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長期以來,建設項目因投資目標的多元性、建設過程的復雜性及評價系統的層次性而使綜合評價無法作恰當的選擇,最后仍難以擺脫分析人員的主觀隨意性。本文在實證基礎上,建立了對建設項目定性和定量因素綜合評價的方法,克服了通常比例分析方法的不足,以較好地適應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和方案優選的動態性變化。
[關鍵詞] 建設項目 經濟評價 綜合評價 方案優選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種科學技術理論的迅速發展和大量出現為綜合評價理論和方法提供了大量有用的知識,使其得以長足發展并進而形成了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如何綜合多方面因素的計算分析結果對建設項目的各種技術(規劃設計)方案進行綜合評價并做出最優抉擇取決于必須有相應嚴密而科學的方法。
一、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及方案優選的應用理論與方法
建設項目投資效益綜合評價及方案優選所應用的理論與方法包括:
1.系統論。建設項目經濟綜合評價從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等方面多因素綜合地對技術(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分析評價,其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評價系統。系統分析是進行系統研究和幫助進行有效決策的一種方法,系統分析對于整體問題的目標設定、有限資源的最佳調配及行動策略的決定都是非常有效的工具。
2.運籌學。應用運籌學去處理問題時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要從全局的觀點出發;二是建立模型來對于要求解的問題得到最合理的決策。運籌學模型有三種基本形式,分別是形象模型、模擬模型和數學模型。
3.經濟控制論。經濟控制論是用當代控制論的科學方法分析經濟過程的學科。它為合理地控制經濟過程提供了新的見解,并提供了一種有效地計劃和管理國民經濟及其各部經濟的新工具。
4.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也可將之稱作AHP法。它將決策人的思維過程數學化和系統化,以便使決策依據易于被人們所接受。
二、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及方案優選的特點
實踐證明,建設項目經濟綜合評價具有以下特點:
1.投資目標的綜合性。投資效益綜合評價主要是考察企業投資活動滿足繁榮經濟、發展社會、平衡生態環境等綜合性需要的最好程度。建設項目的投資必將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地對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建設項目可行性分析研究不應只是謀求經濟、社會及環境單方面效益的最優值,而應當把影響項目或方案的經濟、社會及環境等方面的效益因素有機地聯系起來,從整體全局的角度予以考慮、衡量,使建設項目投資在經濟、社會及環境方面協調地發展,取得綜合性的最佳效果。
2.建設項目的復雜性。建設項目的巨大投資額、漫長建設期及眾多相關行業與新產品決定了它自身的復雜性。受城市基礎設施和小區配套設施的規模效益驅使,建設項目的建設規模越來越大,相應地投資額和建設期也不斷加大和增長。
3.評價系統的層次性。綜合評價從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多方面、多因素綜合地對技術(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分析評價,其本身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評價系統。由于建設項目的復雜性,其投資效益綜合目標經一次分解往往不能滿足指標的可測性要求,必須借助若干個中間過渡環節。一般情況下,總目標分解為可測定的指標要經過三四個層次。
4.綜合評價的可能性。隨著系統工程學、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數量經濟學、層次分析法(AHP)、系統動力學等相關新學科的創立發展。不僅使建設項目投資效益綜合評價成為可能,而且還會極大地推進綜合評價理論與方法的逐步完善。
三、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及方案優選的步驟
1.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及方案優選的一般程序。系統工程方法論是解決系統工程實踐問題所必須遵循的步驟、程序和方法。綜合評價從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多個方面綜合地對技術(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分析評價,其本身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評價系統,因此,綜合評價工作應以系統工程方法論為基礎。根據霍爾的三維結構法,綜合評價的一般工作程序主要包括目標與范圍的確定、指標體系的建立、指標數據的處理、指標權重的確定、評價方法的選擇運用、評判依據的確定、得出綜合評價結果等具體步驟。
2.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及方案優選的步驟。(1)建立評價指標的多級遞階層次結構。一般情況下,指標遞階層次結構的建立是通過解釋結構模型法的解釋結構模型圖獲取的。由于定量評價指標解釋結構圖簡單、界線清晰、層次分明,可直接建立遞階層次結構。
該結構屬于多級遞階完全獨立結構,完全滿足AHP法的適用條件。其準則層次如下:社會效益(A1)、經濟效益(A2)和環境效益(A3)三項一級指標,由它們構成了一級指標集合{A1 A2 A3}。而一級指標集合中的每一個指標又可分解成若干個二級指標,其中:社會效益(A1)可分解為就業機會指數(B1)、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性(B2)、節約土地資源指數(B3)、適應市場需求程度(B4)和改善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B5)等七個二級指標;環境效益(A3)可分解為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B11)、環境質量指數(B12)、環境與經濟及社會共同發展的協調程度(B13)、可持續發展實力(B14)等四個二級指標。它們又構成了指標體系的第二層次(二級)指標集合{B1 B2 B3…B14}。經濟效益(A2)可分解為企業財務指標(B6)、國民經濟指標(B7)和技術(規劃設計)指標(B8)等三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集合中的某些指標又可分解成若干個三級指標,如企業財務指標(B8)可分解為投資利潤率(C1)、投資利稅率(C2)、資本利潤率(C3)、財務凈現值(C4)、財務內部收益率(C5)、速動比率(C6)等六個三級指標。國民經濟指標(B9)可分解為經濟內部收益率(C7)、經濟凈現值(C8)、經濟凈現值率(C9)、投資凈增值率(C10)等四個三級指標。技術(規劃設計)指標(B10)可分解為容積率(C11)、建筑密度(C12)、綠地率(C13)、人口密度(C14)、科技含量(C15)等五個三級指標,由它們共同構成了指標體系的三級指標集合{C1 C2 C3… C15}。
從總體上來分析,建設項目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由三大部分共24個指標構成。其中,定量評價指標8個,定性評價指標16個。總之,從評價總目標的分解著手是設計建設項目投資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最好途徑和最簡便的方法,這一方法也嚴格保證了指標體系與評價總目標的一致性。
(2)構造判斷矩陣建立判斷尺度。判斷矩陣是以上一層的某一要素EH作為判斷準則,對下一層要素進行兩兩比較來確定矩陣的元素值。判斷矩陣中的元素aij表示從判斷準則EH的角度考慮要素Ai對要素 Aj的相對重要性,應用1~9級判斷尺度,按式1計算:
(式1)
(3)計算各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及相容性檢驗。計算Ai關于Eh的權重時,可以先求出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W,然后經過正則化處理,即可求出Ai關于Eh的相對重要程度(權重)。求特征向量W的分量Wi可用式2計算,即:
(式2)
式中,n為判斷矩陣階數。然后,對進行正則化處理,即:
(式3)
正則化的結果就是Ai關于Eh的相對重要程度(權重),即:
(式4)
相容性(一致性)檢驗和誤差分析
在對系統各要素的主要程度進行兩兩比較和判斷時,一般不可能完全準確地判斷出的比值,只能對它進行大致的估計,如果在估計時有誤差,必然會導致判斷矩陣的特征值也有偏差。如判斷矩陣A被判斷為有偏差,則被稱做不相容判斷矩陣,這時就有:
(式5)
式中,表示帶有偏差的相對重要程度向量。能夠度量由于與A不相容所造成的最大特征值λmax和 W的誤差。若與矩陣A完全相容時,則有=n,當有稍不相容時,則>n。這樣就可以用-n的關系來衡量偏離相容性的程度n。設度量相容性的指標為C.I.,則:
(式6)
一般情況下,若C.I.≤0.10,就可以認為判斷矩陣有相容性,據此計算的值是可以被接受的。
(4)綜合重要程度的計算。在計算了各層次判斷矩陣有關要素對上一級EH的相對重要程度以后,即可從最上層自上而下地求出各層此要素關于最下一層要素的綜合重要程度(綜合權重)。計算公式見式7所示:
(式7)
計算出的就是各指標相對于項目績效的最終權重。
(5)指標的歸一化處理。定量評價指標歸納起來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成本型(越小越好型),效益型(越大越好型)和適中型(即不太大又不太小為好型)。其歸一化處理方法如下:
設有m個指標,令
對于成本型指標(越小越好的用式7)、效益型指標(越大越好的用式8)和適中型指標(用式9),其無量綱化隸屬函數為:
di=
經過歸一化處理可將所有指標值無量綱化,以利于綜合評價。同時,綜合評價是一個多目標優化問題,實際應用中24個指標必須綜合考慮,不可偏廢。
(6)綜合評價。對于歸一化后的指標d1,d2,…,d8的權重劃分,可以直接利用前面利用層次分析法計算的權重結果來代替指標歸一化后指標的權重。
在確定了歸一化指標權重系數構造一個新的目標函數如下:
(式10) 其中
計算各建設項目的A值,根據各建設項目A值的不同可以進行排序,進行比較和分析。
四、結論
本文所采用的綜合評價值作為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和方案優選的依據,克服了如無單一判據,又將呈現各種評價結果簡單羅列現象,讓決策者難以判斷的局面。在對寧夏建設項目調研的基礎上形成的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法采用單一判據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現實性特征。以期在實踐應用中對綜合評價結論中對最優方案投資決策的科學合理性、預期投資效益目標的實現程度及進一步提高建設項目具體措施提出客觀的評價意見。
參考文獻:
[1]Stolovitch Maurice,J.G.Calculating the return on invesment:A critical analysis and case study[J].Performance Improvement,1998,37:9-20
[2]寧夏回族自治區建設廳、寧夏回族自治區房地產協會:《房地產信息》,2007年第1-12期
[3]汪應洛:《系統工程》.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