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但中小企業又是社會經濟中的弱勢群體,中小企業融資難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本文從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現狀出發,分析了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中小企業 融資環境 對策
一、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現狀
1.直接融資渠道狹窄。我國對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渠道制定了嚴格的準入條件,中小企業因凈資產規模、信用等級、融資額度不達標,資產評估、信息披露費用昂貴等原因難以涉足其中。據統計,在全國所有的上市公司中,非國有中小企業所占比例目前還不到3%。通過有價證券融資在企業外部融資來源中僅占10%左右。
2.自有資金缺乏。中小企業一般自有資本和自有積累比較少,一般情況不足30%。企業內源融資缺乏,擴大再生產和簡單再生產所需資金主要都依靠外源融資,特別是負債融資。這不僅使企業融資成本過高,債務負擔過重,而目使企業自我積累的融資機制難以形成,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極為乏弱。
3.信貸上的歧視。中小企業的貸款,目前主要依賴于國有商業銀行。他們希望能夠包攬數量大的業務,因而對小額貸款不屑一顧。銀行經營的原則之一是盡量減少呆賬、壞賬,而中小企業市場風險大,企業倒閉率高,財務制度不健全,資信狀況堪憂,缺乏足額的財產抵押,又無人擔保,銀行考慮到安全性因素對中小企業惜貸、懼貸。
4.結構性矛盾突出。從信貸資金供給的期限結構看,存在著短期資金供給相對充裕與中長期投資性資金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從內外源融資結構關系看,存在著對內源融資過度依賴和外源融資相對不足的矛盾。從融資方式看,存在著對債務性融資過度依賴與權益性融資市場開發相對不足的矛盾。
5.擔保體系存在缺陷。在擔保金額的份額上,政府擔保的份額過高,民間資本型擔保包括互助擔保和商業擔保的比重嚴重不足。而且很多中小企業沒有對口的上級政府部門。
二、造成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差的原因
1.中小企業自身的局限性。中小企業資產少,負債能力低,抵御風險的能力差,難以吸引投資者的注意。中小企業處在不同的行業,資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頻率高,加大了融資的成本和代價。另外中小企業在融資的過程中不對稱信息問題比較突出,提供不了或不愿提供財務報表和真實的情況,其盈利能力很難預測。
2.外部環境的制約。一是從金融改革上,尚未形成完整的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現行的融資體制在改革過程中的金融資源的配置結構都被鎖定在國有銀行與國有企業的鏈條上。二是在金融機構上,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商業銀行。
3.擔保機制不健全。首先擔保機構本身的運作機制存在著一些問題,其次是缺乏應對擔保風險和損失的措施。再次是由于由于財政、經貿委、銀行三方面協調配合還不夠密切,使一些具體操作性問題無法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影響了擔保功能的正常發揮。
4.商業銀行本身的原因。商業銀行的穩健性原則與中小企業的高風險特點存在諸多矛盾,由于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尚處在初創階段,企業的風險往往大于收益。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前提下,銀行當然樂意傾向于大企業。除此以外,銀行放貸的壞賬損失與信貸個人責任掛鉤,使信貸員感到壓力沉重,不敢輕易貸款。
5.風險投資體制不完善。對我國中小企業來說,獲取風險投資的支持是一條簡便、可行的融資渠道。但由于我國風險投資體制的不完善,風險投資在我國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風險投資想投但不敢投,中小企業想要但要不到。
三、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的對策
1.深化企業自身改革,提高企業競爭能力。
(1)深化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種形式促進中小企業的產權改革。(2)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規范財務制度,提高財務管理水平,防止會計信息失真。加速資金運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3)加強自主創新,擴大內源融資規模。(4)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我國中小企業要不斷拓展自身融資渠道,利用融資租賃、票據貼現、買方信貸、出口信貸、聯合協作貸款等多種形式進行融資。
2.建立健全金融體系,改善金融服務。
(1)加快地方銀行的組建和信用合作社的改組改造,通過法規限定其職能,使其成為主要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商業性或合作性金融機構。(2)組建政策性中小企業金融機構。(3)創建中小企業風險投資公司,向有發展潛力但風險較高的高新技術企業進行資本投資。
3.營造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1)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政府管理效率。(2)改善法律環境。為修改《商業銀行法》,頒布《社區再投資促進法》,使商業銀行的社區融資義務得到切實履行。(3)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場。在金融保險、旅游、通訊、醫療等領域引入市場機制,建立健全市場體系,在積極培育商品市場、人才市場、產權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服務市場的同時,努力完善市場體系功能,創造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
4.建立健全信用擔保體系。
(1)推動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工作。政府應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征信系統和信用評估體系,通過必要的政策扶持,為一些經營業績突出、制度健全、管理規范的擔保機構創造條件,進行重點培育。(2)防范信用擔保風險。如果沒有嚴格的措施來分散和防范風險,極易導致信用機構破產。同時,擔保機構應通過市場化經營分散風險,根據中小企業不同發展階段、行業特點和地域經濟環境制定不同的擔保比率。(3)擴大擔保資金來源。使中小企業能夠逐步靠自身的實力提高信用能力、獲取外部融資。
參考文獻:
[1]宋元梁吳旺延張勝利:西方經濟理論與中國經濟問題研究[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2]秦艷梅:中小企業融資選擇和策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