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價值衡量是決策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本文介紹幾種可用于價值與效益衡量的科學方法,從而對認真做好價值衡量工作及合理決策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 決策 價值 衡量 效益
在企業決策過程中有三點需要做價值和效益衡量,這就是:問題優先次序的擬定,目標相對重要性的說明和方案相對效益的評價。
價值與效益衡量需要管理者的主觀判斷,也需要嚴格的度量。有許多科學方法可以把嚴格的度量方法的運用與系統判斷和主觀評價結合起來,從而有助于這一工作的完成。這些方法主要是:分類法、排列法、比率法和計分法。使用這些方法中的哪一種取決于使用者的需要與環境的性質。
一、分類法
分類法是將各個項目分門別類,因而是一種不連續的非數字性衡量。對一個類別中的各項目是不加以區別的,這樣就可以認為各項目的價值相同。盡管對各個類別可以標上數字,但由于衡量粗略,致使對它們進行算術運算的工作受到了嚴格限制。雖然如此,分類法簡單易行,是能處理大宗項目的唯一方法。這類方法很適用群體與機構決策場合。
雖然可設計出許多分類方法,但最實用的還是卡片分類法,如表1所示。
卡片分類法比較簡單,把一付卡片交給某人,每張卡片上標有有待分類項目的代號與名稱。然后,讓他按規定好的標準,例如按“價值”或“優先權”的次序,對卡片進行連續反復的分類。這類標準的定義是含糊其辭的,以便他根據自己對分類所下定義與理解形成結果。因此,卡片分類法的過程是個人按其對項目的理解程度進行項目分配的結果。類別數目的多少是根據項目數量、類別性質以及所摸索到的分類過程的自然屬性來考慮的。一般地說表1中概括的連續步驟所需的類別數目是奇數。分類可以在三個類別之后結束,也可以在五個類別之后連續進行。可以看出,卡片分類法極適用于群體與機構決策的環境,在這類環境中,可以按個人之間的相似觀點與各部門的協調一致方面對結果作出統計分析。這類方法的結構簡單,且其結果能提供大量的信息,而這些信息能促進集體討論與交換意見。在等級制的機構環境中,兩級或更多級的機構代表可以分別使用卡片分類法,然后進行比較與討論。這樣理解上的分歧就會更明確起來,以作為進一步解決與協調一致的基礎。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簡便易行,.它對大宗項目甚至400~500個項目進行評價并無多大困難,但也存在結果不夠準確的缺點。
二、排列法
排列法對每一項目的價值進行評價后,只給以惟一的評價數值。這類方法雖然簡單易行、但不能處理大宗項目,雖然標上數字,但只表示排列的順序。因此,對它只能準確地進行有限的算術運算。
最簡單的排列法是主觀地將一組項目排成第一、第二、第三,等等。但在這種直覺方法中,對任何系統程序的應用是沒有保證的。最系統的方法是窮舉比較,其中每個項目都要同其它各個項目作比較。然而如果項目很多,這種方法就很難使用。
成對比較法是獲得惟一排列次序的簡便有效的方法。“成對比較法”實際上就是“優先圖表法”,它利用優先圖表(矩陣)進行成對比較,從而使比較過程大大簡化。
三、比率法
與上述兩種方法比較,比率法可給出更準確的度量,所得出的數值能用于更精密的算術運算。表2中所列的連續比率法是最簡單的一種比率法。
表2 連續比率法的說明
在這個方法中,各個項目首先按其最高值到最低值排列,對此可應用卡片分法、成對比較法(優先圖表法)或其他分類與排列法。然后,將排好的項目列進表2所示的那種連續比率格式。表中方框里的100和10是連續比率標準格式中要預先填好的部分。然后將每個位次較低的項目連續地與位次較高的項目相比較,并賦以與其相對價值相當的一個數字。例如,表2中方案B的數字是60表示其價值被看成是方案A價值的60%;類似地,方案C的價值被看成是方案A的30%;方案D是方案A的20%等。當第一列填完后,比較過程要填倒過來,以便獲得第二列數據。例如表2中方案C的價值是D的二倍,而方案A又是方案D的十二倍等等。最后,第三列中產生的每一個數字都應能反映出各個方案相對于位次最高項目和位次最低項目的價值,它實際上是前兩列數值的平均數。
比率法導出的數字之差是有意義的,并且這些數字之差固定在價值尺度兩端的范圍,因此,大多數算術運算都是可以允許的。然而所產生的只是相對數值,而且,價值尺度是任意選定的。例如,方案B的價值只是相對于方案A、D而衡量的,而方案A、D的相應價值100與10是任意選定的。所以,對某些問題它不適用,而在某些情況下使用它則可能沒有意義。
四、計分法
與上述三種只對價值進行相對度量的方法不同,計分法能為每一項目提供絕對的度量值。計分法的另一優點是它可以確切地處理多方面情況。此時,一個項目的總值是綜合多方面因素而求得的。不過,要熟練而準確地應用這類方法特別困難,而且由于需要的資料量大,也嚴格地限制了它的應用。
計分法就是利用計分模型來進行評價的方法。計分模型是由對每個項目進行價值評分的絕對尺度所組成,而這種評分與人們所要求的某些特性(參數)有關。這些具有特性的計分值然后被折合成一個單一的數值。標準的計分模型是:
(公式1)
式中: Tj一項目的總價值;
Wi一性能標準i的加權值或相對重要性值;
Rij一是相對的性能計分。
Rij值由下式得出:
(公式2)
式中: Sijk一項目j中特性k的量綱計分;
Nj一標準j中特性的種數。
計分模型的應用實例見表3。
表3 拖車A的計分模型分析實例
這是一個關于生產拖車的實例,某企業將拖車A相對于其他幾種車輛方案作出評價。所有車輛方案都根據經濟性,耐用性及駕駛舒適性這三個性能標準(參數)來評價。表3中所列出的各種特性充分地確定了以上標準。重要性加權值W1,W2及W3,可由優先圖表法來確定,全部Sijk計分,根據A車是否具有某一特性,相應地或取l或取0。例如,斷定A車沒有“低購置費用”的特性,為此,這個特性就計上0分;斷定A車有短運輸的耐用性,就記上1分。詳細的程序與經濟分析是作出這些推斷的根據。1或0的計分要相加起來,以便獲得一個量綱總分;再把量綱總分加以標準化,即以可能值為1的總數(即滿分)表示。得出的有關性能(參數)計分分別再乘以適當的加權值,然后相加得出A車的總值。用同樣方法可得出其它車輛的價值分數,如拖車B、C、D的總值分別為3.8、4.6和2.5。將拖車A、B、C、D的價值分數相比較,可知拖車C分數較高。因而采用生產拖車C的方案可能比較合適。當然,最終決策還要參考其它各種因素,才能做出。
這是一個根據換算方法做出的相對簡單的計分模型。這里基本的度量尺度是1或0。在復雜的模型中,要按特殊的重要性對各特性加權,同時可能要用多種性能(參數)分布來取代0~1兩分制計分程序。下面看另一實例。
某企業的目標是設計一種全新的汽車,有三個設計方案A、B、C。經使用優先圖表法,我們已經決定汽車的性能參數的優先順序及其權數如表4所示。
表4 各性能參數的權數
一旦作為評價基礎的性能參數項的權數已經確定,就必須對每個方案相對于各性能參數的價值或效用進行評價和衡量。本例中,我們采用如表5所示的度量尺度。
表5 價值度量尺度
對所提出的三個汽車設汁方案的比較結果見表6。
表6 汽車設計方案的價值與效益衡量
由表可見,方案A的總價值是289、高于其他兩個方案。故它是最優方案。
參考文獻:
[1]歐陽潔:決策管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2]張堯庭:信息與決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3](美)H.B.GELATT著:創造性決策.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4](美)肯.蘭登著:決策管理.管新潮等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