品等幾大支柱產業,尤其紡織服裝、鞋類等產品領域頻頻遭受反傾銷。
2.工業原料出口不具可持續性,且低價出口容易引發貿易摩擦
各種原材料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著福建的對外經濟,可是原材料產業的發展是以自然資源的開采為代價的,具有可持續性。一方面,福建省的各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甚至面臨枯竭的危險;另一方面,福建省對資源性產品的出口仍處于低層次的加工,出口價格低,盈利能力不強,極易引起國際貿易摩擦。
3.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的STC系數較低
貿易專業化系數既可以反映特定產業是否具有競爭力,也可以用來衡量特定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的強弱。表通過對2005年和2006年福建機電產品的9類產品的進出口競爭力分析可以看出,全省機電產品的競爭力指數雖為正數,但都低于0.3,總體競爭力不高。在9類產品中,STC系數最大的是陸路車輛(包括氣墊式),說明福建陸車車輛的生產技術與國際水平相近,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實力;而特種工業專用機械、金工機械、電力機械、器具及其電氣零件等機電產品的STC系數為負數,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總之,全省的產品的出口仍以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產品為主,具有較強競爭力,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所占比重有限,競爭力也相對有限。
表 2005年~2006年福建省外貿商品的貿易專業化(TSC)指數
數據來源:2007年福建統計年鑒
二、福建省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導致福建省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1.經濟增長以粗放型模式為主,過度依賴資源耗費
福建省是一個資源小省,煤、鐵、石油等大宗生產型資源十分匱乏,在這種情況下卻建立了全國最大的紡織品市場、皮革市場、木制品市場和小商品市場。大量的資源投入在短期內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企業的迅速增加不僅導致了嚴重的資源浪費,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在出口商品結構中,大量出口資源型商品,出口商品結構低級化問題嚴重。
2.出口商品附加值低,加工貿易檔次不高
福建省目前加工貿易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低,整體檔次不夠高,處于國際垂直分工的階段,參與國際水平分工的層次和水平較低,但是隨著國際貿易壁壘的加大和貿易摩擦的增加就迫切要求加工貿易的轉型。
3.外商投資結構單一,利用外資效益不高
外商投資多集中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加工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進行出口,使初、低級化產品出口比重過高。而且,外商投資項目規模較小,尤其是世界500強跨國公司投資項目較少,難以對產業結構優化與貿易結構升級起到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目前,福建省吸引外商投資“重資金,輕技術;重加工,輕研發”,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層次較低,利用外資質量不高。
三、提升福建省出口商品結構的對策
福建省應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前提下,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長效機制與階段性措施,調整出口商品的結構,促進福建省對外貿易與經濟的和諧發展。
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貿易結構的優化
首先,應注重進口商品與出口商品在品種和特色上的互補性,在促進生產能力發展的前提下,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增加科技含量高的進口商品比重,以充分提高福建省可利用的技術存量,學習并掌握國外的先進技術,通過進口來促進出口的增長;其次,積極實施出口品牌發展戰略,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出口效益較好的機電和農副產品名牌商品,并加強與海關、稅務以及銀行等部門的配合,為品牌企業提供退稅、融資的便利和金融支持。第三,增加農產品、服裝等傳統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使其成為高出口值的出口支柱產品;第四,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重視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紡織、機械、冶金等傳統產業改造步伐,加大骨干企業和名牌企業產品的優勢及增強其創造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
2.提高加工貿易檔次,大力發展一般貿易與其他貿易方式
提高加工貿易檔次,促使企業積極進行技術改造,增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傳統出口商品的質量、檔次和水平,在發展加工貿易的同時大力培育和扶持自主名牌產品的出口,實現加工貿易產品由勞動密集型產品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過度,并且加大一般貿易與其他貿易方式的發展力度。
3.優化市場結構和地區結構,縮小區域差距
首先,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同時創造良好投資環境,特別是為臺資企業提供更優于國內其他地區的便利政策,創造良好的臺資長期發展的環境,為臺資企業提供配套的生產和生活服務,以縮小臺資企業的進料加工的進口規模,同時通過外商投資企業擴大對臺出口,在擴大貿易規模的同時縮小對臺的貿易逆差;
其次,積極促進福建內陸地區的外貿發展,一是要加快內陸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山海協作渠道,為該地區發展對外貿易創造良好的便利條件;二是要鼓勵內陸地區的企業發展對外貿易業務,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增加企業對國際市場的敏感度;三是要培育對外貿易的龍頭企業,發揮“走出去,引進來”的示范效應。
四、結論
近年來福建產業、產品和經濟結構經過不斷調整,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優勢的出口商品結構格局,但存在的問題也非常顯著,通過對所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提升福建出口商品結構的建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貿易結構的優化;提高加工貿易檔次,大力發展一般貿易與其他貿易方式;優化市場結構和地區結構,縮小區域差距,盡快改善福建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福建省統計局:福建統計年鑒200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2]張鴻:中國對外貿易戰略的調整[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37
[3]傅鈞文:中國外貿結構性風險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5,(5)1
[4]易力:出口商品結構優化與經濟增長相互作用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 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