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首先構建一套關于商業銀行成長性的評價指標體系,收集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的截面數據,利用因子分析法,對相關的八家銀行作出評價分析,并分析了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以促進我國商業銀行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 商業銀行 成長性 因子分析
一、引言
對我國的商業銀行來說,入世過渡保護期的結束意味著一場更加嚴酷的競爭戰的開始。面臨著大量外資銀行在業務、人才、市場等方面的競爭,本土商業銀行的生存和盈利空間面臨極大的挑戰,培養良好的成長能力就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在這場戰爭中掌握主動權的關鍵所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商業銀行業雖然經歷了一段快速發展期,但較之國外銀行業巨頭的差距仍然非常明顯,業務品種不夠豐富、人員機構臃腫、工作人員素質不高、組織管理松散、競爭手段單一、盈利點過于集中等問題表現突出。因此,準確評價我國商業銀行的成長性,將有助于找尋國內外商業銀行發展中的差距,為中國商業銀行的下一步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二、我國上市商業銀行成長性的實證研究
目前國內外對商業銀行進行各項評價的方法并不多,主要有基準評分法、專家評分法、主成分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層次分析法以及管理科學類方法,如人工神經網絡,灰色理論等等,但考慮到我國商業銀行上市日期較短,且公布數據多為2006年,所以我們采取了對上市商業銀行的截面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的因子分析法。
1.指標設定與樣本選擇
本文將采用因子分析法構建一個成長性綜合評價模型,方法是在廣泛研究商業銀行成長性問題的基礎上構建一套指標體系,并以2006年的上市商業銀行截面數據進行計算。最終對上市商業銀行的成長性進行綜合評價。根據作者研究所得構建以下的商業銀行成長性評價指標體系:總資產收益率(X1)、凈資產收益率(X2)、凈利息收益率(X3)、成本收入比(X4)、不良貸款率(X5)、撥備覆蓋率(X6)、貸款總額準備金率(X7)、核心資本充足率(X8)、資本充足率(X9)、總權益對總資產比率(X10)、總資產增長率(X11)、凈資產增長率(X12)、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X13)、每股收益增長率(X14)、資產流動性比例(X15)拆入資金比(X16)、拆出資金比(X17)。
該指標體系共17個指標,只要考察商業銀行以下幾個方面:盈利能力、資產質量、資本充足性、成長能力、資產流動性。以上五個方面的指標完全可以反映商業銀行的成長性狀況。
本文選取樣本個數8個(見表1商業銀行名稱),數據來源于和訊網,其中國有商業銀行轉型股份制銀行2家,6家民營股份制銀行,可以說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2.實證分析步驟
下面利用因子分析法對9家上市商業銀行成長新進行實證研究。通過SPSS進行計算,本文選入了四個公共因子,其累計方差貢獻率為90.026%。17項指標可以綜合成公共因子F1、F2、F3、F4。
KMO檢驗和球形Bartlett檢驗情況。KMO(Kaiser-Meyer-Olkin)給出了抽樣充足度的檢驗,本研究的KMO值為0.779,說明因子分析是可以接受的。
通過SPSS軟件輸出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放映公共因子與各變量之間的關系。
F1方面在X9、X8、X10、X12、X1、X2、X3、X14上有較高的載荷量。X9、X8、X10反映了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情況,X1、X2、X3反映了商業銀行的盈利狀況,X12、X14反映了商業銀行的成長情況。因此,可以稱F1為資本充足與盈利成長因子,它綜合了整個指標體系35.895%的信息。
F2方面在X5、X6、X7、X13、X11上有較高的載荷量。X5、X6、X7反映了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X13、X11反映了商業銀行的成長狀況。因此,F2可以定義為資產質量與成長因子,它綜合了整個指標體系的32.118%的信息。
F3方面在X15、X16上有較高的載荷量。這兩個指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商業銀行在無需資本流失的情況下,滿足非預期現金支付的能力。因此,定義F3為資產流動因子,它綜合了整個指標體系的12.658%的信息。
F4方面在X17上有較高的載荷量,反映了商業銀行在銀行同業拆借市場上拆出資金的狀況。因此,定義F4為資金拆借因子,它綜合了整個指標體系的9.355%的信息。
三、實證結果分析
首先,采用回歸法,依據因子載荷系數矩陣及無量綱化處理后的原始數據,計算各公共因子得分。然后,通過下列公式計算出綜合成長性得分。綜合成長性得分F的計算公式如下:
F=(F1×35.895+F2×32.118+F3×12.658+F4×9.355)/90.026
表 2006年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綜合成長性的得分及排名
從表中可以看出,F1(資本充足與盈利成長因子)方面,興業銀行、中國銀行、華夏銀行的指標實力較強,深發展和工商銀行最差,這個排名與綜合實力排名基本相似。由此可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狀況、盈利和成長能力對商業銀行的成長性發展至關重要。F2(資產質量與成長因子)方面,華夏銀行、民生銀行的優勢比較明顯,而深發展與浦發銀行較弱。F3(資產流動因子)方面,深發展、浦發銀行、華夏銀行的情況較好,原國有商業銀行改組而成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產流動狀況都較弱,這一狀況與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的歷史原因密切相關,而對于沒有過多沉重負擔的早期上市商業銀行來說,資產流動性一向是其運營中關注的重點,在這一方面的優勢就不言而喻了。F4(資金拆借因子)方面,華夏銀行較好,工商銀行最弱,說明工商銀行在資金拆借方面的能力仍然有待于加強,而這也是導致其資產流動性差的一個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袁云峰張波: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綜合評價體系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4(12)
[2]王靈華薛精:我國商業銀行效率評價及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