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人力資本的界定及其產權特征分析出發,探討了人力資本的價值實現的可能途徑及其公司治理基礎:即理財主體多元化、資本結構二元化及剩余收益的分配模式;并給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 人力資本 產權特征 價值實現 政策建議
一、人力資本參的界定及其產權特征
1.概念理解
人力資源會計是會計研究中一個新興領域,但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企業所有勞動者屬于人力資源,但個人稟賦的差異使勞動具有非同質性,只有稀缺性人力資源才能確認為人力資本。稀缺性是通過兩個維度來度量:勞動創新性和勞動成果的可度量性。人力資本的主體是從事創新性工作且勞動成果很難度量的勞動者,即技術創新者和職業經理人。
2.產權特征
(1)人身依附性
股東至上理論認為,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的不可分離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像物質資本那樣用于轉讓、清償債務等,不具備風險抵押功能。但這恰恰也說明其載體在運用其人力資本時,必須為其承擔絕大多數風險。若其不能盡力運用其知識和能力,他所獲收益將低于其價值。人力資本的人身依附性,使其具有了主動性,從而成為事實上的風險承擔者。
(2)專用性
隨著生產力與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細化,人力資本專用性越來越強,改變專業技能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人力資本所有者在其他公司所能支配的生產率與工資,將遠低于其專用化所在公司的水平(Blair,1995),隨意的進入和退出適合自己的企業將面臨巨大成本。這種客觀性限制,使人力資本所有者產生退出“惰性”,但卻強化了其承擔企業風險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3)團隊特征
人力資本專用性,決定了其價值須在團隊合作情況下才能實現。但因其退出的沉淀成本,人力資本的團隊特征也會構成其退出障礙。在知識經濟信息化網絡化條件下,由于生產資料與證券市場等非人力資本形式運作的市場體系日益完善,使得物質資本所有者與企業的關系逐漸間接化,物質資本所有者能很方便地逃避風險(方竹蘭,1997)。但是,人力資本的上述特征確使其與企業間的關系日益密切,逐漸成為企業風險的實際承擔者。
二、人力資本的價值實現:公司治理基礎
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源的要求愈高,人力資本日益稀缺,其所有者參與企業的契約籌碼日益增大;伴隨著人力資本專用性投資,代理人逐步加強自身與委托人就組織剩余進行討價還價的權力。人力資本所有者與企業的關系日益強化,其風險承擔能力日益增強。風險承擔者應是剩余索取者,剩余索取者應是企業控制權的受讓者(Alchian,1972),因此,人力資本所有者理應納入企業資本范疇,成為企業所有者之一。
1.理財主體多元化
人力資本所有者成為企業所有者后,兩種資本所有者共同成為公司治理主體,從而形成共同參與決策和相互制約的格局。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收入水平與企業績效捆綁的長效機制,不僅可激發其工作積極性,也調和了兩種物質資本所有者間的矛盾,使其成為長期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實現了權力均等、收入平等和經濟民主,大有助于整個社會和諧進步。
2.資本結構二元化
隨著知識經濟條件下資本概念的泛化,企業應適時突破傳統資本同質假設和一元束縛,建立以非同質假設為基礎的二元資本結構。二元資本結構可較好地反映出兩種資本所有者的價值構成及其比例關系。一個企業的最佳人力資本結構,首先要能實現人力資本效率的最大化——相對于特定非人力資本存量而言,不存在能力剩余或不足;其次要能實現其內部能力平衡——相對于特定人力資本而言,其他任何類型人力資本要適度和協調(向顯湖,2004)。
3.剩余分配模式
作為企業資本,人力資本和物力資本對企業的價值貢獻雖不定相同,但二者地位平等,缺一不可。因此,從社會公平角度出發,人力資本參與收益分配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是比照物質資本參與收益分配的方式進行;二是人力資本既參與企業收益分配,也得承擔企業虧損。
三、政策建議
人力資本所有者理應成為企業所有者,此時,公司治理理念也應相關法規的完善等方面進行革新。
1.通過立法和完善政策法規進行出資制度和分配制度的變革。必須從法律法規層面確認將人力資本納入出資者范疇,明確權利義務關系,使人力資本所有者與物質資本所有者享有平等法律地位。
2.完善人力資本市場,尤其是職業經理人市場,以使市場機制準確反映人力資本信息。完善的人力資本市場,應能為人力資本的價值評估提供依據,為其參與股權分配提供保障,減少談判成本;同時也應使其價值得到及時合理補償,以更好地激勵和約束人力資本。
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肯定企業家和技術人員人力資本分享企業所有權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同時,不要片面強調人力資本所有者的利益,必須對雙方的利益進行合理地平衡,不能強調一方而忽視另一方。另外,人力資本的計量方法尚需完善,否則會加大兩種資本所有者的談判成本,造成效率損失。
參考文獻:
[1]方竹蘭:人力資本所有者擁有企業所有權是一個趨勢;兼與張維迎博士的商榷.經濟研究1997.6
[2]吳志達等:試論人力資本股權化及其安排.財會通訊(學術版)2004.11
[3]向顯湖等:試論人力資本融資財務.會計研究2004.9
[4]Alchian, A., and Demsets, H. Information Co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62
[5]Blair, M. Ownership and Control: 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