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市場失效是環境退化的重要根源。環境經濟中市場失效的主要原因包括:環境問題的外部性;環境的公共物品性;環境資源產權不清;環境資源無市場、薄市場、市場競爭不足;未來的不確定性和短視行為等。
[關鍵詞] 市場失效 環境經濟 外部性 公共物品 產權
正常運行的市場機制是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和不同時間序列上有效配置的機制。然而, 就環境領域而言,市場之所以失效,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環境本身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性而造成的。
一、環境問題的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在沒有市場交換的情況下,一種消費或生產活動對其他消費或生產活動所產生的外部影響。如果這種外部影響是有利的, 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而私人收益卻大于社會收益,則稱為“外部經濟性”;如果是不利的, 私人成本大于社會成本而私人收益小于社會收益,則稱為“外部不經濟性”。這里所強調的“在沒有市場交換的情況下”,是指這種影響并沒有通過市場價格機制反映出來,即當存在“外部經濟性”時,行為主體沒有因為其產生的外部利益而得到報酬,受影響者也沒有因得到外部利益而支付報酬;當存在“外部不經濟性”時,行為主體也沒有因其行為所產生的外部不利影響而支付報酬,受影響者也沒有因受到損害而得到報酬,無償損害,無償受益。外部性的例子很多,如上游居民植樹造林,保護水土,下游居民得到質量和數量有保障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即產生外部經濟性;一居民開大音響,所有鄰居享受噪音;一家工廠污染空氣,所有居民受害等,則產生外部不經濟性。環境問題多為外部不經濟性。
二、環境質量的公共物品性
公共物品是具有外部性的物品。每個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取決于該公共物品向社會提供的總量。與私人物品不同,個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不影響其他消費者對同一公共物品的消費。雖然公共物品的生產包含著失去生產其他產品的機會成本,但公共物品的消費卻沒有機會成本。例如一個人對空氣的消費并不影響其他人對空氣的消費。公共物品的另一個特性是供給的不可分性,為一個消費者生產公共物品就必須為所有的消費者生產該物品。在許多情況下,個人不論付錢與否都不能將其從公共物品的消費中排除出去。既然不能被排除出去,消費者就不會為消費公共物品而付費,即所謂“免費乘車”。在環境經濟領域,環境產品多屬于公共物品, 例如:環境提供的多種服務,包括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優美的環境景觀、物種的多樣性等,都是公共物品。甚至可以這樣認為,地球生態系統本身就是由多種公共資源組成的。而正是由于這些公共資源的上述特性的存在,使得資源被使用過度,環境被破壞,并造成生態失衡,破壞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
三、環境資源產權不清
環境質量之所以惡化,關鍵是由于人們所使用的資源的所有權規定的不夠嚴密不夠周全。大氣、水體和大量公有土地傳統上就是公共擁有的財產。公共擁有權,如果要更清楚地勾劃出它的特征,實際上就是不存在任何所有權。所以,人們早已可以隨意地將這些資源用于各種目的,對它們忽視或過度使用。大氣已經成為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廢氣的排放場地,海洋已經成為運輸廢物、石油污染物、核廢料、生活污水,以及其他廢物的排放場。當然,如果這些公共財產資源是無限的,或者相對于全部需求具有充裕的容量的話,社會分享并利用這些資源時,就不會產生任何經濟上的問題。然而,當需求上升到某種程度,超過了環境本身自然調節恢復能力時,容量就會越來越少,環境質量就會惡化,經濟效率會遭受損害,就需要合理配置資源和界定財產權。
四、環境資源無市場、薄市場、市場競爭不足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許多環境資源的市場尚未發育起來或根本不存在,資源市場處于“缺位”狀態;環境資源的價格為零,因而被過度使用,日益稀缺。如果一些環境資源的市場雖然存在,但資源的市場價格偏低,只反映了勞動和資本成本,沒有反映生產中資源耗費的機會成本,也會使資源浪費。如果一些資源的市場上買者和賣者的數量很少,他們之間的競爭很弱,這種市場也是一種失效的市場。
五、未來的不確定性和短視行為
自然資源的保護涉及未來。未來存在不確定性和風險。不確定性和風險的區別在于,不確定性指不知道可能結果出現的概率;風險指知道可能結果出現的概率。如果某種行為的結果不具惟一性,就存在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有兩種:一是由于決策者不能控制的因素例如天氣變化引起的不確定性,二是市場價格信息虛假即市場扭曲所引起的不確定性。時間越長,不確定性越大,不確定性影響到很多部門,尤其是以自然資源使用為條件的農業部門受到的影響為甚。
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為了未來利益而犧牲當前消費。因為人們偏好當前消費,未來利益被打折扣,特別高的折扣率(貼現率)可能會導致對保護某一資源的忽視。在一般情況下,由于缺乏價格信息等原因,人們特別是那些貧困的人們,更關心的是為了生存而指望眼前能從自然資源中得到什么,而不是為了未來而保護自然資源,結果總是與保護自然資源而不使其遭到破壞背道而馳,導致森林和土壤的過度開發。人們常常用利率作為貼現率,而高利率和低的資源增長率可能使某一物種滅絕。在此情況下,如果利率能夠反映社會在時間上的正確選擇,倒無所謂。而與此相反,如果市場利率不能反映社會真正的時間選擇,就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參考文獻:
[1]楊云彥:人口資源于環境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315
[2]曹明宏張光宏陳祖海:環境領域市場失靈的機理及其宏觀調控方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