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重慶是一個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的直轄市,自直轄以來,近10年,經濟總量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長,產業結構也正在向合理化方向演進,但是,從產業布局來看,產業布局過于集中于重慶主城區,周邊區縣生產力布局不足。這種局面長期將不利于城鄉統籌的發展。本文分析了重慶市產業布局的現狀,提出了基于城鄉統籌發展的產業布局思路。
[關鍵詞] 統籌城鄉發展 產業布局 探討
一、重慶市產業發展的現狀
重慶直轄十年期間,重慶市基本實現老工業基地改造,完成主城區老工業企業“退二進三”和“退城進園”遷建技改任務;突出發展四大支柱產業,基本形成“一大三強”(“一大”即壯大汽車摩托車產業,“三強”即培育做強裝備制造業、資源加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1430”(即以北部新區1個龍頭,高新區、經開區、長壽化工園、西永電子園4個重點園區,30個特色工業園區)的生產力布局,促進三大經濟區、四大工作板塊協調發展。2007年,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4111.82億元,為直轄1997年的3.02倍。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變化情況見圖1。
圖1 重慶直轄十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變化情況
重慶產業發展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面對國內經濟發展和市場總體環境的階段性變化重慶的經濟結構還未能進行相應的調整,企業的技術水平也未能得到相應的提升,初具雛形的產業集群也僅限于摩托車產業和醫藥產業。另一方面,從產業布局來看,產業布局過于集中于重慶主城,周邊區縣生產力布局不足。這種局面不利于城鄉統籌發展,最終將導致城鄉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另外,庫區產業空虛問題突出,經濟總量較小,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資源環境約束突出,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汽車摩托車產業“一業獨大”的工業結構,是目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一個薄弱環節,隱藏著較大的市場風險;資源加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長速度雖然較快,但增長質量和競爭力仍然不夠理想,而且面臨新的發展“瓶頸”;服務業發展仍然滯后,比重偏低;自主創新能力弱,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高新技術產業雖已起步,但還比較弱小。
二、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產業布局
“一小時經濟圈”正式確立了“一心四帶”的產業布局和區域工業特色化的發展方向。“一心”是指都市核心產業區,將細化為極核產業區、北部產業區、東部產業區、南部產業區和西部產業區五大產業布局。其中,極核產業區指高速公路內環線以內的區域。該區域將打造為金融中心、商貿中心和高技術產業基地。而一般的加工業和低附加值產業將在該區域內受到限制。極核產業區,高速公路內環線以內的區域,打造金融、商貿中心核高技術產業基地,限制發展一般加工業核低附加值產業,提升產業內在質量;北部產業區,包括北部新區、渝北區核北碚區的部分區域,建成都市區的核心增長極核現代都市風貌展示區;東部產業區,以茶園為核心的區域,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消費類電子、會展業;南部產業區,以巴南魚洞為核心,重點發展汽摩及零部件產業、食品工業、機械制造業等;西部產業區,包括沙坪壩西永、九龍坡西彭、北碚城區等區域,重點發展集成電路、鋁加工、儀器儀表等。“四帶”是指依托主要交通干線,強化與周邊地區的產業分工協作和資源利用合作建設的四大產業密集帶,包括渝涪高速公路沿線產業密集帶、成渝高速公路沿線產業密集帶、渝遂高速公路沿線密集帶和渝黔高速公路沿線產業密集帶。見圖2。
圖2 重慶市“一心四帶”產業布局
三、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產業布局思路
一是大力發展服務業,開拓農村市場。大力發展知識密集、技術密集、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具有競爭優勢的服務業,形成符合城市功能要求、體現資源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建立農村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流通體系,規范農資市場和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交易效率。
二是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培育農村資本市場,為農村和農業發展提供充分的資金保障,切實為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出發,建立適合于農業產業特點和農村中小型企業發展需要的金融組織,以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形成合理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
三是要從城鄉統籌發展的大背景出發,以提高城鎮化水平,合理優化產業布局。將工業區建立在農村人口密集區,使農村的非農產業集中發展。形成小城鎮,實現城鄉的均衡發展。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村人口遷移的負擔,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反哺工業化進程。
四是強調產業布局的生態觀念,切實改善城鎮生態環境質量。在進行產業布局時必須考慮包括水環境質量、固體廢棄物控制、大氣環境質量、園林綠化、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城市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等內容。積極開展統籌城鄉產業布局的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統籌城鄉飲用水源地保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城鄉環境監測與預警體系建設,走生態產業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www.cq.gov.cn
[2]周兵: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