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我國經濟從通貨緊縮走出后,呈加速狀態,已進入通貨膨脹周期。本輪通貨膨脹有我國國內經濟原因,也有明顯的成本輸入特征。所以,在治理上,宏觀經濟政策要有所抉擇。
[關鍵詞] 通貨膨脹 匯率 利率
我國在走出了1997年至2001年的通貨緊縮后,經濟出現了從局部過熱到全面過熱的演繹。2007年后物價上升很快,2007年全年CPI比上年同期上漲4.8%。進入2008年第一的季度CPI更是比上年同期上漲8%,PPI達到8%,大有趕超CPI之勢。這表明我國已進入了一個全面的通貨膨脹周期,需要在經濟調控中作為首要問題加以解決。
一、通貨膨脹的經濟學涵義
通貨膨脹(Inflation)一般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全面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
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
但對于通貨膨脹的認知,經濟學界眾說紛紜。最有代表性的,筆者認為可分為兩類:以新古典綜合派代表,認為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所引起的物價持續的全面上漲的現象;以貨幣學派為代表,認為通貨膨脹純粹是一種貨幣現象。它發生在貨幣增加的速度超過產品增加的速度時,每單位產品所包含的貨幣量增加的逾快,通貨膨脹律也就逾高。
對通貨膨脹的測度一般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批發物價指數(wholesale price index)、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來定。
二、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
對于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一般理論認為貨幣發行過多、需求過度、成本推動及生產結構失衡等原因造成的。但通常情況下,通貨膨脹都是有諸多原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這里重點談三個方面的原因。
1.貨幣供給增長過快
持續的貿易順差,迫使中央銀行投放大量基礎貨幣,是我國目前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由于特殊的結售匯制度,近年來我國廣義貨幣M2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速。2003年至2006年我國M2年增長率平均高出GDP增長率5.4%。從貨幣流通速度來看,按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的著名貨幣數量論,提高貨幣流通速度,實際上也增大了貨幣供應量。如果以M2/GDP的比例來衡量貨幣流通速度的話,2007年我國貨幣流通速度為163.4%,而2002到2005年平均高達180%以上,明顯處于過高的水平。
2.成本輸入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外貿依存度也越來越高。其中對大宗資源性商品的依存度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預計2008年原油對外依存度達47%,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將達57%。以鐵礦石為例,2005年我國鋼鐵企業被迫接受日本與澳大利亞訂立的基準價格承受鐵礦石價格上漲71.5%的壓力。2008年在2007年價格的基礎上,又不得不接受65%的漲幅。從2006年以來國外大宗商品期貨價格不斷攀升,在這種情況下上游產品價格上漲通過價格傳導機制傳導到下游產品,從而引發了成本推動型的輸入型的通貨膨脹。此外,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也推升了企業的成本。
3.美元的持續貶值
按照貨幣主義者的看法,通貨膨脹是一種純貨幣現象。美國自IT泡沫破滅后,實施積極的貨幣政策,從2001年到2003年6月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從6.5%連續下調到1%,致使在以后幾年間美元流動性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2007年9月18日美國為挽救次貸危機,不顧潛在的通貨膨脹威脅,又連續降息4次,致使美元短期內大幅貶值。美國的國內信貸與GDP的比率從1999年的84%上升到2006年的98%[4]。這樣的超寬松貨幣政策,造成美元全球泛濫,持續貶值。美元從歐元誕生時的1:1,到2008年一季度末的1:1.4724,美元貶值了近50%。美元的大幅貶值,使美元計價的國際能源和國際大宗貨物的價格出現飚升,引發全球性的通貨膨脹。我國也不例外,只不過是國外通脹因素和國內通脹因素發生共鳴而已。所以成本推動是表象,貨幣推動是本質。
三、治理我國當前通貨膨脹的政策取向
既然本文前面論述可知我國當前的通貨膨脹是有多種成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在治理上就不能只用一種治理手段,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蒙代爾(R.A.Mundell)提出的“政策配合說”,當經濟處在順差和通脹區域時,應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但鑒于國內經濟的復雜性,對有些政策手段也應有取舍。
1.增大人民幣匯率浮動范圍,適當加快人民幣升值速度,減少通脹國際傳導壓力
長期來看,一個國家經濟高速增長,其實際匯率必然升值,這是一個必然規律。此規律已通過2006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斷創新高得以佐證。實際匯率升值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名義匯率升值,另一種是通過通貨膨脹的形式實現。而實際匯率是名義匯率通過通脹調整過的匯率,所以如果名義匯率不升值,就會產生通貨膨脹,如果要想抑制通貨膨脹,就得讓名義匯率升值。人民幣升值不但對抑制通貨膨脹有好處,對我國在國際上的貨幣購買力的提升作用也是明顯的,這對于近年來我國建立國家石油儲備以及加強其他大宗商品如有色金屬大有裨益。
2.提高利率是抑制通貨膨脹的一把雙刃劍
貨幣主義認為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個貨幣現象,強調貨幣政策目標的單一性,所以治理通貨膨脹應提高利率。在這種理論指導下,2007年已連續提高7次利率,利率達4.14%,往后還要不要再提高利率,國內學界正在熱議。但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下滑的預期下,在企業上游原材料漲價,而下游產成品漲價難以轉移的前提下,我國已有跡象表明經濟有所回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大幅度提高利率,有使經濟硬著陸的危險。另外,存款準備金率從2004年4月25日的7%,經過18次調整,存款準備金律已達18%,再提空間有限。因為,國內已出現一些中小銀行已出現流動性緊張的情況。筆者認為雖然存款準備金率提升空間有限,利率還有提升空間。
3.價格管制
由于我國正在大力進行市場化改革,按理說這種有悖于市場化精神的做法不應提倡。但考慮到我國目前所面臨的通貨膨脹的輸入型特征,實行價格管制不失為一種權宜之計,等到時機成熟,在放開價格。具體要對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的價格實施管制,比如水、電、油、糧食等。所幸的是目前我國正在這樣做。
4.我國政府應聯合世界對美國施加壓力,從而改變美國對美元貶值聽之任之的態度
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美國一直對我國的經濟政策指手劃腳,特別是1997到2002年我國通貨緊縮期間,美國一直認為中國向世界輸出通貨緊縮。近年來又一直不斷的對人民幣匯率施壓,要求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而本文認為當前世界面臨的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是美元的大幅貶值,是美國到了為世界負責任的時候了。美國應采取切實措施,扭轉美元持續貶值的趨勢,使美元從弱勢貨幣變為強勢貨幣,從而從根本上消除全球通脹的根源。
參考文獻:
[1].國家為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http://www.safe.gov.cn/model-safe/index.html
[2]陳彥斌:“中國當前通貨膨脹形成原因經驗研究:2003-2007”,《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2
[3]周春生馮科:“此輪通脹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21世紀經濟報道,2008.3.24
[4]熊仁宇:“我們如何制勝通脹”,21世紀經濟報道,200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