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人民幣存在著人民幣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并存, 且兩者差異呈擴大趨勢的“新貨幣現象”。正確認識人民幣“內貶外升”現象,對當前乃至今后長期內的中國宏觀調控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升值 貶值 新貨幣現象
一、“新貨幣現象”的產生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一次性上調2.1%以來,人民幣一直處在對外升值的通道中。2007年人民幣匯率全年上漲了6.4%,2008年1月2日至2008年4月24 日三個多月的時間內人民幣匯率升幅達4.3%。至2008年4月24 日,相對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的8.11元每美元,人民幣對美元累積升值了13.8%,為6.9890元每美元。
依據“一價定理”(law of one price),在經過匯率折算后,除去運輸成本,以及其他必要的交易費用,一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應當一致,這是由貨幣作為特殊商品的同質性和流動性所決定的。然而,在人民幣一路升值且有加快趨勢的狀況下,人民幣的對內卻在不斷貶值。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07年全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CPI)上漲了近5%,2008年一季度CPI總體漲幅約為8.0%。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5%的CPI 水平是一個顯著通脹的標志。這種人民幣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并存,且兩者的差異呈不斷擴大趨勢的現象,已經成為一種“新貨幣現象”。
二、“新貨幣現象”的成因
目前人民幣對外升值加速的預期依然炙熱、對內通脹的壓力同樣絲毫未減,我國人民幣“內貶外升”的特征顯然與傳統宏觀經濟學理論不符,然而,經過分析發現,對外升值與對內貶值卻相互關聯。造成人民幣“內貶外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國際收支雙順差, 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外匯占款大幅攀升
在中國經濟強勢增長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的順差持續增長,外匯儲備大幅度攀升。據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料,1999年我國外匯儲備為1546.75億元,而截至2008年3月底,我國的外匯儲備已增加到16821.77億美元。
一方面,從匯率決定理論的角度分析, 國際收支雙順差,以及巨額的外匯儲備,是人民幣升值的主要經濟原因,同時由于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不斷提出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也使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加大, 促使了人民幣升值。
另一方面,巨額的外匯儲備帶來了巨額的外匯占款。外匯占款是指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外匯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礎貨幣量,再通過貨幣乘數效應,造成了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度增長。比較近年來我國M0、M1、M2的增速和GDP的增速,可以看到,不論何種貨幣供應口徑下,與實體經濟的需求相比,貨幣供應量都顯得偏高。當過量的貨幣追逐物品時,物價會上漲。引發國內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是貨幣供應量過大。
2.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所致
從二戰后到冷戰結束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由于工業化進程的懸殊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形成了高低相差懸殊的兩種生產要素價格體系。冷戰后,阻礙資本與貿易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的政治堤壩崩潰,由于生產要素價格懸殊,發達國家的產業資本開始向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大規模轉移,以獲得在本國生產中所無法獲得的巨大利潤。當全球經濟體系趨于融合時,市場的力量必然會對這種極不正常的扭曲情況進行校正,其基本方向就是通過資本與貿易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在發展中國家外部創造了一個不斷增長的巨大需求,不斷拉升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要素價格與商品價格。
人民幣的“內貶”是中國的貨幣對本國的商品和生產要素貶值,而“外升”則是外國貨幣在對中國貨幣貶值,也是外國的貨幣在以更大的幅度對中國的商品與生產要素貶值。因此不論是中國的物價上漲,還是中國的人民幣升值,從發達國家看,都是中國的生產要素價格與商品價格在提升,通脹率與匯率的變動方向也由此從以往的互逆變成了同向。
3.中國國內經濟運行中的體制性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倡導的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 這為我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和綜合國力的迅速上升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巨大變化, 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沒有做出很好的調整。目前, 經濟發展的動力仍然是“高投資”和“高出口”, 在西方發達國家,以及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中對經濟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最終消費在我國始終處在較弱的地位, 而由此引起的“高儲蓄”, 又促使了“高投資”和“高出口”。大量出口產生的順差使得人民幣一直處在對外升值狀態, 但由于我國匯率制度改革起步不久,尤其是亞洲金融危機后的一段時間實際實行的是固定匯率制度,匯率的調節靈活性較小,這時人民幣升值壓力無法通過調整匯價釋放,而升值預期產生的國際游資的大量進入,對內的通脹壓力就同步積累,壓抑的對外升值加劇了對內貶值。
三、對人民幣“新貨幣現象”的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人民幣的對外升值與對內貶值并存,已經成為近幾年我國貨幣領域的一種新現象。這一新貨幣現象對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很大的威脅, 同時也給我國的貨幣政策乃至宏觀調控帶來新的挑戰.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加速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努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新的貨幣現象主要是由經濟的外向性質以及派生的順差導致外匯流入形成的,政策的著重點應該在對外經濟方面。一方面,在目前有管理的匯率機制下,加快推進匯率制度改革,放寬人民幣匯率浮動期間,短期內適度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另一方面,應努力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人民幣可以考慮逐步在周邊地區實現有條件的流通,將對人民幣的投機沖擊和升值預期逐步地分攤到周邊地區,用疏而不是堵的方式化解流動性過剩危機。
2.加快經濟發展戰略的轉型, 促進國內經濟均衡發展
如上文所述,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失衡,“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出口”必然促使對外經濟發展的失衡。經濟發展規律表明: 一國過分地強調以出口為導向, 必然加大該國對外的依存度, 長此下去,必然會不斷削弱本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加劇本國產業結構的“洋化”, 這對中國這樣一個內需潛力很大的大國來說既是不相匹配也是不能持續的。所以我國應加快經濟發展戰略的轉型,減少對外出口的依賴, 提高國內國民的消費率, 優化本國產業產品結構,促使國內經濟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貝多廣朱曉莉:試析人民幣對外升值與對內貶值并存[J].經濟研究,2007,(9)
[2余永定:全球經濟不平衡與中國的調整[J].中國金融,2005,(12)
[3]曹龍騏:人民幣升值過程中“新貨幣現象”剖析[J].深圳大學學報,2008,(1)
[4]史煥平:人民幣外升內貶的成因、影響及對策[J].宏觀經濟研究,2007,(12)
[5]王建:論人民幣“內貶外升”及利率、匯率與通脹率的新關系[J].中國經貿導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