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新農村建設總的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關鍵問題還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
一、農民收入的結構分析
表1 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 計量單位:元
資料來源:http://www.stats.gov.cn
表2
從表1可知,我國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從1985年的394.6元增長到2006年的3587.04元,增加到原來的9.7倍,增長的發展趨勢非常明顯。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按來源可包括三部分: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其中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純收入占據絕大的比重,從表2可知,工資性收入的比重一直處于上升的趨勢,從1985年的18.15%上升到2006年的38.33%,我國有些地區甚至超過了50%,家庭經營純收入所占的比重從1985年的74.41%下降到2006年的53.83%,處于緩慢下降的趨勢,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從1985年的7.41%發展到2006年的7.84%變化不大。由此可見,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取得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
我國農村人口多,耕地少,目前我國大約有4.85億農村勞動力,農村勞動力人均耕地僅1.4畝,富裕勞動力數量相對較多,根據當前生產力水平,據專家估計目前大約有有1.5億農村富裕勞動力需要就業。所以發展勞務經濟就成了解決農村富裕勞動力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發展勞務經濟既關系到建設新農村,提高農民收入,也是關系我國工業化進程,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問題。
二、發展勞務經濟的成效
1.外出勞務增加了農民收入,提升了農民生活質量和水平
近幾年由于農產品價格較低,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業收入減少。農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主要得益于勞務收入的增長,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據河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公布的數據顯示,河南省2007年外出務工人員總量達到了1947萬人,勞務收入已達到1316億元,約占農民純收入的一半以上。
2.外出勞動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據有關部門測算,改革開放以來,約有15%~20%的經濟增長是勞動力部門轉移的貢獻,農村勞動力功不可沒。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地一產業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有利于資源合理配置,改善勞動力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的比例關系,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從事的大多數是臟、累、苦等城市人不愿意從事的工作,既滿足了城市用工需要,又城鎮建設和。
3.外出勞務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勞務收入促進了城鎮建設,推動了農村的發展和進步。一批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在城鎮有了穩定職業和收入,并購房落戶,示范帶動更多的農民入城安家置業。在農村人口逐漸向城鎮遷移過程中,降低了農村人口的比例,加快了我國城市化的進程。一些打工者經受市場經濟、城市工業文明的熏陶,轉變了觀念,在積累了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后返回家鄉,開始投資創辦各種實體,帶動了一方農村脫貧致富,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一支新生力量。
4.外出勞務有利于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和觀念的更新
外出勞動力受到輸入地的技術經營管理的培訓,其技術素質、市場經濟意識、創業意識、競爭意識、風險意識和法律意識都得到很大提高,其中一部分實現了務工成才。
三、發展勞務經濟的對策
發展農村勞務經濟對解決“三農”問題,促進新農村建設舉足輕重。在推動勞務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必須結合我國的國情,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要求,采取切實可行的發展措施。
1.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仍是促進農村勞務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渠道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的發展對于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發展農村勞務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新的經濟環境下,鄉鎮企業要適應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各地應因地制宜對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積極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第三產業、發展一些投資小、見效快,無污染,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樣使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和充足的農村勞動力得到充分利用和發揮,既分流了富裕勞動力,又啟動了農村市場。
2.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是發展農村勞務經濟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發育程度不高,特別是勞動力供求信息收集與發布、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發育、勞動就業服務體系還不適應農村勞務經濟發展的要求。首先,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勞動就業中介組織,逐步建立勞動力供求信息服務網絡,內容包括就業信息、政策咨詢、就業指導、職業介紹、培訓、合法權益保護等,幫助勞動力對轉移成本、收益、風險做出正確的判斷,以減少盲目流動而遭受的損失。其次,要完善和規范政府對勞動力市場的監管,為用人單位擇人和農民工擇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3.完善農民工權益保護體系,降低農民工的流動成本
要逐步建立一整套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及調控和保障就業者權益的法規和制度體系,從制度上保障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要逐步取消各地方政府出臺的限制外來勞動力就業的政策,健全勞動力市場規則,取消各種不合理的收費,加大勞動保障的監察執法力度,嚴懲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積極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改革,破除體制障礙,統籌城鄉發展,逐步解決農民工的醫療,保險、居住、子女上學等難題,為農民工創造一個寬松的務工環境。
4.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是進一步發展農村勞務經濟的前提條件
目前,我國我國農村勞動力普遍受教育水平低,接受技能培訓的比例較低,這就導致了缺乏市場適應能力,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就業。因此要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其文化素質和技術素質,逐步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首先,應廣泛動員社會各類教育培訓資源,積極參與農民工的培訓,建立多層次的農民工培訓體系及培訓基地,多渠道籌措培訓經費,逐步擴大培訓規模和人數。 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識、實用技術,法律知識等,切實提高農民工的整體素質和轉崗就業技能,逐步實現轉移勞動力由體力型向智力型轉變。除次之外還要逐步普及義務教育,在農村發展職業教育,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
5.發展訂單勞務和特色勞務,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競爭力
發展訂單勞務可以是農村勞動力及時就業,減少流動的出本。各地政府部門應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渠道聯系各類勞動就業信息服務中心,與城市和企業建立對口勞務輸出協議。在勞務輸出前可根據用人單位需要和本人就業要求,積極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崗位技能、職業安全、敬業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通過培訓,全面提高勞務人員的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農村勞動力能夠及時就業,取得了更高的收入,用人單位也可滿足對人才的需求。各地在發展勞務經濟時,可根據當地的人文資源和培訓特點,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競爭優勢的特色品牌,只有具有特色,才具有長久的競爭力。
6.拓展勞務經濟的發展空間,積極發展勞務輸出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際勞務市場需求日增。2003年末,我國在外的各類人員僅52.5萬人,我國的國際勞務潛力遠遠沒有得到發揮 。隨著加入WTO以及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 國際勞務輸出市場不斷擴大,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把國內轉移作為農業勞動力轉移主渠道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開拓國際勞務市場,為農村富裕勞動力走出國門創造條件。
7.大力實施“回歸工程”,發展工業園區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
各地政府部門應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興辦產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包括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放寬發展個私經濟的政策規定,放寬經營范圍,減免稅費,加大對企業的保護力度,同時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創造適合外出人員回鄉投資的硬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