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型假定
1.控制權競爭主體。i=l,為境外戰略投資者,i=2,為國有大股東;兩大大股東內部均體現為利益一致性集團,除兩大股東之外的小股東用s表示。
2.股東持有股份比例。總體股份為單位1,為境外戰略投資者初始分配得的股份額,為國有大股東初始分配得的股份額,且。剩余的股份為除兩大股東外國內其他小股東所擁有,假定(0,0.5)。
3.競爭力。當兩大股東分別處于控制權地位時,由于其經營管理等不同,使銀行增值的能力存在差異,假設這個能力為。用表示境外戰略投資者的競爭力,表示國有大股東的競爭力。且。
4.控制權收益。假設這些大股東獲得控制權時,能獲得的控制權收益分別為和。控制權收益,給銀行價值造成一個線性損失為。參數體現了掌握控制權股東將銀行利益轉化為控制權收益的難易程度。
5.決策思維假定。假定國家先決定出售給小股東的股票量,然后再決定剩余股份在兩大股東之間進行分配()。
6.股東成本。代表公眾利益的監管者出于金融安全的目的對兩大股東實施監管政策。兩大股東接受監管會產生成本,為股東的反應成本和,監管者產生的收益為和;此時,。其中h表示監管者對股東的一般監管力度,為監管者對境外戰略投資者持股份額的一個心理承受邊界,同時引入作為虛擬變量。當時,即當境外戰略投資者持股份額超過這個邊界,監管者會對其加大監管力度,增加部分用函數表示為;當時,,表示監管者無需加大對境外戰略投資者的監管力度。
小股東的成本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小股東之間溝通協調費用;另一方面,小股東同樣也要接受監管者的監管,當他們的投票意愿與監管者的目標不一致,會受到來自監管者的制裁。假設忽略用于溝通協商的成本,“制裁成本”。其表達式為,其中k(常數)為監管者的制裁系數;為參與投票的小股東股份。
7.銀行價值(v)表示為
8.股東投票行為。一股一票,控制權由簡單的絕對多數原則選舉產生。控制權競爭體現為兩大股東對小股東投票權的爭奪。
9.股東效用函數
------控股股東效用函數
------非控股股東效用函數
二、控制權博弈分析
1.股東的投票偏好與約束。境外戰略投資者只會選擇自己的戰略,而國有大股東則會根據其效用最大化做出不同的決策,分析如下:
(1)國有大股東投票偏好。情況一:當國有大股東取得銀行控制權的時候
國有大股東效用函數
(1)
境外戰略投資者效用函數
(2)
結合(1)(2)的一階條件可得最優反應成本由一階效用函數給定:
情況二:當境外戰略投資者取得控制權的時候,同理。
由以上式子可知,當且僅當時有,國有大股東選擇偏好;當時,國有大股東偏好境外戰略投資者取得控制權。
(2)分析小股東的偏好選擇。只有當兩大股東偏好不一致時小股東的投票才有可能有意義。考慮以下兩種情況:①當,且小股東偏好而不是的情況。②當,且小股東偏好,而不是的情況。
小股東決策的臨界值為:考慮當時,為使小股東能夠通過投票支持讓國有大股東獲得勝利,前提條件是。當小股東投票給境外戰略投資者,,小股東投票成本發生。國有大股東若要贏得控制權競爭勝利,小股東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三、控制權競爭模型的結論
結論一:當,控制權競爭的唯一均衡解為,境外戰略投資者贏得控制權競爭,其控制權收益為,國有大股東的控制權收益。
結論二:當,且,控制權競爭的唯一均衡解為,境外戰略投資者贏得控制權競爭,并且獲得控制權收益;國有大股東獲得控制權收益。
結論三:當,且,控制權競爭的唯一均衡解為,國有大股東贏得勝利,并獲取控制權收益;境外戰略投資者控制權收益。
就目前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來看,結論一的情形基本上可以制止。只要在產權多元化改革初始分配階段,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來限定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就能防止境外戰略投資者獲得控制權。
結論二的情形,國有大股東雖然有持股優勢,但由于競爭力不足,且監管者對小股東的“制裁成本”較小,從而導致控制力轉移至境外戰略投資者手中。
結論三的情形,由于監管者對小股東的監管力度較大,且競爭力差異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