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對旗下公司的定位進行了新的調整,以適應國內的監管要求
中投公司的重新定位,意味著持有諸多券商、信托等金融資產的建銀投資,部分資產將在中投架構下進行重新分配,也預示著建銀原先控制的一些資產將發生新的流轉和處置。
10月22日,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投公司或中投)召集下屬機構開會,傳達國務院的最新批示。據有關參會人士稱,經國務院批準,中投公司下屬的中央匯金公司(下稱匯金公司或匯金)定位為政策性金融投資平臺,中國建銀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建銀投資)將被定位為實業投資平臺。
這個決定,意味著持有諸多券商、信托等金融資產的建銀投資,部分資產將在中投架構下進行重新分配,也預示著建銀原先控制的一些資產將發生新的流轉和處置。比如,一些重點券商如中國國際金融公司(下稱中金公司),將從建銀旗下劃歸到匯金;建銀控股的其他一些券商會陸續處置,以滿足中國證監會關于券商“一參一控”的要求。
此外,《財經》記者了解到,在光大集團重組中,曾歸建銀處置的光大實業有限公司,由于種種原因,將重回光大集團。
“一參一控”禁錮
在中投開會的前一周,中國證監會已經根據國務院最新批示,向匯金、建銀投資旗下的券商下發了文件,要求這些券商在五年之內達到證監會規定的“一參一控”要求。
“這個五年達標的文件一發,很多業務就可以開展了,不然有這么一個硬傷在這兒,什么牌照也批不下來。”一位相關券商高管說。這家券商正在積極申請融資融券試點牌照。
事實上,建銀旗下券商深受“一參一控”之困已有時日。
“一參一控”最早的由來,是2004年證監會出臺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規定, “一家機構或者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機構參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一家。”
“一參一控”被認為是規范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基礎,這一條以后也逐漸被運用于券商和期貨公司等,成為證監會進行機構監管的一個必要標準。今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規定“兩個以上的證券公司受同一單位、個人控制或者相互之間存在控制關系的,不得經營相同的證券業務,但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另有規定的除外”。
建銀投資由于旗下有多達八家券商,因此首先受到監管部門的限制。
建銀投資成立于2004年9月,由建行重組分立而來,注冊資本為人民幣206.9225億元,為匯金全資控股。
建銀投資成立之初被定位于投資性公司和處置金融資產的公司,后被賦予證券公司重組平臺的階段性使命。
在匯金公司負責重組的銀河證券、華夏證券、南方證券、西南證券、新疆證券、北京證券、國泰君安、申銀萬國、齊魯證券等九家券商中,銀河證券、國泰君安、申銀萬國等三家由匯金公司資本市場部直接負責,建銀投資則接下了其他六家證券公司的重組注資工作。
此外,建銀投資還從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手中收購了宏源證券,中金公司作為建行的實業資產也剝離至建銀投資。
“我們這幾家券商雖然都算是有大背景的股東,但是到了證監會,‘一參一控’這個規定擺在那兒,很多事情都難以突破。”一位建銀投資旗下券商的高管說。
“證監會不會在投行業務、經紀業務或者設立營業部等方面進行直接限制,但會降低對相關券商的評分。這一評分會直接導致券商評級的下降,而級別低的券商在開展新業務等方面會有限制,同時,在上繳投資者保護基金的比例上會增加。”這位人士稱,“實際上就是不達標就罰款。”
告別金融控股
在被宣布新定位之前,建銀投資本有計劃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金融控股公司。
建銀投資前任總裁鄭之杰,曾經在該公司的一份內部資料上提到了金融控股公司構想,認為金融控股公司是中國金融業綜合經營的現實選擇。但鄭在兩周前剛剛被調至國家開發銀行擔任黨委委員。
目前,除持有八家券商股權,建銀投資還持有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9.2093%的股份,是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此外,浙江國際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也已成為建銀投資旗下公司。建銀投資還計劃成立自己的基金公司。

然而,時至今日,建銀投資的金融控股夢想已經消逝。根據最新文件,建銀投資未來將變身為實業公司,不再擁有金融牌照。
建銀投資旗下現在擁有的數家券商,除了保留“一參一控”的兩家,其余均將進行轉讓,匯金公司將接手其中數家。
據《財經》記者了解,目前還沒有確定建銀投資保留的兩家證券公司名單,此前曾有方案希望保留宏源證券,而建銀投資全資控股的中投證券(原南方證券)并入宏源證券;但由于整合這兩家券商難度很大,目前的方案已經暫停。
與此同時,建銀投資對于瑞銀證券(原北京證券)的持股,原計劃將轉讓給外資股東,但由于最近金融風波的加劇,發生了變數。
建銀對西南證券、齊魯證券的注資,在最初的方案中就有退出條款,因而在今年6月底西南證券退出之后,齊魯證券的退出也將很快進入操作層面。中信建投證券(原華夏證券)的情況則比較復雜,目前還在討論過程中。
“現在比較明確的是,沒有下家接手的一律先轉給匯金公司,因為匯金有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大帽子’,下邊放幾家券商都沒問題,按現在證監會所提的期限,有五年的緩沖期。”一位知情人士說,“中金公司是肯定要給匯金的。”
光大實業回歸光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建銀投資進行全新定位的同時,原本已經劃入建銀投資的光大實業部分,將重新回歸光大集團。
匯金公司在2007年底對光大銀行進行注資時,曾明確了光大集團將被拆分為光大金融控股和光大實業兩大部分;匯金對光大銀行進行重組,并入主光大金融控股,建銀投資則接手光大實業集團。
匯金公司針對光大金融資產的注資規模在200億元左右,匯金的全資子公司建銀投資在光大實業部分的注資也將達到50億元左右,并將上世紀90年代末央行對光大的近90億元再貸款轉為股本。重組結束后,匯金將入主由光大金融資產組建的控股公司,建銀則將控制光大集團余下的實業部分,有關新公司的注冊程序已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按照當時的計劃,光大實業部分的重組由原光大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臧秋濤和現任建銀投資副總裁楊小陽負責,臧、楊二人將分任重組后光大實業公司的董事長與總裁。
光大集團非金融類的總資產約100多億元,其中包括在香港上市的光大國際(香港交易所代碼:00257)等。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通過中國光大集團有限公司(香港)持有光大控股55.47%,持有光大國際57.4%。
但建銀投資對于光大實業的整合,一直處于停滯狀態。
“光大內部對于由建銀投資接手香港部分以及實業資產意見很大,因此重組的阻力比較大。”匯金公司的一位人士說。
此前,光大國際行政總裁陳小平曾表示,光大集團的重組主要在北京進行,對香港光大國際有限公司暫無影響,參與重組的建銀投資也尚未參與到香港的業務中來。
“香港這塊業務怎么做,怎么走,我們現在還沒有得到明確指示。”陳小平稱,“香港方面,我們自身要穩定,在穩定的基礎上做事。”
“光大集團一直強調其在香港的‘窗口’地位,及其對于香港經濟的影響。加之匯金旗下已經有多家香港上市公司,建銀投資再把光大在港的上市公司全接過來,存在同一控制人的競爭問題。”匯金公司知情人士說,“因此,最終決定把光大實業還給光大集團。”不過,劃轉對價如何處理尚不得而知。
在匯金公司對光大銀行的注資過程中,光大集團的地位被大大弱化,光大金融控股成為新的控股平臺,光大集團已經沒有實質性內容。不過,即便完成注資,光大集團董事長唐雙寧也曾多次強調要“做實”光大集團,這次全面接手光大實業,被視為在博弈中重新獲得話語權的標志。
自成立之初,匯金公司的性質就缺乏明確規定,一直處在純商業機構和準政府機構之間的模糊地帶。
成立于2004年的匯金控股了中行、建行、工行等多家大型國有金融機構。成立之初的匯金一直希望按照公司化和市場化運作,然而到了2005年中,鑒于香港上市規則中有關同一控制人的競爭性條款限制,為順利推進中行、建行的上市,匯金與港交所進行了協商,把匯金界定為準政府機構。■