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體育產業與市場經濟制度在基本價值、形式特征、基本原則、運行規則等方面具有同一性,發現這種同一性并積極促進二者的良性互動,不僅對拓展體育的經濟功能、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而且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也具有積極的影響。同時,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導引下,我國體育產業應該統籌利益關系,實現利益的整合與平衡。
[關鍵詞] 利益 利益整合 體育經濟
在體育產業發展中如何看待經濟效益、政治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系問題,是一個帶有普遍性、根本性的問題,處理不妥勢必影響體育產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甚至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發展。本文就這個問題從宏觀、微觀等不同角度,談談自己的一孔之見,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體育的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作為矛盾對立體,它們之間是相對獨立的概念,沒有主次之分,其地位應是平等的
所謂體育的經濟效益是指人們在體育投資這一經濟活動中,勞動的占有和消耗與所取得有用成果的比較,即投入與產出的比率。它的實質是指在體育勞務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以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和占有,獲取盡可能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所謂政治效益是從政治角度講,體育產業有較強的政治負載功能,能夠通過輕松活潑、潛移默化的方式宣傳、承載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所謂文化效益是指體育產業的文化因子活力在推動審美、休閑、娛樂、享受等方面所特有的傳輸、媒介功能。所謂體育的社會效益,是指體育產品大都是精神產品,其產品的主要功能是增強人民體質振奮民族精神,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其實質是體育產品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屬于社會文化娛樂范疇。由于它們所屬的范疇不同,做為相區別的一面,它們之間是沒有主次之分的,其地位應是平等的。
二、體育的經濟效益與政治、文化、社會效益作為相互聯系的一面,其關系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研究的領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涵義
1.就微觀而言,在體育產業的經營開發中,應該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兼顧體育的其他效益。體育的經濟效益包括直接和間接兩種經濟效益。直接經濟效益是因從事體育活動而直接所得的經濟收益,如體育比賽門票收入、體育場地使用費收入、體育廣告費收入、體育訓練用品收入、體育紀念品收入及其他體育衍生品收入等等。間接經濟效益。體育活動的間接經濟效益就是指由于體育活動及其相應的社會影響力,而表現為其他部門和行業所得的經濟效益。如體育的廣告效益、旅游業收入等。體育作為產業進行開發,走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企業化道路,這說明推向市場的體育產品是商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必須遵循社會經濟運行規律,即以利益為杠桿,通過公平競爭,等價交換,優勝劣汰,最終實現對體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保證體育產業的高速運作。因此,各體育經營單位必然想方設法,在盡可能降低勞動占有和勞動消耗的條件下,爭取盡可能多的利潤。與之相適應,經營者還必須兼顧體育的社會效益,要服務對路,增添花色,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檔次,滿足人們豐富多彩的體育需要,惟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多、更長遠的經濟效益。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占領市場,一些有遠見的投資者似乎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在提高體育的社會效益方面下功夫,像高薪聘請外藉球員、本國優秀運動員,以及培養二、三線梯隊等,目的當然是服務于經濟效益。
2.從宏觀而言,發展體育產業的最終目的是實現體育為人民服務,為國民經濟服務的宗旨,因此必須把政治、文化、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經濟效益服從服務于社會效益。宏觀而言,體育產品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不能作為商品推向市場,諸如學校體育、職工體育,其基本任務是解決人口素質問題,福利性、義務性突出。像人們健身必備的基礎設施投資大、周期長、收益慢,若按市場經濟規律自由支配,其生產建設將無法進行。這就需要國家無償投入,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漸增加投入的比重。這一點我國體育法第41條已做了明文規定,即“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體育事業經費、體育基本建設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對體育事業的投入。”這里充分顯示了人民政府把體育的政治、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無疑是英明正確的舉措。
三、體育政治、文化、社會效益能否實現,體育產業能否健康發展,并不取決于經濟活動本身,而取決于法制的健全和完備,取決于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
在全民健身方面,我們推出《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美國推出《健康公民2000年》,加拿大推出《積極人生》,英國推出《90年代體育——迎接新的地平線》,他們頒布的時間似乎比我們更早。在計劃的操作實施方面,我們有實施的步驟,他們更有完整的目標體系。以美國的《健康公民2000年》為例,該計劃700多頁,通篇都是對實施目標的陳述,其中包括3個總目標,22個子目標,47個次子目標和300個再次一級的目標。這些規定似乎并不亞于我們。市場經濟是利益經濟,同時又是法制的經濟。在微觀經營中,誰都可以為追逐利潤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前提必須光明正大、遵紀守法。這就要求在微觀搞活的同時,國家必須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即通過制定實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政策去引導、規范人們的利益行為,再配之以有效的監督,就能妥善地處理宏觀與微觀領域的經濟效益與政治、文化、社會效益的聯系。
總之,在看待和處理體育產業發展中,政治、文化、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時,一定要注意,從思想觀念上擺脫“左”傾思想的束縛,從理論研究上分清宏觀與微觀不同的領域,以實現利益的整合。
參考文獻:
[1]劉春來:論體育的經濟功能與價值[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3(12)
[2]趙鋼關:于我國對外開放的體育場館實行經營型管理問題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