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2007年武漢市企業社會責任現狀調研的結果進行科學分析,得出反映武漢市企業社會責任現狀的結論,并提出發展建議,以期望對武漢市企業社會責任發展以及“兩型社會”建設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武漢市 企業社會責任 發展現狀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社會責任(CSR)引起了政府、媒體、學者、社會組織的廣泛關注。作為中部重鎮的武漢市,正處在“1+8”城市圈發展的重要起步階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調查結果及結論
1.被調查者主要屬性分析
被調查者樣本描述:被調查者中男性占49.6%,女性占49.2%。其中20~30歲者最多,其中擁有本科學歷者約占60%左右,工作收入以1001元~3000元者最多。
樣本企業描述:樣本以武漢市中小型企業為主,遍布各個行業,其中信息產業居多。
表 被調查者工作行業分布情況表
2.企業社會責任表現現狀
整體概述:武漢市大部分企業沒有設置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職能部門,沒有發布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認為偶爾會從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中受益;企業更愿意通過改善員工福利,安全生產等與企業發展具有更高關聯度的方式來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其次是捐助災區,贊助文化教育,慈善事業等社會公益行為。總體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
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大部分企業(約60%)在對員工工作環境,安全保障,工資福利,健康醫療保險,法定休假權,教育培訓等方面表現良好,員工滿意度較高。
企業的產品責任:半數以上企業已經通過ISO質量體系認證,超過半數企業對問題產品的處理制度及執行情況良好。武漢市企業產品社會責任表現良好,但仍有部分企業表現不佳。
企業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武漢市大部分企業(約占90%)在對消費者責任中非產品服務方面表現良好,但是半數以上(約55%)企業都曾接到過消費者的產品或服務投訴,產品服務各方面尚有很多不足。
企業對商業伙伴的社會責任:大部分(約80%)企業遵循市場經濟中公平競爭的原則,但有少數企業還是存在不公平競爭的現象。有少量企業違約、違規現象,企業對商業伙伴的社會責任良好但有待提高。
企業對社會的社會責任:武漢市企業很少有多宗教的贊助活動,僅有小部分企業偶爾贊助教育活動和捐贈慈善單位。約有80%的企業沒有形成履行其這方面社會責任的意識。武漢市企業對社會公益的社會責任表現不佳。
企業對環境的社會責任:大部分企業(約90%)都采取了有效利用能源的方式,主要通過“節能減排”的方式,遵守“減量化”原則;半數以上企業表示節約資源能源實用有成效。62.5%的企業環境保護系統存在但不完善,大部分企業環保意識不強,僅做表面文章。
企業對股東和國家的社會責任:大部分企業(約65%)對股東的社會責任履行表現良好,按時向股東提供相關報告,能夠履行依法納稅的責任,調查還顯示約25%的員工表示對企業這部分信息不清楚。
3.公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和看法
大部分人知道CSR這個概念,但是不了解其具體內容。知道者中82.4%的人能正確理解企業社會責任,產品安全責任和環境保護責任是大眾認為當前最應該受到關注的方面。絕大部分的人(占89.2%)認為生產合格的產品屬于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這個結果可以給這個在學術理論界爭論很久的問題以啟示。
公眾認為制造業是最應該關心CSR的行業,同時希望政府有更多推動CSR發展的表現,醫療保健和建筑地產等關乎民生的行業也被認為應肩負很大責任。約半數的人認為政府監管不到位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發展滯后的核心原因,政府被認為是推進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普及的主導力量,其次是企業。58%的人認為其他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行為非常正確,32.4%的人認為其是一種營銷宣傳手段。如果一家企業能夠很好的履行其社會責任,54.8%的人表示大部分情況下會購買其產品或者服務。
公眾認為武漢市企業社會責任現狀一般,對其評價不高。大部分人對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表示友好,并期待和關注其進一步發展。
4.本調查主要結論
(1)武漢市企業在對員工,商業伙伴以及股東和國家的社會責任履行良好,大部分企業遵循公平競爭。企業很少贊助宗教活動,很少參與教育,社區等活動,在社會公益方面表現欠佳。企業環境保護系統不完善,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行為多與企業利益相關。產品安全被認為是最需要履行的企業社會責任。半數企業曾接到消費者的產品投訴,企業產品社會責任表現欠佳但是已做出行動。
(2)公眾對政府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給予厚望。大部分公眾聽說過企業社會責任,但對其內容不了解。大部分公眾表示能夠理解企業以履行其社會責任的方式做營銷和宣傳。公眾對武漢市企業社會責任現狀評價不高,認為其在對社會公益活動以及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責任表現有待提高。
三、建議
1.政府應做出更多貢獻,可以制定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和民眾提高CSR意識,如:公布年度企業CSR報告,獎勵優秀企業公民,加大對公眾教育力度等。
2.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媒體可以監督企業,借助良好的媒體宣傳作用,提高公民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推動政府的工作力度。
3.企業轉變意識,采取行動,企業應先轉變“CSR無用”的觀念,可以多參與企業社會責任論壇,設立相關職能部門,擔負更多對員工、環境等的社會責任。
4.非盈利性組織積極推動,非盈利性組織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多舉辦企業社會責任論壇,優秀公民評比等活動,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營造氛圍,提供平臺。
參考文獻:
厲以寧:北大民營經濟研究所:《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調查評價體系與標準》,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